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美国为何不把印度当“大国”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24日18:16

  美国为何不把印度当“大国”?

  对印度和美国来说,印美关系的重要性尽管并非对称,但双方都重视双边关系的发展。印度独立以来,双方都付出过努力,试图使双边关系沿友好的方向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却有违初衷。

  历经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确立,并成为国际关系中重要的角色。在二战后的世界历史、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中,美国一直是独占鳌头和倍受瞩目的国家,与美国建立关系成为众多民族独立国家外交的重点。本来同属西式民主政治体制国家的印美两国,应具备更多发展双边友好关系的有利条件,但印美关系的发展却甚是艰难。

  首先,美国不认同甚至反对印度“有声有色的大国”的地位,严重阻碍了印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印度自独立以来遵循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其政治理念为:像印度这样幅员辽阔、历史文化悠久,并且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国家,不能附属于任何意识形态或权力集团之下,而应该跟美苏平起平坐,至少也应获得跟中、法、英相同的政治地位。

  印度的大国主义精神确立了印度对美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目标:在国际事务中,获得与美国同等的尊重;寻求与美国建立积极而平等的关系,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联盟或依附关系;至少得到美国对其大国地位追求的支持。因此,印度除了在冷战时期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外,一直遵循独立的道路,并且力图回避与别国建立密切联盟关系。与此同时,印度领导人在处理跟美国的关系上,时时表现出强烈的大国自尊和自傲感,处处希望美国把印度当作大国对待。但是,“粗心”的美国并没有注意到“敏感”的印度心思。

  1949 年 10 至 11 月间,尼赫鲁首次访美,美国当时的国务卿艾奇逊(Dean Gooderham Acheson)对其留下世界上“最难对付的人物之一”的印象。尼赫鲁则认为杜鲁门总统和艾奇逊对印度持有优越感和恩赐态度,他们期望获得印度所不能提供的东西。数月后,尼赫鲁总理看到美国热情接待巴基斯坦总理阿里汗时很是生气,认为美国企图“抬高巴压低印”,并批评美国在政治上极不成熟。

  被伤及自尊的印度对美国实行了报复,1953 年 12 月初,尼克逊副总统访印后说,尼赫鲁是他那次出访的17国中对美国“最不友善的领导人”。这种相互间的不友好气氛并不是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恩怨,而是国家地位认同的差异而导致的外交报复。后尼赫鲁时代,印度领导人的强烈大国意识丝毫未减。英迪拉‧甘地执政后除了希望令印度成为印度古代文明的继承者、主宰南亚的强国和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外,还希望把印度变为受人尊敬的重要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要角色,实现“穷国也能发挥大国作用”的愿望,保持住印度的大国自尊和身份。可是,美国对待印度的态度却重创了印度。

  暂不说美国出于甚么样的考虑,仅从印度方面来说,印度认为美国处处阻挠其实现称霸南亚的梦想,总是视印度为仆从国,希望印度为其火中取栗。印度人认为,美国插手南亚地区事务的目的,就是要扮演当年英国撤离时的角色,而印度抵制美国的各种企图,就是为避免成为美国的附庸国。印度疏远美国,最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没有以平等身份对待印度,从不认同印度的大国地位并给予相应的支持,愤怒的印度于是转而投向但给予印度大国自尊的苏联的怀抱。美国长期严重伤害印度人的民族自尊心,也令印度人渐渐形成反美的情绪。

  冷战后,美国虽然屡屡提及印美关系的重要性,但总是说的多,做的少。从双方关系的现实看,冷战后时期,美国看待印度的视角并没有多大变化,仍认为印度并非真正的大国。美国跟印度的关系为美国提供了机会,可以直接影响印度对涉及其重要利益的世界事务的看法。美国一直以印度的地缘地位及民主发展跟印度建立关系的理由,正如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所说,印度是拥有关键的地缘战略位置、庞大中产阶级的民主国家,是它所在地区的“稳定之锚”。美国南亚问题专家富克斯认为,如果美国跟中国的关系发展不顺的话,美印比较密切的关系就会切实有用。看来,印度仍只是美国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

  实际上,美国并不是不知道印度的心思,而是故意漠视。虽然印度实行的是西式的政治制度,但印度教的印度文明和基督教的美国文明毕竟分属不同的文明体系,美国害怕受到异文明的威胁,在美国人看来,作为“山巅之城”和“希望之乡”的美国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最高体现和最值得推广的。他们赞赏印度文明,只是从文物古迹的角度来欣赏而已。美国人认为,东方文明的价值体现在过去,西方文明才属于当代,是真正引领当代人生活的文化。这种潜在的、深层的认知差异令美国对承认印度大国地位有所保留。此外,美国一直以“世界领袖”自居,不允许其它国家挑战其霸主地位,因此,美国不会希望印度坐大南亚—印度洋地区,以避免印度威胁美国在这一带的利益。

  美国的南亚利益是冷战和其它全球事务的衍生物,印美间实力的不对称,使美国不愿把印度当大国看待。事实上,美国既不愿把印度看作大国,也不愿把印度看作盟国,更不愿考虑印度谋求大国的观点和感受,印度实际上没有跟美国建立任何特殊关系。美国为完成其世界领袖目标而主张“单极”世界,而印度向来坚决反对美国这主张,印度不喜欢一个两极的世界,也不喜欢一个单极的世界,它喜欢一个多极的世界。印度倡导多极化的目的是谋求成为“世界一极”,并进一步实现其大国梦想,而美国所倡导的单极领导理论是为了能主导国际事务,双方的战略利益明显发生冲突。而且,印美在印度洋的竞争加剧,也令双方利益冲突越来越大。由于印度大国思想的延伸,其一直将印度洋看作自己的“内湖”或“印度的印度洋”,十分反对其它国家染指这一带,因此不断加强其远洋进攻和控制能力,而美国出于其全球利益的考虑以及在南亚、中东、中亚的战略筹谋,必然进一步涉足印度洋。在印度看来,美国加强在印度洋的控制力势必阻碍其实现大国目标的计划,突出双方争夺海权的问题。

  印美关系在历史上长时间若即若离,彼此间并不信任。与巴基斯坦相比,美国视印度为一个不容易相处的国家。美国人对印度的印象是:支持苏联实现霸权、在邻国关系上实行黩武政策、无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核禁试条约、无视人权、在世贸组织谈判中吵吵闹闹。印度人对美国的印象也是反面的:与巴基斯坦结盟、在印巴战争中支持巴基斯坦、经济援助常与政治挂、直接或间接威胁印度在印度洋的利益、在中东和亚太实行新殖民主义等等。尽管印度政府想跟美国建立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以提高印度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但印度人的反美情绪依然高涨。加上印美在建立世界新秩序以及人权、主权等基本国际政治理念的理解上出现严重分歧,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利益认同相异,导致印美双边关系难以改善。

  但是,对印度来说,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在经济方面,美国是向印度提供双边援助较多的国家,也是印度重要的贸易伙伴、投资者及技术提供者;在政治与外交方面,印度需要跟美国维持工作关系,以免自己沉寂于西方社会。美国是当今世界寥寥可数的超级大国之一,其经济、技术和军事优势,以及在当今国际政治中的霸主地位,使印度认识到,印度的国家利益要得到满足,就要通过全方位提升与美国的关系。冷战后,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不升反降,甚至有边缘化的危险,印度极需要在国际社会中谋取一个有利的地位。印度精英的共识,是印度在失去苏联的强力支持后,要与美国建立起密切关系,借助美国的支持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在南亚域内问题上享有较大的代表权。因此,印度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时,常常陷入外交困境,一方面对美国的强权政治十分敏感,以保持印度的大国自尊与身份,但另一方面又强调两个民主国家的共通性来讨好美国,常常对美国的一些要求作出让步。而美国在发展对印关系上从来不顾及印度的感受,不仅不给印度应有的大国尊重,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恩威并施,使印度人感挫折。

  印美两国从不同的意义上都认为自己是“老大”,美国要做全球性超级大国,印度要做南亚次大陆上的超级大国,要取得与美国同等的地位。印度副总理阿德瓦尼说:“如果说 20 世纪属于西方,那么 21 世纪将属于印度。我们的短期目标是成为新加坡那样的发达国家,长远目标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新德里尼赫鲁大学南亚问题专家莫汉认为,印度人敢做超级大国的梦,体现了这个国家出现一种新情绪,导致与美国的利益冲突。只要印美关系的互信度达不到冰释猜疑的程度,双方的关系必然复杂矛盾,虽然印美紧张政治、经济和安全等现实利益,会尽量弥合彼此间的分歧,但是,源自于深处的政治文化分歧要在短期内消除则困难得多。

  印美两国在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具有共性,但两国关系一直不和谐,总是起伏不定的。印美疏远并非由于印美两国在国家利益和军事安全等问题上奉行相互冲突的政策,而主要是由于相互间缺乏真正的沟通,对各自民众的精神诉求不了解,也没有协调好相互间的立场。印、苏之间的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有异,但苏联迎合了印度的大国主义心理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因此印苏相互关系的发展比较顺利。可见,印美间分歧的重要原因就是双方政治文化认同上的分歧,即是美国否认印度的大国地位。

  印度为了通过“美国效应”加快实现自己大国战略的步伐,在某方面讨好美国,如在导弹防御系统等问题上对美国曲意迎合,引起了其它大国的注意,也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满,削弱了印度外交的效果。印度为降低其负面影响,通过大国平衡外交以避免因小失大的事情发生,使印度的大国外交虽有摇摆,但不会偏离太大。从印美关系的现状看,未来一段时期内,双方仍需要时日来冰释前嫌和弥合政治文化诉求差异所造成的伤痕。

  重创美印关系事例

  60年代,印度由于遭受连年粮荒而向美国请求援助,美国政府自称是为了促使印度政府改革农业以实现自力更生,警告印度政府,在印度未能整顿好其粮食生产之前不会再与印签订长期粮援协议,印度感觉自己处于受屈辱的乞援地位。25年后,当年的农业部长苏布拉马尼亚姆回忆说,当时美国的约翰逊总统(Lyndon B. Johnson)也许是好意,但他的做法俨然是旧日印度的县老爷,甚么事情都得靠他来驱动,不愿相信别人也能够承担责任。

  当印度面临断粮的危急关头,英迪拉‧甘地只得忍气吞声地亲自打电话向约翰逊恳求美国发放480号公法剩余农产品援助,据当时在场的新闻顾问普拉萨德回忆,当英迪拉放下话筒时,便恼怒地发誓:“我再也不会去乞求粮食了。”美国虽然是印度最大的经济援助国,但印度人感到美对印的援助是一种“施与者”与“受赠者”的关系,美国人傲慢自大以及漠视印度大国的自尊,使印度人觉得他们受到轻视而倍感屈辱。

  同样,1971年底,英迪拉出兵东孟加拉国之前到国外游说,11月4日到达美国,跟尼克逊闹得很僵。英迪拉在白宫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答谢词中顶撞了尼克逊总统,第二天尼克逊在白宫会见英迪拉时进行报复,故意让她白白等候了45分钟。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后来说,这是他参加过的首脑会见中“最糟糕、最令人痛心”的一次。随后的晚宴席上,两人也是话不投机,谈话不多,英迪拉随行的新闻顾问回忆说:“这是我参加过的百次类似宴会上气氛最为紧张的一次。”

责任编辑:赵志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