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劣势及负面影响简析 (2)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0月12日19:31
  二、社会影响

  ⒈新闻媒介自身的影响

  ①方言节目题材上的限制方言节目的特性就注定了其所报道的题材,局限在市井新闻,百姓的家长里短。以“阿六头说新闻”为例,大多是以社会新闻为主,其节目的特点包括:

  (1)在报道的内容上以软性新闻报道为主,逐渐减少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的比例。这一特点正是方言新闻的特色,因为它的定位就是市井新闻,叙说的多为百姓身边发生的事件。

  (2)在报道的表现上越来越强调新闻的娱乐性。方言新闻在播报的过程中,极具人情味。与此同时,这也表明了方言新闻的一个弊端就是对大民生的关注缺失,宏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的考量,对公众媒介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新闻媒介所肩负的教育大众的功能因此减弱了。②对新闻媒介发展的限制方言节目的盛行,其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其实语言上的贴近,并不意味着新闻真实性的贴近,归根结底还是要在新闻内容上下功夫,不能只是靠着方言吸引受众。目前的媒介市场,是全国性的、开放的市场,在开放的环境下,市场要求媒介具有全国性、全球性的眼光,去开拓更为广泛的市场,不仅仅是局限在某地。所以,媒介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要想赢得更多的受众,方言形式只是辅助的方法,最终还是要在节目的质量上取胜。

  ⒉对社会地域文化的影响

  ①方言节目与地域文化具有排斥性

  所谓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的特点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形成过程是长期性;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⑤

  在一个方言区内,使用本地强势语言的人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而媒介利用这种语言播报新闻的方式又大大强化了他的优势感。同样,使用另外一种语言的人群会感受到语言上的歧视,这种歧视也会转变成心理上的弱势感,进而产生对该地区的整个的排斥感,这将不利于来自不同区域的组群的交流与融合,更不利于各类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同时,也就阻碍了本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以语言的障碍人为地设置起一道文化交流的屏障,它的实质决不是在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而恰恰是对地方文化活力的扼杀。”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方言新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保了方言所在区域的文化地位,另一方面它又阻挡着外来文化的进入,阻碍了这个区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使区域文化变得单一,而不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②方言传播所传递的狭隘的地域文化会排斥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当今的中国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任何的地域封闭只会带来固步自封的滞后。地域文化当然有它的价值与地位,却并不一定要通过方言这种形式来加以表达与强化。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言语境下形成的狭隘的地域文化观最终会排拒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排斥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就意味着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⒊对媒介传播功能的影响

  依据拉斯韦尔和赖特的理论,大众传播媒介有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化和娱乐的功能。对于方言类节目来说,虽然它彰显了大众传播的娱乐的功能,但又使其他的功能减弱。大众传播功能“从宏观角度看,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整个社会结构;从中观角度看,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和集团之间的关系;从微观看,涉及到社会心理平稳和个人的社会行为。”

  由此可见,新闻媒介对整个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增强着社会的凝聚力。新闻类节目的“方言方说”,限制了受众群的范围,其影响力也必定减弱,其结果将不利于一个国家内部的文化交流和社会整合。另外,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都曾指出过媒介的一种麻醉性负面功能,即,一个人接受了过多的信息,便会陷入一种对信息漠不关心或被动消极的状态。⑦方言新闻将受众放在平凡琐碎的社会信息中,将会使受众对重要的信息,变得漠不关心,大大弱化了媒介的传播效果。

  再有,方言新闻娱乐化倾向严重,一方面降低了大众的品位,不利于社会的艺术发展;另一方面,节目的媚俗化改变了媒介在传播中客观、中立的态度,刻意迎合受众,有些方言新闻经常传播一些不健康的方言或俚语,在客观上放大了这些不健康语言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对方言新闻节目的发展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尽管方言新闻发展势头很足,但是作为新闻的从业人员也不能盲目乐观,不能仅仅片面追求收视率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置媒介的社会责任于不顾。冷静地看待方言新闻的发展,正视方言新闻节目中所存在的问题,才是媒介单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 邵培仁:《新闻媒体“方言言说”的社会成本分析》,《现代传播》,2009年1月

  ② 才让卓玛:《方言新闻现象及其负面影响探析》,《现代视听》,2006年4期

  ③ 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P104

  ④ 余志鸿:《传播符号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P27

  ⑤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P48

  ⑥ 何先光:《十年新闻写作变革》,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P198

  ⑦ Werner J. Severin / James W. Tankard ,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P276(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郭扬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