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笔记本 夏莉娜摄 |
最后一位开国上将 |
吕正操:“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
最后一位开国上将的最后时光
■本报记者 周健森
2009年10月13日14时4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吕正操逝世,享年106岁。全国各地的媒体不约而同地以这样一个特殊的头衔,送别这位令人景仰的长者:“最后一位开国上将”。在谈及他的生平时,也几乎都会提到他晚年时的一句自我调侃:“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
民间也在自发地悼念这位老人。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将军离去之时,国庆60周年盛典才刚结束不久。在这历史与现实的岁月交替中,人们似乎再次感受到那段光辉岁月的伟大意义。一位网民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位英雄的远行,一个传奇年代的离去。”
今年7月,吕老在病房中接见了本报《国家》特刊的一位特约作者,这无意中成为他生前接受的最后一次采访。
最后一次采访
一个弥足珍贵的笔记本
这次采访是在301医院的病房中进行的,本报特约作者夏莉娜这样描述说:
“宽敞明亮的病房里,老人正坐在轮椅上看电视,今天有他喜爱的网球比赛。尽管他的头发和双眉已被岁月染白,那双目睹了人世间一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眼睛却依然锐利、深邃。听工作人员介绍,吕老自从做了白内障手术后,看报纸、杂志都不用戴眼镜了。这不由得让人惊叹这位老人的生命力竟是如此旺盛。”
由于没有医生的批准,吕老不能开口向夏莉娜讲述他所经历的传奇人生,但他授意家人将一个笔记本借给了记者。那是一个紫色硬皮小本子,封面右上角贴着一个小标签:“记录本1949年之三”。吕老有做笔记的习惯,这个小本中记录了1949年6月至10月间,他在开国前夕参加会议的纪要和与重要领导人的谈话。
夏莉娜抄写下了这样一些内容:
6月3日,吕老与周恩来的谈话:“原来中央估计两广很快下来……”6月8日,是周恩来的讲话摘要,当前要办的三件事:“一、军事:西安有仗打,加速占领湘赣、两广,占领福建……二、经济斗争……三、召开政协会议及建立政府组织……”还有一段毛泽东关于当前形势分析的谈话,没有注明具体日期。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吕老被任命为铁道部副部长。夏莉娜记得,笔记本的最后几页,除了有关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开会的内容,其余全部都是他最为关注的有关铁路建设的消息。在采写稿件时,她说,从字里行间,似乎可以触摸到60年前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一个个历史瞬间。
未来得及的最后一个生日
在黑板上写下“不声张”
去年10月24日萧克将军逝世之后,吕老便有了“最后一位开国上将”的头衔。
浏览近一年来的报章杂志,除了国庆前夕密集刊登的大量历史回顾文章,吕老的名字仅仅出现在三则新闻中:去年11月29日,北京市委原书记李锡铭逝世,今年1月4日,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范瑾逝世,2月6日,浙江省委原第一书记铁瑛逝世,他都曾对家属表示慰问;名字罗列在众多领导人中间,毫不醒目。
吕老一生都是这样低调。在他百岁诞辰时,家乡政府和一些单位提出为他办百岁生日,很多客人想要登门拜访,都被他一一谢绝了。新华社记者徐壮志撰写的稿件中提到,那一天“在北京西三环边上一个静谧的院落里,将军家里像往常一样平静——自己百岁生日这一天,将军是在阅读中度过的。”
或许那一天惟一特殊的纪念,就是他穿上了一件鲜亮的红毛衣。
去年9月出版的一本杂志上,这样描写吕老书房中的陈设:书架上不仅有马列著作,还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以及他最近出版的回忆录,还有一座“毛泽东号”火车头模型,墙壁上挂着张学良、董必武等人的书法条幅,还有一帧上世纪80年代他参加全国老年网球比赛夺冠时的照片。
吕老一直担任中国网球协会主席,他打网球一直打到90岁才收拍。
今年9月,吕老的儿子吕彤羽到中国网接受采访,网民们很关心老人的身体。吕彤羽说,吕老把提纲翻来覆去看了4遍,“后来我妹妹怕他太累了,就拿其他的书把提纲哄下来。”他还提到了一个细节:因为吕老听力有问题,再过几个月就是吕老106岁生日,家人在黑板上写字问他生日怎么过,他在黑板上回了三个字:不声张。
最后一次亮相
与飞虎队老战士在一起
根据可查的媒体资料,吕老最后一次出席重大活动并被媒体拍摄下来,是2001年9月5日在卢沟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日60周年座谈会。一张当时开幕式上拍摄的现场照片中,吕老与飞虎队老战士代表坐在一起,看上去精神矍铄,丝毫不显龙钟之态。
有关吕老戎马生涯的叙述,最令人称道的传奇经历,大都流传于冀中平原。1937年10月14日,他率部成立“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上树起了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直至晚年,老人一直清晰地保留着那天的印象:“那是一个秋夜,天空晴朗,月光明亮,我们大家踏着皎洁的月光,走上了抗日征途。”
后来被电影演绎得神乎其神的地道战和地雷战,就是吕正操在冀中平原留下的战争杰作,而他的名字更是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担任美国合众国际社和英国《泰晤士报》、国家广播公司驻中国记者的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哈里逊·福尔曼在《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一书中,这样描述地雷战的威力:
“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的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有一个村庄由于这一方法运用得很成功,以致他们坚信自己摆脱了邻近据点的威胁……”吕老后来对新华社记者徐壮志回忆说:“福尔曼说,其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些原始武器的效果优良,而是在于它清楚地反映出人民的作战精神。”
吕老的儿子吕彤羽则透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曾经担任总统罗斯福卫队队长的美国参赞卡尔逊,曾经采访过吕老,他从共产党那里学到了官兵一致的做法,当年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令这个美国军人特别感动。回到美国后,卡尔逊还曾参照共产党的原则,组建了海军陆战队的突击队。
最后一个重大使命
亲自赴美会晤张学良
晚年时,吕老曾完成的最后一个重大使命,莫过于赴美与张学良会晤。
吕老17岁时参军入伍,便是在张学良卫队旅一团三营九连,随后调到旅部副官处当文书,又担任过张学良的副官,曾是少帅十分器重的年轻军官。晚年时,张学良在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他曾对亲人说,大陆有两个部下他很想念,其中之一便是吕正操。
直至1991年3月,张学良夫妇赴美国纽约探亲,才与吕正操有缘一见。考虑到当时的两岸形势和张学良的处境,吕老前往美国探望少帅并祝寿是以私人会友的名义进行的。他带去的礼物,包括一套京剧录音带、当年采制的碧螺春茶、画家袁熙坤赶制的张学良肖像和启功先生手书的贺幛。
在美期间,张学良与吕正操曾有三次会晤,身为教徒的少帅甚至为此取消了一个赴教堂的约会。相关的书稿中记录说:“当年的年轻少帅与更年轻的副官,如今都已进入人生的晚年,他们遥想当年,指点江山,无所不谈。他们的感情如故,还是很亲近,谈得痛快而舒畅。”分手时,吕正操与张学良相约再见,企盼少帅能够重新踏上东北故土。但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在这次短暂而难忘的会晤中,有一个细节如今被人们反复提及。因为吕正操赫赫有名的地道战,张学良开玩笑地把老友称为“地老鼠”,他对“地老鼠”笑言:“我可迷信啦!信上帝。”吕正操回答:“我也迷信,信人民。”张学良说:“得民者昌!”吕正操回答:“那还是靠人民群众!”
链接
将军一生三件事
打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正操根据中央指示率部开赴冀中,改编为冀中人民自卫军,任司令员。1938年5月至1943年秋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其间,曾任冀中区党委委员、冀中军政委员会委员、冀中行政公署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在冀中大地,书写下赫赫战功。
管铁路:吕正操于1949年1月至10月任军委铁道部副部长,解放后历任铁道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吕正操最感兴趣的是进藏铁路工程,早在1958年9月,青藏铁路第一阶段开工,至1960年铺通97公里。其后青藏铁路两度下马,两度重启,直至2006年7月全线贯通。
打网球:吕正操一直担任中国网球协会主席职务,他曾说:“我不能光挂个名字,我这个主席要一直当下去!”90岁后,在医生和家人的再三劝阻下,他停止了网球运动,对此他曾风趣地说:“网球我实在打不动了,现在只能给人家去发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