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普京访华 > 09普京访华消息

中俄海关合作今启动 联手解决“灰色清关”问题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09年10月13日08:16
  中广网北京10月13日消息(记者王健)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15分报道,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将签署价值超过55亿美元的多项经贸协议,合作范围包括金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采矿等诸多方面。

  可以说,目前的中俄关系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期,两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持相同的观点,经贸关系也在稳步发展。如果说过去一段时间有哪件事情带来了一点点不和谐的声音的话,俄罗斯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的事情让中俄双方都意识到了海关合作的重要性,因为它的症结就在“灰色清关”问题上。

  经过两国海关部门紧锣密鼓的工作,这次普京访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见证海关部门签署合作议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俄罗斯联邦海关署关于规范通关监管秩序的合作备忘录》也将在今天(13日)签署,这标志着中俄海关合作正式启动。这项协议能不能有效打击“灰色清关”?中俄通关秩序是否会得到规范?现在我们连线中国之声记者王健:

  主持人:我们知道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被关闭主要的原因在于灰色清关的问题,现在灰色清关的现象是不是已经完全被杜绝了呢?

  记者:我可以很直接的告诉大家,目前来讲,灰色清关还是大量的存在。海关总署在俄罗斯驻华使馆的参赞张健给我讲的情况,说目前用他的话讲是“三无”,很多货物进出是不合法的,人员的身份是不合法的,很多货物涉嫌假冒伪劣的问题,所以现在灰色清关还是大量的存在。这种大量存在造成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白色清关的货物在通关之后,价格上根本没有办法和灰色清关的商品竞争,很多华商就是一锤子买卖,捞一把算一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商品的形象、中国商人的形象和中国的形象。

  目前,灰色清关大量存在,原来的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被关闭的问题,海关总署的人告诉我,其实大市场被关闭的事情后来得到那么妥善的解决,最主要的原因有中俄之间有如此良好的双边关系,俄方对于这件事情配合了我们很多的要求,理解了我们的想法。比如去年,其实在大市场被关之前,9月11号时曾经有20亿的货物被扣,当时我们交涉之后,俄罗斯总检察院说,如果被扣的货物能够证明是合法的,华商就可以提货,结果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证明货物是合法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种事情再继续发生的话会严重影响中俄关系。所以目前,海关总署的同志也说,希望华商能够停止灰色清关的行为。

  主持人:这次中俄海关合作将在哪些领域有所突破,来规范中俄的通关秩序呢?

  记者:这次的协作备忘录,大家仔细看一下,有很多方面的合作,可以说中方提出的建议,俄罗斯海关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俄罗斯海关提出来的,比如说价格信息的交换、加强中俄海关的执法工作,比如说双方的统计合作等等,都得到了有效的回应。比如:合作有信息交换,在中方青岛、宁波现在是试点口岸,如果货物出港,出港的单位、发货的单位、运输工具的名称、航班号、集装箱号、海关放行的时间,这些信息中方将马上交付俄方,所以他就能查到这些货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海关总署非常重视这次工作,当时他们是在一周之内开了五次办公会,署长开了三次,副署长开了两次,当时海关总署的盛光祖署长也说,只要不违反法律,中国海关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俄罗斯海关就帮助多少。但是目前来讲,能不能完全杜绝灰色清关也是心存疑虑的,一方面俄罗斯方面有内部原因,俄罗斯现在腐败的问题比较严重,有很多黑的报关行,这些报关行可以说他们搞包机包货,你把货物打成包我给你带过去,带过去之后在俄罗斯给你交货,我去给你解决钱的问题。这些黑的报关行有很多跟政府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杜绝了白色清关的渠道,很多中国商人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过,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解决不了灰色清关问题。

  名词解释:灰色清关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各地市场商品供应极为紧张,俄政府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商品。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所谓的“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和清关捆绑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服务也常被称为“包机包税”、“包车包税”或“包柜包税”。

  这种方式对到俄罗斯做生意的商人的有利之处是进口手续简便,货主只要向“清关公司”缴纳一笔费用,自己不用与海关打任何交道,“清关公司”就会把所有俄罗斯海关报关手续办好。

  目前,俄罗斯在同土耳其、韩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许多国家的贸易实践中,也都广泛使用“灰色清关”。

  华商“灰色清关”遭难大事记

  1998年11月:俄罗斯税警部门查抄“兵营”中国商贸中心,洗劫近200万美元,上百家中国商家通过“包机包税”方式运入俄罗斯的中国商品,由于拿不出货物通关证明,全部被作为无主财产没收。

  2000-2003年:查抄事件上百次,给华商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2004年2月:俄内务部侦查委员会警察突查莫斯科市区南部的大环公路旁的“艾米拉”大市场,两天后,在荷枪实弹的警察弹压下,政府查抄华商上千万美元的货物。

  2005年7月:俄大批警察前往莫斯科市中心“39仓库”查扣中国鞋。总货值近千万美元,其中多为温州鞋。后经过多方努力,次日俄方同意华商交付12万美元“罚金”赎回货物。

  2008年10月:俄对莫斯科的阿斯泰市场进行突击检查,查封了华商在仓库里的鞋、服装、袜子等日用品,货物价值大约21亿美元。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