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国际儿童日特稿: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16日11:21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一群肤色不同、国籍各异的孩子伴着歌曲《唐诗中的我们》的优美旋律边歌边舞。金秋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孩子们正同中国的爷爷奶奶们一起欢度东方传统佳节“重阳节”。

  地球的另一端,纽约东河之滨。身穿五颜六色的各国民族服装、手举彩色蜡笔绘制的各国国旗的孩子们欢声笑语。联合国国际学校的学生们正在以异彩纷呈的大游行,庆祝联合国成立纪念日——“联合国日”。

  北京、纽约、布鲁塞尔……在国际交流快速增多、人员流动空前频繁的今天,国际学校已遍布全球各大都市,成为来自五大洲的孩子们相互沟通、共同成长的沃土和乐园。在这里,他们不仅学习多门语言和其他文化知识,也学习对不同民族和文化传统予以尊重,对不同信仰和生活习惯保持宽容。适应不同,接受差异,进而到喜爱这种多元而缤纷的文化——孩子们在这里上了他们在全球化时代下的人生第一堂课。童稚真纯的跨国友情,成为他们情感宝库中的第一笔财富。

  “泪水”与“欢笑”——语言在沟通中进步

  “俺叫唐铁龙,俺9岁,俺是法国人,”当一个肤色浅黑、一头卷发的外国男孩对你一本正经地说出这些地道的中国土话时,你十有八九会笑出声来。作为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700多名外籍学生中的一员,唐铁龙1岁就随父母来到中国,机灵的小家伙中文说得比法文还好。

  与已经“本土化”的唐铁龙相比,12岁韩国女孩洪秀智的入学经历却并不愉快。秀智刚到芳草地国际学校时,除了一句“你好”之外,什么都听不懂,三天两头哭鼻子。她的西班牙同学高美姗抢着告诉记者:“洪秀智每次来学校不到半小时就被妈妈接走了,课都上不下去。”在班主任英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现在,秀智已经可以流利地用中文与人交谈。

  语言障碍往往是初入国际学校的孩子们首先面临的最大问题。不过,孩子们纯真活泼的天性、周围人的关爱以及国际学校特有的氛围和教学方法,通常会让孩子们很快度过适应期,融入新的集体。

  4年级的犹太男孩马修利赫曼已经在联合国国际学校度过5年时光。“刚来的时候是最困难的,谁也不认识,而且有人不懂英语,没法交流。不过几年下来,我已经完全适应这里了,还开始帮助那些不会说英语的同学,”马修既神气又自豪。“我帮助两个格鲁吉亚和日本的同学学习英语。现在他们英语过关了,我也学会了日语单词,我们都成了好朋友。”

  联合国国际学校执行董事斯图尔特沃克介绍说,1500多名在校生来自120多个国家,操35种不同的语言,所以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外语教学,每个学生都要在熟练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再学一至两门外语。他还说,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文在联合国国际学校很受欢迎,目前已成为学校的核心语言之一。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德国国际学校,该校负责人说,每个学期都有新生入学,使孩子尽快融入新环境至关重要。他说,新生的德语、法语或者英语如果低于同班级水平,学校就会负责安排专门的老师为其补课,直到他们能跟上班里的课为止。中国女孩萝希初来乍到时,由于她从没学过法语,学校就专门安排了一位老师为她和另外几个孩子补了一个学期的课。

  “三明治”与“印度米饭”——习惯在包容中丰富

  安雅和基尔基拉小姐妹俩跟随在联合国养恤基金工作的父亲拉奥来到纽约后,最初都在纽约当地一家幼儿园上学。拉奥一家只吃素食,但幼儿园里总是供应肉食,于是拉奥的妻子每天准备好印度式的米饭,给女儿带到幼儿园。但是,女儿没过几天就嚷嚷着不要吃米饭,要妈妈给做三明治。原来,同学认为印度米饭味道怪怪的,屡屡嘲笑她们。更有甚者,姐妹俩还不让拉奥的妻子进教室,因为担心妈妈英语说得不好而遭到同学耻笑。

  拉奥意识到,必须让“迷失”的女儿“找回自己”,联合国国际学校无疑是最佳选择。

  很快,“奇迹发生了”。进入联合国国际学校后的第二个星期,女儿就对他说:明天给我带米饭吧。因为在这里,没有人会因为别人食物的外观和味道而大惊小怪,有的只是好奇与尊重。姐妹俩还惊讶地发现:这世界上居然还有人不会说英语,而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变化。因为她们开始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此感到很舒服,”拉奥说。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国际学校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多样性。孩子们在保持“本色”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传统习俗,接受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在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孩子们大多喜欢吃中国菜。来自英国的黄圣淳喜欢宫保鸡丁,来自法国的唐铁龙喜欢麻辣烫,来自日本的松原龙智喜欢馄饨面,而来自阿塞拜疆的路发特喜欢香辣鸡翅和羊肉串。

  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白俄罗斯女孩丽萨甚至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分辨出中国米饭和白俄罗斯米饭,有一次她回白俄罗斯老家,姥姥如果给她吃白俄罗斯的米饭,她就会哭。没有办法,父母只好不时带中国大米回国让姥姥煮给丽萨吃。

  对于来自英国利物浦的汤米来说,利物浦也好,北京也好,都是自己的家。“现在,我也说不清楚是更喜欢利物浦,还是更喜欢北京,”汤米说。

  “万国墙”与“地球仪”——文化在交融中和谐

  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有一面令访客驻足的“万国墙”,墙上贴有每一位学生所在国的国旗。平时学校会在每个国家国庆的那一周升该国的国旗,介绍该国的国旗,国徽和国家特色。

  芳草地国际学校副校长崔明华介绍说,学校特别重视文化的交流与普及,重视培养学生包容和理解的理念。学校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把中国儿童培养成现代中国人,把外籍儿童培养成友谊小使者”。

  芳草地学校的学生既过春节、中秋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过圣诞节、复活节等西方的节日。“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的孩子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氛围和大环境中和谐共生,”崔明华语气中充满自豪。

  芳草地学校国际部每周有一节国际理解课。课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相互结识、交流,介绍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孩子们还可以选修中国书法、诗词、民族舞蹈、京剧、泥塑等课程。国际部和中国部的孩子经常进行踢足球、拔河和抖空竹等游戏比赛,游戏成了孩子们的共同语言,在互动中他们彼此了解,建立友谊。

  9岁的托比来自刚果(金),非洲血统赋予他极好的音乐动感和运动天赋。2008年8月,他和许多同学一起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合唱表演。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胡锦涛主席来到芳草地国际学校看望小朋友们,“我还和胡爷爷一起做游戏、包饺子呢。”

  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苏国华说,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孩子,将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平友谊的传递者,世界文化的传播者”。

  在纽约联合国国际学校,由于与联合国的独特关系,孩子们可以去联合国总部参观,戴一戴蓝色贝雷帽,听叔叔阿姨讲维和的故事。二年级以上的各班教室里都置有地球仪和一张“和平谈判桌”,孩子们学习倾听彼此的声音,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法裔美国人米歇尔弗瑞德-伯特兰对联合国国际学校感情深厚,这缘于她的“三重身份”——校友、老师和家长。“我曾经在联合国国际学校度过12年时光,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和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尊重不同的传统和文化,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

  说起自己的女儿莎拉,弗瑞德-伯特兰很欣慰:“8岁的莎拉上联合国国际学校后进步很大。她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学会考虑和照顾其他同学的需求。”

  联合国国际学校执行董事斯图尔特沃克说,学校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鼓励和引导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平等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与传统。“国际主义精神从一开始就在学校的各个层面得到体现,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国际学校的孩子们,用他们的纯真、开朗和热情,诠释了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和谐相处的美好。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执笔记者汪平、桑华、刘黎;参与记者王湘江、王建刚、孙晓胜、张碧弘)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