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中国医学60年实现飞跃 微创治疗取代“开胸断骨”

2009年09月02日10:5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提起做手术,人们的脑海里便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冰冷的手术台、无影灯、沾满鲜血的纱布和手术器械……手术似乎总是让人感受痛苦和恐惧。而现如今,科技的进步正在让这一切逐渐消失:十几厘米的大切口已经可以被几个1厘米的小洞替代;甚至到未来,不再开刀,手术器械通过人体自然孔道进入体内便可将病人的一切病痛解除。


  现已91岁高龄的石美鑫教授还清楚地记得,20世纪50年代,因为受到封锁禁运,缝血管的手术针购买不到,给病人动手术只能用最小的绣花针。然而手术针毕竟是有一定手术要求的,于是石美鑫自己在酒精灯下烧淬制造,足足试断了十几根绣花针才把一根手术针烧制成功。

  那时的石美鑫也许怎么也不会想到,50年后的今天,在有的手术领域,不再需要大面积“缝补”开刀口,仅仅在病人身上打几个1厘米的小孔就能完成手术;医生也可以不再需要在病人身上直接操刀,看电视甚至操作机器人就可以完成一台手术。

  1991年,我国报道了第一例腹腔镜手术,这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外科微创手术;之后十多年,微创技术在我国外科各个领域出现并迅速发展;2007年,我国第一例全机器人不开胸微创心脏手术成功,这意味着我国已达到了国际心外科微创技术的最高水准。

  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走了将近60年,这60年,我国的医疗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减少病人创伤”的微创治疗在我国外科各个领域遍地开花。

  从“大创”到“微创”再到“无创”,这也许是医学发展的最佳历程,也是医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曾经,微创外科起步困难重重

  上世纪50年代,我国胸外科初创时,石美鑫记得当时做手术做的最多的就是肺结核病人,“那时为了治疗肺结核病人,要把肋骨去掉很多根,这对病人的组织损伤很大”;并且,由于我国的胸外科手术才刚刚起步不久,许多手术当时都未能开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世界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代表着外科领域最先进水平的微创治疗开始在我国出现。

  1991年,我国报道了第一例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来自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医院原院长荀祖武成功完成了这项手术,被认为是我国腹腔镜外科微创手术的开端。

  在此之前,国外胸外科领域已有了关于微创治疗的报道。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出现了电视胸腔镜手术,它是利用胸壁上2—3个1厘米左右的小切口,在现代内镜技术下,通过特制的器械完成胸内手术的新技术。

  “在传统的胸外科中,胸腔内的一个即使再小的病灶,一般也都要经过切开胸腔、撑开肋骨这一步才能够治疗,对于"开膛剖胸"巨大创伤的畏惧成了医患双方长期以来共同的心患。追求手术微创化是所有外科医生共同的心愿。”国际上这一新方法刚刚出现的时候,当时还是主治医生、现任北大人民医院胸外科暨胸部微创中心主任的王俊教授立刻就盯上了这一新动向。

  “1992年年初,我们从国外的一些资料、文献上知道有这种技术,但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还不高,想开展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仅一个缝合切割器就要两千多元人民币,这让当时工资才一百多块的王俊感觉有点遥不可及。

  “之后我们只能查阅大量文献,从理论知识上加强对这项技术的了解。后来我们尝试着和美国开展这项技术的专家联系,他们最终同意免费支持我们使用这项新技术,并亲自到中国指导我们做手术,同时还提供手术必须的一些昂贵器械。”王俊至今仍感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1992年10月,在美国专家指导下,王俊在北大医院成功开展了我国第一例胸腔镜手术,这是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胸外科微创手术,标志着中国胸外科微创技术的诞生。

  美国专家走后,王俊又开始着手研究和试验腔镜技术在各个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如今,将近20年过去了,胸腔镜手术也已从当初只能做肺大泡等简单胸外科手术,到目前可以常规完成早期肺癌的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食管癌根治手术、胸腺瘤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成为胸外科临床手术中最常用的成熟技术之一。

  如今,全机器人手术达到世界最高水准

  心脏外科,被认为是外科中“风险最大”的手术领域。因为心脏是身体各个器官正常运转的“总调度室”,和生命息息相关。心脏打开以后,一旦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就会措手不及,哪怕仅仅是百分之一的差错,导致的结果也不堪设想。

  这个被称为“最危险”的手术领域是否也能开展微创治疗?

  200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医学研讨会上,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外科大夫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台高个机器人喃喃自语。这就是后来施行我国第一例全机器人心脏外科微创手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高长青教授。当时的机器人对于他来说,无异于“天外之物”。“做手术不用医生在病人身上开刀,全部都是靠操控机器人来完成,并且不再开胸断骨,这看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高长青如此回忆自己和“机器人”的第一次见面。

  之后几年,每次出国,他总要寻找有研究机器人的机构,追踪、考察这种会开刀动手术的机器人,几乎跑遍了美国所有相关单位;不仅如此,他自己也积极学习各种新理论新知识,通过实验室科研,摸索手术操作技巧。

  时机终于来了,2005年,高长青向院领导提出引进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想法,但3000万元的高价令他忐忑。“当时正赶上院党委提出"超常规,快节奏,大跨越"发展的好时机”,高长青幸运地得到了院领导的批准。于是我国第一个机器人手术团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成立了;2006年年底,这个团队飞抵美国,考察学习机器人手术技术。

  机器人很顺利地被引进了,但能否操作好终究要靠“巧匠之手”。那时,机器人微创治疗不仅在国内史无前例,即便在国外也仅有几家医疗机构能够开展,这项手术在全球还处于发展之中。

  对于做这种手术,人们往往用绣花来形容,其实它比绣花难得多,稍不留神,动作失误,病人就下不了手术台。“这对主刀医生的要求很高,团队协同作战也很重要。做全机器人手术的医生必须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针对不同病人,手术的入路、机器人布局要求都不一样;并且手术操作主要依靠机器人来执行,医生不直接和病人接触,这就要求医生要严格把握好手术的角度、距离、深度。”高长青说。

  “在对第一例病患实施手术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动物心脏实验,那时候都是白天工作晚上实验,我们团队的杨明博士买了很多猪心,怕坏了必须先冷冻起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手头工作忙完再来做实验。”高长青谈起的那些岁月有些动容,“后来我们团队一名护士跟我说,当时晚上做梦总是梦到被我训哭,紧张、压力大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状态。你想我们花那么大的精力、医院花那么多的资金来支持这项技术,大家都对你期望那么高,一旦失败就没有机会了。再者,心外科手术是风险性最高的手术,是和病人生命息息相关的手术,容不得半点失误。”

  2007年1月15日,患有房间隔缺损的36岁康女士接受了我国第一例全机器人不开胸微创心脏手术,术后第一天便能下地自由行走,状况良好。

  如今,高长青和他的团队已经运用“达芬奇S”系统机器人实施心脏手术200多例,涵盖了国际上目前机器人能够实施的所有手术种类,并且全部成功,这在世界上也并不多见。该项新业务的开展,标志着中国微创心脏外科手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高长青也被聘为美国全球手术机器人学院顾问,并被美国机器人厂家(IntuitiveSurgical)委任为亚洲唯一机器人医生导师。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