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美国示好缅甸 对中缅传统友谊影响有限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09年11月10日07:18
  美国示好缅甸对中缅传统胞波友谊的消极影响有限

  柴其涛

  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高调宣布“重返东南亚”之后,以美缅两国通过人质事件的妥善解决为契机,美国和缅甸这两个曾经的“冤家对头”总算是在官方交流渠道上搭了钩。

  随着这个渠道的正式启用开通,11月3日上午,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抵达缅甸新首都内比都,开始对缅甸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据报道,坎贝尔此行的目的是要继续推动奥巴马政府与缅甸政府之间的直接对话。还有舆论注意到,这是1995年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后来又任美国国务卿的奥尔布赖特到访缅甸后,时隔14年之久美国的官方代表团首次踏上缅甸。此前的10月29日,坎贝尔还率美国政府代表团与缅甸科技部长吴当率领的缅甸政府代表团在纽约举行了美缅两国政府间的首次高级别对话,以为坎贝尔的缅甸之行热身。

  从相关的报道看,坎贝尔在两天的访问中不但先后会见了缅甸总理盛登和其他军方领导人,与他们进行了“务实性的接触”,而且还与长期以来被美国上上下下和方方面面的舆论当作“民主斗士”并予以特别关照的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及其她所领导的政党的部分成员。

  随着美缅官方渠道的正式开通启用和接触谈判妥协过程的不断推进,中缅传统胞波友谊会否受到消极影响,两国之间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会否受到冲击,中国与缅甸之间已经达成的若干经济合作协议尤其是油气管道建设与输送协议会不会出现逆转,是各方关注和警惕的重要问题。

  依笔者浅见,在可预见的将来——5到10年内,无论美国与缅甸如何接近,只要美国不愿意放弃他的那套霸道做法,只要中国不发生重大的战略性判断错误和不出现重大的战略性应对失误,不但中缅之间的传统胞波友谊不会受到消极影响,而且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尤其是在能源领域里的合作还会不断深化和加速,继续为两国人民和周边国家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主要原因如下:

  ——从美缅关系起伏变化的轨迹来看,始终是美国以霸权者的身份主动挑起事端。美国这一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外交政策,是通过将当事国控制在自己的手上来实现的。由于缅甸政府拒绝了美国的这种强盗式的做法,“恼羞成怒”的美国转而通过在缅甸国内扶持政治反对派(包括在缅甸边境地带培植亲美少数民族武装)的方式,通过实施经济制裁遏制打压的霸权方式,意图将缅甸困死,逼迫缅甸就范和腑首称臣,由此累积了两国之间的许多不信任。

  缅甸政府和人民不但没有向美国的霸道做法低头,反而通过强化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保持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全国政局的大体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缅甸不可能在缓和与美关系的问题上做出重大利益让步,美国也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改变他长期以来对缅甸的既定政策。美缅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戏剧性巨变,否则,不但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利益会受到消极影响和冲击,而且长期以来被美国“特别关照”的缅甸政治反对派(包括边境地带的亲美少数民族武装)将被无情抛弃,成为最大的牺牲品。

  ——从中缅两国传统胞波友谊的根基来看,这种关系不是通过“一时一事”在短期内临时得来的,它是互为邻居的中缅两国政府和人民多年来通过“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共同呵护,共同培植”出来的,是已经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的纽带关系。要取代这种利益上的纽带联结关系,代之以其他新的关系,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除非中国“无动于衷”,除非中国“撒手不管”,除非中国“拱手相让”,除非中国“无所作为”。

  ——从美国政府代表表此次缅甸之行的成果看,双方似还停留在“相互摸底”,“互相试探”的阶段,美国人还没有准备好做出让步,他还不愿意放弃他的那套已经过时了的“排他性”外交政策。

  坎贝尔一行在访问结束的11月4日,选择离开缅甸之前的这个时间点,在仰光机场宣读了他的一项声明。不但将他的这次旅程冠之以“开拓之旅”的称谓,而且表示能否改善美缅关系,要取决于缅甸的行动——即在民主改革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还扬言会以“大棒”加“新的胡萝卜”并存的方式,继续关注缅甸政府的下一步举措。此后的11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再次将焦点集中在中缅边境的少数民族武装对缅甸国家主权完整构成威胁上,而对生存于缅泰边境地带的亲美少数民族武装和隐身在缅甸城镇地区的所谓“民主力量”对缅甸的国家主权完整的威胁与政局稳定的挑战却有意忽视。这种只看得见别人眼睛中的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还有棵大树的霸道做法,必将受到多方的强烈牵制,显然不利于美缅关系的快速改善。

  总体而言,以副国务卿坎贝尔为首的美国政府代表团的缅甸行,无非是在奥巴马总统访华前夕,结合美国在经济领域连番对中国的威逼利诱,对中国打缅甸牌的一个策略举动。如果中国由此产生“担忧与急躁,失落与害怕”的心理,正好中了美国下怀。(2009年11月7日)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