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虹霓与吕正操将军合影
相关阅读: 吕正操同志逝世 抗日名将吕正操去世 为最后一位辞世的开国上将 网友哀悼:一路走好!最后一位开国上将吕正操逝世 抗日战争中,冀中平原传颂着一个让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的名字。将军回忆说,直到自己调到晋绥军区任司令员时,还看到过日本人的报道说,他们捉住了冀中军区的吕正操——
他曾任张学良的副官,参加了西安事变;他1937年加入共产党,率东北军691团抗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率部驰骋在冀中平原,铸造了平原游击战中的传奇历史。建国后他曾任铁道部长兼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铁道兵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到今年他整整100岁。他,就是开国将军吕正操。在举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赶往北京西三环边上吕老的住所,在老将军记忆的长河里,感受那难忘的冀中抗日烽火。
改名: 把“吕正超”改为“吕正操” 1905年1月,吕正操出生在辽宁省的海城县。时值日俄战争,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俄国战败后,日本人不断加宽南满铁路路基,占地毁庄稼,受害人家敢怒不敢言。吕正操的祖父、大伯过铁路时,都被日本人砍伤过。吕正操从少年时代起就目睹和经历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的压榨和杀害。8岁那一年,吕正操在唐王山后本村上小学。那时,村边有条人行横道由日本人看管着不准中国人走,中国人必须绕很远走一条大车道。吕正操曾亲眼看见自己的老师过铁路人行横道时,被日本人用战刀砍得头破血流,那次气得他直掉眼泪。还有一次,门前小河涨水,水深行人难以过往,又不许中国人过桥。有个乡亲从桥上走过,碰到日本人,结果被日本人一刺刀挑死推到了河里。眼看着父老乡亲被日本人凌辱、屠杀,吕正操盼望着自己长大了可以当兵打日本,报仇雪恨。就这样,吕正操原名叫“正超”,后来他自己把“超”改为“操”,意思是操练好打日本。怀着这样一种心情,17岁那一年,他参加了东北军。
在东北军卫队旅当上士期间,张学良发现吕正操的字写得不错,便推荐他参加东北讲武堂的考试,吕正操考取了。
1925年,吕正操讲武堂毕业后任过张学良的副官、秘书,到1936年西安事变,一直在张学良身边工作或在他部下任职。张学良送蒋介石去南京后,东北军内部矛盾重重。吕正操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对674团的政治情况比较有把握,于是在张学良走后,吕正操乘第一班航班飞至郑州,又坐火车赶回徐水团部,抓紧掌握部队。早有接触的共产党北方局的孙志远也赶到了团部,通知吕正操北方局已同意他加入共产党。1937年5月,根据北方局的指示,吕正操决定服从改编,由他带一个营到石家庄与119师654团的两个营合编为130师691团。就在从定县去石家庄的途中,5月4日的晚上,在一个帐篷里,李晓初代表共产党举行了吕正操的入党仪式。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抗战爆发,对于691团全体官兵的命运,也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留在冀中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难忘: 贺龙、白求恩、柯棣华 1939年1月,贺龙率120师来到冀中,吕正操和贺龙在此之前从未见过面,但是却一见如故。贺龙一见吕正操就很风趣地说:“你这个司令官不小呀,冀中的人口比陕甘宁还多两倍呐!”特别让吕正操难忘的,是贺龙在当天晚上举行的军民联欢大会上的讲话。他说:“日本鬼子有啥了不起,他不比谁高嘛!真正了不起的是毛主席领导的八路军、老百姓。冀中人民拆城墙、挖道沟,改平原为山地,是个创举。现在我们有几万人马,几万支枪,还有这么多这么好的老百姓,力量不小呀!只要我们军民团结,照着毛主席说的去干,管他小鬼、大鬼,都能打败它!”那一天的会一直开到深夜才散。天气虽然冷,但歌声、掌声、欢呼声,把会场搞得热气腾腾,那真是强将鼓舞三军志,勇师振奋万人心呐。
吕老回忆道,贺龙同志对毛主席为我军制定的战略战术,理解得深,运用得灵活。120师到达冀中不久,正赶上日军对冀中进行第三次战役围攻。敌人以七千人之众,分兵五路,向高阳、河间一带包围上来,企图与冀中部队决战。
无论战斗多么激烈,环境多么危险,贺龙同志总是那么沉着、坚定、自信。在冀中,常常在敌人打到离我们驻地十里左右、枪炮声清晰可闻的时候,贺龙同志还叼着烟斗,悠然自得地和同志们聊天。记得有两次,恰好是我们出村子的东头,敌人从西口进来,就好像换防一样。在我们主动出击或打伏击的时候,他也同样从容、镇静。120师勇猛顽强是出了名的,尤其是王尚荣同志领导的715团(代号亚五),黄新廷同志领导的716团(代号亚六)英勇善战,让敌人闻之丧胆,为冀中部队做出了榜样,受到冀中人民的高度赞扬,并且称颂至今。
1939年8月,在贺龙同志奉命离开冀中的前夕,吕正操惋惜地说:“贺老总,你知道,过去我是个旧军人,没有经过长征锻炼,也没有搞过土地革命,对咱们八路军这套东西还没有学会,还需要你继续帮助,你却要走了!”贺龙同志听了,哈哈大笑,说:“你常说你是个旧军人,就算个"小军阀"吧,那算个啥!我在旧军队里当过镇守使、师长、军长,可是个"大军阀"呢。但一找到共产党,跟上毛主席,有了觉悟,就有个"突变"嘛!过去的事提它干啥,要紧的是跟着毛主席干革命,风吹浪打不回头!”
临别时,贺龙同志还嘱咐吕正操,有事多向聂荣臻司令员、区党委请示报告,一定可以把冀中搞得更好。他还叮嘱吕正操,“毛主席对冀中很关心,你现在就写信给毛主席,把这里的情况汇报一下。”吕正操遵照贺龙同志的指示,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汇报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在残酷的环境中,吕正操表现出果敢、非凡的军事才能。提起冀中的“吕司令”,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60多年后将军回忆说,直到自己调到晋绥军区任司令员时,还看到过日本人的报道说,捉住了冀中军区的吕正操。对于冀中抗战的回忆,吕老认为,冀中部队能够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能够经受住1942年日军发动的空前残酷的“大扫荡”,最后能为党保存下几万人的战斗部队,这是与贺龙、关向应同志的亲自指导和120师部队的传、帮、带分不开的。
白求恩大夫来冀中时是1939年的春天,吕正操在司令部驻地特意让炊事员为他做了四个菜还杀了两只鸡,这在当时是最丰盛的招待了。但是不等吃完饭,白大夫就要求立刻去工作。吕正操劝他先休息一下,他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还拿出已经拟好了的到部队检查医疗情况、实施手术的计划给吕正操看。
白求恩来冀中平原,正是敌我斗争十分尖锐、激烈的时候。四个月的时间里,冀中最著名的战斗,他都参加了。最难忘的是,白求恩同志在冀中度过了一个最有纪念意义的生日。3月3日,白求恩49岁生日,也是他生前最后一个生日,而这一天完全是在战斗中度过的。他在日记中写道:“在前线,我是年纪最大的战士。”这一年秋天,吕正操到冀西参加晋察冀军区召开的会议时,又一次见到了白求恩。他原本是因病到后方休息的,路过这里,听说吕正操也在这里,特意到驻地看望吕正操。虽然分别仅仅四五个月,但是白求恩的样子变化很大,面容憔悴、身体衰弱,但是目光却炯炯有神。
白求恩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给聂荣臻同志写了最后一封信,并把自己使用的手术器械都送给军区医疗部门,还把个人物品分送给中国同志,特别把他自己的一双长筒马靴和马裤送给了吕正操(后因战乱遗失)。白求恩常说的“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够多有贡献”这句话,始终萦绕在吕正操的脑海里。
还有一位令吕正操很难忘的国际友人就是柯棣华大夫。他在晋察冀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处处以白求恩为榜样,为抗日军民救死扶伤。1942年底,因为癫痫病发作抢救无效去世了。毛泽东、朱德同志都为他题了词。周恩来同志还给柯棣华在家乡印度的亲属写了信,高度赞扬了他不朽的崇高精神。追悼会是在唐县葛公村举行的。聂司令员临时有会不能参加,让刚回到晋察冀的吕正操代表。吕正操向柯棣华的夫人郭庆兰同志表示慰问,并且作了一首歌,歌词被大家记了下来:柯棣华,你从温暖的印度洋的岸边来到中国的北方,来抗拒严寒;你为着明天的自由,在中国苦战了四个秋天;你近在长夜的尽头,流干了生命之泉。啊,亲爱的柯棣华同志,你巨大的形象,将在我们行动中复活,在我们的记忆里长存到永远。
亲历: “百团大战”和“五一”反扫荡 1940年秋天,冀中部队参加“百团大战”。这是在八路军前方总部指挥下,组织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和晋绥军区部队进行的以正太路为重点,对河北、山西境内铁路交通和沿线敌人据点的大规模的破击战役。“百团大战”展开以后,敌人极其震惊。战役还没结束,日军就调集了华北境内所有能够调遣的兵力,对我军进行疯狂的报复“扫荡”。由于我军民密切配合作战,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最有意思的是1941年元旦拂晓,行唐出动日军200多人、伪军100多人企图袭击吕正操部,没想到吕正操对此早有准备,他让三营担任正面阻击,同时调二营跑步增援,用两个连从敌人左翼包抄过去,另两个连从敌右翼包抄过来,将敌人团团包围。三个小时结束战斗。除18名敌人侥幸逃跑外,其余都被击毙或做了俘虏。他们还缴获了平射炮一门、重机枪三挺、轻机枪七挺、长短枪百余支、战马三十多匹。当战士们打扫完战场,吃过早饭,正开始上路转移时,突然飞来两架敌机,对吕正操的部队进行扫射轰炸。可笑的是扫着扫着它上面的一挺机枪不知怎么搞的自己掉了下来,结果吕正操他们就缴获了一件意外的战利品。
“百团大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从政治意义上讲,“百团大战”打出了八路军的声威,回击了国民党污蔑我们“游而不击”的谬论,增强了人民抗战的信心。
1942年5月1日,敌人开始“扫荡”了,总指挥是冈村宁次,他们还在报纸上吹嘘是什么“十面出击”、“铁壁合围”。目的是要寻找我军主力,妄图搞垮我冀中根据地的领导机关。我军反“扫荡”的任务就是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由内线转到外线,作战部队分几路转移到敌人后面,寻机打击敌人,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从5月1日到6月底,在两个月的反“扫荡”中,我军共作战272次。
孙犁有篇小说《小胜儿》,主要就是写的骑兵团,“在五月麦黄的日子,冀中平原上,打得天昏地暗,打得树木脱枝落叶,道沟里鲜血滴滴。杨主任(杨经国)在这一仗里牺牲了,炮弹炸翻的泥土,埋葬了他的马匹。”孙犁的这篇小说作于1950年,所写的事迹是他听人述说的。这也说明,过了八年了,冀中人民还深情怀念着骑兵团,怀念杨经国。吕正操将军也总想写一篇关于经国同志的文字,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并纪念他们共同战斗过的岁月。
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是在薛村战斗中牺牲的,后来群众发现他的身上中了27颗子弹,只太阳穴就三处。他17岁参加红军,开始给关向应当勤务员,后来当警卫员。再后来在警卫团升任排长、连长、团长等职,作战机智勇敢。贺龙曾说:“在湘鄂西转战时,一次常德善把我背扶出来,把余秋里扛出来。常德善身挂重彩,身上带着3颗子弹,打起仗来非常勇猛,真可谓没有常德善,就没有余秋里和我贺龙。”
抗战胜利后,吕正操又奉命挺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铁路总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命任铁道部副部长、部长、铁道兵政委等要职,为我国的铁路交通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忆往昔,已过了百岁之年的吕老深情地说:还常常想起那些为了保护我们而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刺刀下的乡亲们,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们。(来源《北京日报》副刊,作者授权转载)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