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谷牧逝世 > 09谷牧逝世消息

谷牧谈特区名称由来:小平脱口而出就叫特区

来源:南方日报
2009年11月07日01:13
国务院原副总理接受采访。(关飞进摄)
国务院原副总理接受采访。(关飞进摄)

  南方网讯 首都北京,是邓小平一辈子呆得最久的一个地方。

  如果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亲自点将,把这个“小个子”大人才召进中南海为国家理财时算起,他在这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

  当然,中途他还去了江西3年,那是这位传奇人物“三落三起”中磨难最为深重的一段时光,也是共和国经受着历史性灾难的艰难岁月。

  今天的北京是平静的、繁华的,在景山后街一条普通的胡同里,听着一个个见证人讲述那一段段往昔峥嵘岁月,我们追忆着老人一生最后的20年,那是中国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小平地理。北京

  □新中国成立初,进京为新中国理财。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第二次打倒后,被押送到江西,一去3年。

  □1977年,在北京艰难地第三次复出。

  □1978年,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被誉为新世纪改革开放宣言书。

  □1984年,建国35周年庆典,北大学子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讲述一

  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谈特区的由来——

  小平脱口而出:就叫特区嘛!

  这几年谷牧基本上是闭门谢客了,但一说起小平,说起改革开放,说起广东的几个特区,老人家却是侃侃而谈,他的秘书后来对我们说,这是谷老近来接受采访谈得最好的一次。

  我记得广东的特区刚搞起来名称很多,有的叫来料加工区,有的叫自由贸易区,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就请示小平,说现在他们叫了各种各样的名字,恐怕中央要统一定一个名。邓小平连一分钟都不到就说:就叫特区嘛!

  延安开始时就叫特区嘛!

  有同志后来问我:你事先想过没有?我说我有一些别的想法,但没有想到叫特区。

  邓小平上午讲的,下午,我们有个习惯,没事到中南海散散步,去散步又碰到他了。他说:谷牧,上午给你讲的,记清楚了吧,就叫特区,不要改了。我说我听明白了。当天晚上我就给习仲勋、杨尚昆打电话告知小平的指示。过了一会儿,习仲勋又给我打电话:叫特区是不是就归中央管了?我们不能管了?我说没有那个意思,领导关系照旧。

  那时我们搞对外开放,心想对外开放总得有个计划吧,先搞哪几块,后搞哪几块。当时我们没敢想全国沿海各省的省会都开放的问题,没想那么大,那时就想华南,广东、福建,邻近东部的这部分先开放,然后第二步是沿海一条线。

  我记得开始时特区进展很慢,他们顾虑很多,又是怕卖国了,又是怕对外国人没经验,吃亏了。有一次,我对广东的领导们说,要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精神,打开这个沉闷的局面。中国没有钱,敢不敢用外国人的钱?自己没有熟悉业务的干部,敢不敢用外国人当顾问?我鼓励他们:要对外开放就不能像过去那样一条一条地守那些老规矩,得请示省,得请示国务院。为什么我敢这么说,主要还是有小平在背后全力支持。

  我还记得那一年我们出访欧洲五国时,小平就对我们说,什么都看,他们成功的要看,他们失败的也看,究竟这个是什么样的世界,现在发展情况怎样,至少你心里能够清楚。

  我回来后,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所有的老同志都到了。特别几位老帅,听说我出国,谈欧洲的情况,都来了。我就开口讲:你们都说资本主义处于崩溃的边沿,没有多久就灭亡了。我看资本主义不但比封建主义生产力发展得快,而且现在也没有到达崩溃的边沿。资本主义所以能有今天的情况,有很多具体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

  几位老帅讲,所有人回来都说资本主义腐朽没落,只有谷牧敢讲资本主义如何如何,我说我说老实话,欢迎批评。

  讲述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之一、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长江:

  最关键时刻,小平出来讲话

  毫无疑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已成了影响孙长江教授一生的文章,虽然文章的原件已捐献给了博物馆,但是,历史的云烟在这位老人眼中清晰如昨。

  “文章发表后,有人说这是一篇砍旗的文章,当时我都做好了去秦城监狱的准备,如果不是邓小平的全力支持,不知道会是什么局面。”在简陋的家里,孙长江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人民对于国家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一切能尽快走上正轨。但是,当时最具权威的两报一刊上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提出“两个凡是”,要是按照“两个凡是”,大批的冤假错案翻不了案,邓小平也不能出来工作。

  那时胡耀邦主持中央党校工作,他在一次省部级高级干部班上作报告提出怎样认识路线斗争,提出除了要看毛泽东思想,还要看实践。

  当时学员思想还是比较混乱的,光明日报的总编辑杨西光也是那个班上的学员,他立马布置报社找一找有没有检验真理方面的文章,后来就发现了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写的《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那篇哲学文章。杨西光说不要放到哲学副刊,要作为头版重要文章来发表。

  那时我40多岁,刚到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不久,我们研究室主任吴江也正在组织大家思考这个问题,我已着手开始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杨西光派人把胡福明的文章送到党校来,吴江对我说,把文章中有用的东西吸收过来,两篇并在一起发。6000多字,花了我两三个星期,真的是字斟句酌。后来文章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并经胡耀邦亲自审阅定稿。

  文章首先在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上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在头版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这篇文章,第三天,《人民日报〉等报纸转载。随之,一场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全国迅速展开。

  人民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后,当晚就有人打电话给总编辑,质问他为什么要登这篇文章,并说这是一篇砍旗的文章,是针对毛主席的。后来中宣部开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时有人在大会上讲,两篇文章,两种看法,大家用鼻子闻一闻是什么味道。“两个凡是”派也指示中宣部和一些省、市“不表态”、“不卷入”。

  在那种情况下,当时我们的压力可想而知。在最关键的时候,小平出来讲话了。1978年6月份,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他明确表示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他还针对压制真理标准讨论的错误意见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说“我们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他的讲话一传达下来,真是振奋人心啊,我们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作为作者之一,亲历那段历史,我觉得真理标准的讨论实际上是为全党奠定思想基础的一场大讨论,是继延安之后我党的第二次解放思想大运动。

  这场讨论可以说是由胡耀邦发动的,但小平是全力的支持者,在那种复杂的局势下他能够旗帜鲜明地站出来支持这场讨论,他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如他后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样,他让中国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讲述三

  教育部原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有幸见证恢复高考的两落三起——

  恢复高考消息震撼中国大地

  “小平的一生三落三起,而恢复高考的决策则是两落三起,最后在小平的领导下成功了!我‘三进二出’教育部,整顿的时候‘进’,‘左’的时候‘出’;‘三进’之后,没有‘三出’,是因为恢复了高考。回首往事,我对小平充满无限敬仰。”

  教育部原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有幸见证中国继1966年“文化大革命”废除高考后三次意欲恢复高考的艰难历程,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老人至今仍感叹不已。

  1973年:周总理为挽救高考而努力

  其实最早想恢复高考的是我们的周总理。1971年,林彪灭亡,周总理抓住时机批极左思潮,强调要重视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遵照此精神,1973年,大学恢复了招生,并进行了简单的文化考查。当时,我在东北师大当教员,被借到国务院科教组。

  但是,毛泽东并不赞成批极左。后来毛远新把一份“白卷”作为“石头”抛出来,在全国掀起了批判文化考查的运动。就这样,1973年大学招生,文化考查还没进行就夭折了。此时,我已返回东北师大。

  1975年:小平怒斥没知识怎么攀高峰

  1975年1月,传出一个爆炸性的消息,那是邓小平的复出。复出后他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整顿,讲了很多话,都是非常鼓舞人心而且没人敢说的话,例如他就敢说要“选数理化好的高中毕业生入学,不照顾干部子弟。”他还说,“这不是复旧!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还有问题。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不久,科教组改回教育部,我第二次被借到教育部,仍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时任教育部长的周荣鑫紧跟邓小平,在教育部机关开始了整顿。

  但是,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于是,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了。

  1977年:小平当机立断恢复高考

  1977年4月,教育部筹备召开高校招生会,我又第三次被借到教育部。

  此时,中国又发生了一个爆炸性的事件,那就是小平再一次复出了。他的第三次复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当然也改变了高考的命运。

  复出后,他“自告奋勇”抓科教,亲自召开科教座谈会。8月8日,他在座谈会的最后一天对学者们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当时教育部长表示,招生会已开过,请示报告已呈送国务院,今年来不及了。邓小平问,教育部的请示是否已经国务院批准?

  教育部长回答,还没批。邓小平当机立断:(请示)文件追回,重开招生会。

  宁肯推迟半年(招生),今年也要改。邓小平话音未落,全场立即响起热烈掌声,不少人热泪盈眶,我们内心的那种激动啊,无法言表。

  采访札记

  一个伟大的常人

  按照采访计划,中央文献办是我必去的地方,一看到我这个南方人,京城的司机立马展现其渊博知识,告知中央文献办所在的这个毛家湾胡同就是以前林彪住的地方,“林家大院”,你知道吗?

  那么,你知道“邓家院子”在哪儿呢?我反问他。

  没想到他还真把我载到这里来了。这是一条普通的胡同,在北京景山的后街上。胡同里停着几辆私家车,有行人在旁边走过,司机告诉我,顺着胡同往里走到尽头往右一拐那扇铁门后就是“邓家院子”了,1977年小平从江西回来后的20年就一直住在这里,再也没有离开过。

  真有点让人难以置信,它和你看到的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几乎没有两样。

  亲人们回忆,因为院子紧挨着旁边的民居,每回老爷子散步的时候,最喜欢驻足聆听熟悉亲切的市井的声音。1954年就开始在邓小平身边担任卫士、警卫员的张宝忠还记得,邓小平几次对他说,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周围都是群众,不能妨碍群众。于是他在北京的时候,每回出去,后面只跟一辆随车。

  中国忘不了这位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一代伟人,中国人忘不了这位带领着大家过上好日子的朴素老人,各种纪念小平百年诞辰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准备着,但邓家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人民表达了他们的看法,他们说小平既不需要走上神坛,也不需要走下神坛,邓小平就是邓小平,他是老百姓中的一员。主持人白岩松把这句话做了那一期《新闻会客厅》的结束语。

  从“伟人政治”行进到“常人政治”,从高高神坛走向普通百姓的一员,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进步。而这种进步,邓小平一生都在为之努力奋斗。

  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常人,但谁也不否认他的伟大。虽然他平日里总是沉默寡言,但每到关键时刻,他总能准确把握社会前进的脉搏,做出顺民意顺时代顺历史的伟大决策,挽狂澜于不倒。

  八十大寿时,弟妹们从各地赶来,邓小平写了八个字送给他们——实事求是,无私无畏。其实,这就是老人对自己一生总的评价。正因如此,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邓小平真的过起了平凡老百姓的普通日子。在景山后街的那条普通胡同里,他看书、读报、打桥牌、追着足球赛看,晚上就眼巴巴地等着子孙们回来一起吃饭,少几个人他就不高兴,说:“哎呀!今天怎么冷冷清清呢!”邓林说她曾想拍爸爸的一天,跟了几天都觉得太普通了,作罢了。

  走在天安门广场上,游客不断,很多人暑假特意带了孩子来看首都北京,长安街上仍旧是车水马龙。在这里,没有这位老人的画像,没有他的纪念馆,看到的只是平静和繁华,但是,他的句句铿锵有力的大实话时时在中南海、在人民大会堂、在神州大地回响:“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中国只能是死路一条!”“如果(香港)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就是这坚定决绝的大实话,推动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着中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开创“一国两制”,推动着中国坚定不移地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着这个历经百年磨难的古老国度一步步富起来,一日日强起来!

  1997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放十二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躺在病床上收看,工作人员说,他对自己从不评价,反而是看到片子里一些高度评价的话语时,他会有种被人表扬后不好意思的表情。

  这就是邓小平,一个伟大的常人。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