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寓意“九鼎中原”的河南博物院 |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1927年7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将军亲自筹划,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馆。1930年至1937年的8年间,是河南博物馆空前发展的时期,藏品中的历史文物最为丰富、精致,最具河南地方特点,当时被赞誉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从价值而论,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
抗日战争时期,开封沦陷后,留存博物馆的大部分铜器、铁器下落不明。1949年11月,国民党政府从馆内挑选38箱,其中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运往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河南省博物馆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很快恢复了元气。迄今为止,馆藏文物达1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二级文物5000多件;镇院之宝“莲鹤方壶”和“云纹铜禁”是我国青铜器中的极品,更是国家文物局规定永久不准出国(境)展出的国宝。
1991年秋,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新馆占地10 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历时5年建成。有“九鼎定中原”寓意的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呈金字塔形,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 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
按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新馆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内有自动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设施。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
1998年5月1日,位于郑州市农业路8号的河南博物院新馆隆重开放。河南博物院的落成,是河南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桩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