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知青几十年后回访柳河。 |
庆安县委宣传部/搜集 本报记者 岳晶艳/整理
三十年以后,当年的“五七”战士又纷纷回到了柳河。
重回柳河聚会的动议一萌发,分散在国内外各行各业的108名当年“五七”战士,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焦灼不安,他们在几天内神速地自发组成“还乡团”,有人坐小汽车从北京赶来,有人乘飞机从非洲赶来。身居高位的市长、局长,业务繁忙的老板、经理,惜时如命的研究员、工程师,也都纷纷赶来参加这次活动,竟没有一人推脱搪塞——他们对柳河真情融融,对柳河的眷恋心意切切。
许文纪日后在那篇游记中写下了一段感慨尤深的话:“我终于悟出了生活真谛,磨砺的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笔最宝贵财产。当年如果我没有踏上柳河的小路,没有进行那次小‘长征’,日后我也不可能有能力,走出那么多的泥泞、沼泽和烂泥塘。”
徐洪升祖孙五代扎根柳河的佳话,就是柳河人的缩影和写照。
徐洪升是原省委办公厅行政处食堂科小灶管理员,曾专职管理过原省长李范五的伙食。1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徐洪升从省委机关调到柳河农场,时任管理后勤工作的副厂长。从那一刻起,徐洪升就同柳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农场都是开荒地,土地冷浆,加上那里是山区小气候,产量很低,亩产只有200多斤。徐洪升为改变那里的低产落后面貌,费尽心机,推广优良品种,采用新种植技术,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徐洪升到柳河不久,就举家迁往柳河。1968年,徐洪升的儿子徐庆华当时只有18岁,作为柳河干校第一批下乡知识青年也来到柳河,先后开过荒,种过地,当过伐木工。随着下乡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安排工作,徐庆华也动了回省城的心思。徐洪升却执意不恳,说:“咱徐家生是柳河人,死是柳河鬼,祖祖辈辈都留在这里了,你断了远走高飞的那颗心吧。”徐庆华这才安心在柳河干,后提升为柳河农场工会主席。徐洪升的孙子徐柳涛更是孙承祖业。徐柳涛今年35岁,他在柳河农场带领职工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改变农田低产面貌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评为全农场的先进干部。
徐洪升就是这样,对柳河痴情不改,为了柳河的垦荒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献了子孙扎下根”。他上有老母、下有重孙,一家五世同堂,热恋着柳河。徐家的这种执著精神,绝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激情岁月点燃的火焰在继续燃烧。
二队有个退休老职工叫周明好,原是满洲里市兽医站的兽医,收入颇丰。后来,周明好听说柳河办起“五七”干校,受到毛主席的赞赏肯定,便对那里产生一种向往。1974年,周明好辞掉工作,只身跑到柳河来。柳河开始只安排他当车老板。兽医赶马车,他无怨无悔,干得格外上心,起早贪黑,从不挑三拣四。后来,干校知道周明好干过兽医,又让他到三分场去发展畜牧业。他干这一行轻车熟路,如鱼得水,养啥啥发展,管啥啥兴旺。他养的鸡不仅成活率高,而且产蛋率也高。最多时,他养了8000多只鸡,还养了328只羊,86头牛,34匹马。他所在的分场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畜牧场。干校撤销后,农场又派他到二队当队长,他照样干得出色,家庭农场办得很有特色。退休以后,许多养殖场聘请他去当兽医技师,满洲里市的亲属也力邀他回去谋求发展。但他就是矢志不渝,执意留在柳河,又在那里当起了养路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