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国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庆祝建国60周年最新消息

巧手农妇30万针绣出清明上河图 欲献礼国庆

  农妇巧手挑出刺绣版

  太湖县晋熙镇一位38岁的农妇石小玲,历时两年多,用了近30万针绣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她也因此被乡亲们称为现代版“绣娘”。

  石小玲只上了三年学便辍学回家务农,心灵手巧的她对针线活可是手到擒来。结婚后,石小玲曾做了一段时间的小生意。2007年,石小玲放弃了生意,在家边做农活边照顾女儿学习。有一次在家看电视时,她对“十字绣”产生了兴趣。

  走线、接线、压线……石小玲慢慢地迷上了刺绣。用了一个星期时间,石小玲绣了个“福”字。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快到了,石小玲便产生了绣一幅《清明上河图》的想法。找到复制图后,石小玲于当年元宵节过后在绣布上扎下了第一针。

  两年多来,石小玲晚上从没出过家门,而是把爱好和梦想绣进图里。然而,一旦一针一线出错,整个画面就会失去价值。连续绣了几天,看着越来越复杂的图案和针法,新鲜感渐失,“当时,心里曾经打起了退堂鼓。”今年8月下旬,石小玲用了近30万针终于绣出一幅《清明上河图》。

  在一块长146厘米、宽72厘米的画布上,石小玲用了48种不同颜色的丝线,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亭、台、楼、阁、桥、船、城墙等一系列景物和数百名人物造型。消息传开以后,村民们纷纷到她家观赏。石小玲说,她下一步打算再现水浒传、红楼梦中的场景,同时通过刺绣来反映农村生活的巨变。

  祖孙三代成就木雕版

  9月4日下午,82岁的王金生站在巨幅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前,听到游客的褒奖后会心一笑,全然忘记了当初创作这幅巨制时的艰辛。

  王金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三雕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儿子王月根说我快80岁了,趁着身体好应该创作一幅传世作品。 ”王金生说。随后,王金生决定用徽雕技艺完整地展示《清明上河图》的盛景。雕刻用的是红木和楠木,王金生主雕最难的部分——人物和虹桥等,儿子王月根和外孙方锋负责其他部分。因为画里有几百人,神情举止不一,还有大量建筑和船只等,雕起来很难。

  那时,王金生虽然已年近8旬,但精力十分充沛,每天要工作9个小时。工作条件也比较简陋,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寒冷异常。即使这样,王金生祖孙三人也雕刻不息。 “有的人物、走兽和花鸟厚度才1厘米左右,神态各异。 ”老人说,有些内容他也没雕过,祖孙三人时常感到痛苦和烦闷,“吃饭时,想的也是雕刻的事情,经常是米饭吃完了,菜却没动一口。 ”

  经过3年创作,长9.04米、高1.7米的巨幅木雕版《清明上河图》终于在去年底大功告成。今年4月,黄山市潜口民宅博物馆设立非遗展示中心,这幅木雕被该馆暂时收藏,供游客参观。前不久,有人出130万元购买这幅木雕,王金生没答应,他说要将这幅雕刻留在家乡。

  长发艺人点凿石雕版

  芜湖市开发区银湖小区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挂着一个画室的招牌,画室里的作品却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一幅长达6米的《清明上河图》特别醒目,作者是一位留着长发的38岁男子李小广。

  李小广毕业于芜湖美术学校,22岁那年只身一人南下深圳,靠替人画广告画谋生。在一家石雕厂打工期间,李小广接触的都是石雕工艺,后来又回到了芜湖。别人作画是用画笔,而李小广的画笔是合金钢钻。因为学的是西洋画,李小广开始在石头上“作画”时,题材选取的大都是西洋名画。为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作品,他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论证,最终选定《清明上河图》作为临摹对象。

  为此,李小广曾两次到北京故宫收集资料,研究《清明上河图》中的各种人物、景物造型,不久便开始了石雕版《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置身画室,心无杂念,亿万次点凿,李小广耗时近1500天,终于将繁华市井、浪打船横、疏林茅舍等景物成功地再现在一块块石头上。

  “最难雕的是桥头的一匹惊马,因为原作上是一片空白,无人知道这匹马受惊时的模样,我仔细研究了惊马造成的险情等场景,画了30多幅草图。为了雕这匹马,我用了一周时间。 ”李小广说。这一石雕版《清明上河图》,立体感强,清晰度高,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珍藏价值。

  去年芜湖旅博会期间,一位来自北京的画商出价14万元,李小广没舍得出手,他只期望自己的作品在芜湖生根开花,独放异彩。(老春、曹传林、蒋六乔、吴永)

(责任编辑:李孟漪)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