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台湾女作家陈若曦 坚持理想无怨无悔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20日10:37
  为离开美国回台湾定居,与数十年相濡以沫的丈夫分手;再婚后,又因政治上的统、独观念尖锐对立,重返独身。这位女性,就是鼎鼎大名的台湾作家陈若曦。

  这两次婚姻的抉择,绝非一般女子所能为。

  上世纪60年代初,陈若曦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在校期间,她与同学白先勇、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载入台湾文学史册的《现代文学》杂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她向美国4所名牌大学提出留学申请,4所大学都愿意付予全额奖学金。她最终选择了美东著名的7所私立女校之一的蒙何立克,后来转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系,与同校力学博士段世尧结成夫妻,并决定,毕业后同回中国大陆,用所学建设社会主义。

  《陈若曦七十自述——坚持·无悔》一书中,谈到这段回大陆的经历时,有这么一段话:“人在美国,自己都不想当美国人了,哪能让孩子生在美国呢。我希望自己的孩子生在台湾或中国大陆。”“我这一代中国人,生于日本统治时期,民族意识特别强烈,感叹中国百年积弱才备受外侮,知识分子当以天下为己任,且先天下之忧而忧,学成报效祖国是理所当然之事。”

  1965年6月,夫妻两人一同毕业,一位力学博士,一位文学硕士,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束装迂回欧洲,经中国驻法国大使馆联络,终于在1966年“文革”之火正如火如荼燃烧时,落脚北京。之前,在国外已得知著名作家老舍投湖自尽的消息,也没动摇两人的决心。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有海外关系者人人自危,何况新从美国归来的他们。一入国门,可谓步步艰辛。在北京等候工作安排时,为了给国家节约,主动要求将伙食待遇从甲等降至丙等,并志愿到西部偏远地区服务,只希望所学能有所用,发挥己长。最终,两人被分配到专业不对口的南京华东水利学院,期间的遭遇可想而知。最大的收获是两个儿子都出生在了中国。

  7年后,陈若曦和丈夫离开大陆,落足香港。因拒绝认同“政治难民”身份,未能重返美国,她说“向外国政府控诉自己的国家,我做不到。”最终以技术移民移居加拿大,数年后,受聘美国大学,方到美国定居。

  陈若曦著作丰厚,至今出版了《尹县长》、《完美丈夫的秘密》、《远见》、《纸婚》、《突围》、《慧心莲》、《青藏高原的诱惑》、《我们那一代台大人》等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及散文集40余部,并翻译成多国文字。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两次、联合报小说特别奖、吴三连文艺奖、吴浊流文学奖等。她是世界华文文坛的著名作家,其作品评论者众,并有大陆学者撰写的评传列入中国作家协会主持的“台湾作家研究丛书”,在北京出版。

  陈若曦的声震文坛,得力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部“文革”小说《尹县长》,为此她受到海峡两岸当时最高领导人胡耀邦和蒋经国的接见。可谓殊荣空前。

  尽管回归大陆岁月,让出生于台北附近下溪州的陈若曦失望过,但她的爱国心,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却始终没有因之动摇。

  在大陆改革开放后,她自觉承担起海内外文化交流任务。她在伯克莱的家,经常高朋满座,盛友如云,有“陈若曦旅馆”之誉。海峡两岸到美国的作家,下榻其家多日盘桓、组织座谈演讲,受其热情款待者,不胜枚举。大陆老中青作家,如艾青夫妻、王蒙、丁玲、沈从文、萧乾、萧军父女、吴祖光、曹禺、英若诚、茹志鹃、王安忆等等,大约50多位,曾在她家留下过深深浅浅的足迹。有感于中国大陆的作家协会组织,为便于文学交流,她决心把海外散沙般的华文作家组织起来。海外地区辽阔,作家多若繁星,她决定先团结女性,时机成熟后,再扩而大之。策划“海外”的定义时,她相信,“中国必会统一”,所以“"海外"首先排除台湾和港澳地区”。1989年7月,她发起成立了“海外华文女作家联谊会(后改称协会)”,并担任首位会长。至今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仍健康蓬勃开展活动,会员遍及世界各地。我曾在德国法兰克福和上海,参加过她们两次隆重的双年会。

  陈若曦的生命足迹和生活内容潮起潮落,色彩斑斓。翻阅履历,在南京华东水利学院后,又曾任教于香港新法书院,伯克莱加州大学东方语言系、台湾中央大学及慈济医学院等。还当过房地产经纪人、报刊编辑、中央大学驻校作家、第一届南投县驻县作家,台湾著作权人协会秘书长。现为台湾“中国妇女写作协会”理事长,台湾大学驻校作家,晚晴协会、荒野保护协会和银发族协会终身义工。

  我与若曦结识甚久,在她美国的家、台北、上海、北京,曾多次相聚,但联系比较频密是今年4月我邀请她参加了“四海作家赴滇西采风”行之后。

  5月她赴成都察看灾区重建情况。7月酷暑,她从内蒙古飞来北京,小住数日后,赴西安参加了“情系长安——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我满以为她今年的大陆行该画句号了,不料9月同余光中又应邀去上海参加了“同根·同文·同心”的文化讲坛。以增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家陈若曦,始终不渝地实践着。

  走笔至此,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短发、T恤、拖着拉杆箱的精干身影。这是今年7月,若曦过路北京时,留给我的。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