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媒介仪式:国庆60周年庆典及其媒介呈现探析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04日17:03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作为重要的新闻资源,媒体全力以赴,大力宣传报道。仅就国内的媒体参与规模和报道热情来看,不逊于去年的北京奥运会,成就了一幅声势浩大而象征意义丰富的媒介景观。国庆活动经由大众媒介的传播,俨然成为一种现代仪式活动。

  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的共享性活动,是对象征资源、象征符号的共同分享过程。一般说来,媒介仪式包括三种主要的类型,分别是媒介所报道的仪式性内容,媒介报道该内容时的仪式化方式,以及媒介本身成为了一种仪式或集体庆典。现代生活中媒介无处不在,牢固地镶嵌在大众的日常生活结构中。现代媒介生态造就了媒介仪式,媒介传播内容、媒介传播行为与受众视听行为在现实媒介语境中均已仪式化。

  一、报道中呈现的仪式性庆典内容

  人类学中,仪式是指“一系列正式的、具有可重复模式,表达共同价值、意义和信念的活动”,起初在巫术、宗教等神圣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被文化人类学者认为是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方式与象征实践。现代社会中,仪式摆脱了浓厚的宗教意味,主要指那些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如国庆、祭孔大典等,是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

  在国庆60周年庆典的整个组织和操演的过程中,蕴含着无数含义丰富的象征符号,借此权力符号的生产和再生产得以实现,意义得以不断制造、供给、维系和强化。

  首先,仪式中糅合了无数新中国和华夏文化内部共享的象征符号。其中,有直接呈现国家象征意义的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等;也有中国红、秧歌、腰鼓、民族团结柱、华丽的彩车等一系列隐喻性质的文化符号。比如国庆庆典对秧歌、腰鼓等民间文艺形式的采用,就隐喻了“普天同庆”、“军民同乐”等意味;各地的彩车除了展示各领域的发展成就,也隐含对政权合法性和发展道路的正确性的确认;历任领袖画像则是以时间为序,唤起民族共同记忆和召唤传承的仪式道具。而诸如灿烂的花束、放飞的和平鸽和气球、奇妙变幻的政治标语、整齐划一的阵列等等,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在传达着丰富的意涵。这些符号以浓缩的方式将价值观、信念、忠诚等理念投射给每一位参与者和观众,使抽象的概念以生动具体的形式被社会分享和理解。

  其次,参与者的身份象征也是国庆庆典中象征秩序展现的途径之一。庆典中20万人保持整齐划一,是极其成功的对人们身体的“控制”和“规训”。政治仪式“通过一系列经过特殊编排的操演程序,将身体装扮成政治生活中的视觉代码”。身体的高度规训强烈地传达了权威信仰和政治忠诚等信息;少数民族群众、外国友人、归国侨胞、港澳台同胞、少年儿童等身份也都成为象征载体,确认着新中国民族团结、和谐安定并充满希望的社会秩序,也标志着中华复兴、祖国统一和更强大的国际影响力等愿景期许。如外国友人的参与,无疑是作为一种“他者的认可”被植入夸示自我发展成就的典礼中。此次国庆只有约1.5万人受邀现场观礼,这一资格的获得也被视为一种身份和荣誉的象征,无形中具有了“赋予地位”的作用。

  国庆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其组织过程中自然要体现国家意识、政治意识,被赋予强烈的意识形态象征色彩,通过民俗符号、历史召唤、身份象征等共同组成了国庆庆典的结构,以便展现人民普天同庆的“共同心声”,即“以集体的心声凝聚着社会,唤起人们对社会及其合法权威的忠诚”。因此庆典并不仅仅是对60周年发展成就的隆重庆祝,它同时全力证明着身份的合法性,并竭力展示政治秩序的权威性和正确性。

  按照以色列社会学家唐汉德尔曼的观点,国庆庆典是一种在官僚体制精心控制和设计下的“为了公开显示国家、民族和公民集体主义精神的历史渊源”而组织的“群众活动场面”,其元逻辑是“展现”,群众活动场面井然有序、细节精确、整齐划一,旁观者在凝视和情感的应和之间徘徊,炫目动心。但整个场面隐藏了一种看不见的强大存在——“官僚制度的精神气质,它的存在乃是群众活动场面赖以展现的权力支柱”。国家是壮观仪式场面的精心设计者,而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媒体,无疑是这场仪式的最佳“掮客”。

  二、媒介的仪式化报道与报道的仪式化

  仪式的现场参与者毕竟有限,媒体才是将其社会效应扩散至最大化的利器。国庆60周年庆典吸引了国内几乎所有媒体的积极参与。

  媒体负责直接将庆典活动现场按照一定的专业规范,以清晰、有序的方式“展示”给受众,其报道方法、报道内容、传播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受众的观感和仪式组织意图的实现。媒体可以从传播内容上发掘或者彰显事件本身的仪式性,从打破常规的传播形式上打破阅听群体的日常收视规律,形成仪式状态。

  1.报道的仪式化方法

  对于重大仪式性活动,电视具有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它的现场直播技术和接近100%的覆盖率,使其成为现代仪式性活动极为常用的传播手段。现场直播,作为非常规的播出形式,本身能给受众提供独特的参与心理和悬念心理,受众在无形中由被动观看变为事件参与者和见证者,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通过电视,受众在不同地域、同一时间收看同样的仪式场面,人们以共同体的身份被吸引到“神圣典礼”中。可以说,在电视媒体普及之后,媒介仪式这种新的文化现象才真正出现。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已经成为塑造国家集体生活与文化的中心机制,常常参与建构各种“媒介仪式”。

  在可预知的重大仪式前,电视媒体通常都提前几个月开始策划组织报道,调配直播器械,精心设计、充分演练。镜头代替观众的眼睛,从仪式现场挑选最能表现核心价值的象征性场景并将其置于突出位置,其宗旨往往是画面的辽阔化、神圣化、崇高化。比如,国旗升起的时候切出全景展示飘扬的国旗,给人以崇高感;航拍镜头展示宏伟场面,而适时捕捉观礼观众欢呼歌唱的镜头可以营造欢乐热烈的气氛;同期声展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和礼炮声能凸显仪式的庄严肃穆。摄像机所做的不仅仅是记录现场,而是共同、集中地讲述一个伟大民族所拥有的光荣和梦想。今年CCTV的国庆直播受到很多网民诟病的原因,正是转播过程中的技术失误和缺陷导致“没能把气势拍出来”,即在报道的仪式化方法上做得不够。同时,网友的批评也说明:人们有对神圣、崇高仪式的渴求,经过多年的惯例性传播,对国庆典礼中那些被严格选定和精心制作的电视画面产生了依赖、认同与需求。

  网络等新媒体力量的崛起,无疑是60周年国庆媒介景观的亮点。网络直播、新媒体直播等为“神圣典礼”提供了更多样的“入口”,以便共享“信仰的表征”。人民网、新华网等传统媒体网站以及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主要商业网站全线飘红,都在最醒目位置没立了“国庆报道专区”,开通视频直播和现场文字图片快讯,并配有纵深专题和多样的网络互动。网络直播弥补了电视直播收视的局限,而且现场文字和图片传递极快,并融合了报纸杂志在纵深报道上的优势,其互动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如腾讯网“中国传奇——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题报道”中设有“我是传奇21916天全民日志”,网友可以一个人的经历书写共和国的历史,截至10月中旬,共有约215万人参加了该活动;而挂灯笼、全家福、民族头像等互动形式,可以极简便地创造“实在的共同体”的仪式效果。报纸杂志一般都推出了国庆专刊,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各专刊头版的版式设计。笔者浏览了国庆当天及次日国内各地62份报纸,无论党报、都市报和行业报纸,无一例外全部彩印,超过80%使用了单幅大图片的杂志封面式的设计,头版视觉元素几乎全部集中在国旗、五星、天安门、华表、中国红、阅兵士兵的英姿等象征符号上,视觉冲击力极强。

  纵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报道内容,也明显呈现出仪式的规定性。像成就回顾、共和国历史追思、英雄劳模事迹回顾、亲历者谈国庆谈历史、生活点滴看变化等,已经成为报道套路,这也体现了仪式化的累赘重复的特征。

  2.超常规报道的仪式化

  传播学家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指出:“媒介事件打破了我们生活和一般报道的常规,所有的报道都从预定的节目安排中转向重大事件,并用一种极为戏剧化的方式表明将要发生事件的重要性。”在媒介仪式中,超常规性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我国媒体在国庆前几个月就开始报道国庆阅兵和游行的筹备情况,进入9月份,大量的成就报道、历史回顾、英雄人物专题等纷纷登场,国庆前关于筹备工作的最新情况报道、倒计时和预告片花在媒体上频现。国庆当天,中央电视台共13个频道同时从当天9时47分30秒起进行了长时间现场直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使用汉语普通话、藏语、英语等多语种直播;报纸大都推出隆重特刊,如《光明日报》推出20个整版,其中12个版以《辉煌祖国知识界心中的60年》为总题目,以60个难忘故事构成宏大的叙事画卷;《经济日报》全彩印刷16版特刊;《中国日报》9月30日推出了80个全彩版面的专刊。而网络上关于国庆典礼的新闻和讨论一直持续,视频网站将历年阅兵视频放在显要位置,一些网站也开设了挂“红灯笼”、放虚拟烟花等互动设置。

  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如此密集、多样化、超常规的媒体行动,设置了大众的日程,不断提醒和确认国庆典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媒介手段建构并经由受众意念活动制造了一个可能替代现实世界的“拟态环境”,造成人人都在关注国庆,万众一心普天同庆的意象,因此刺激受众打破阅听常规,参与到观看国庆庆典这一“颇具魅力的集体行动”中。从这个意义上,戴扬和卡茨认为媒介事件以激动人心的集体方式整合了社会,并重新唤起人们对社会与合法权威的忠诚,维护已建立的权威。

  在此过程中,很多媒体的功能重点不在于传达讯息,而是更多地印证了詹姆斯W凯瑞关于“传播的仪式观”的洞见:“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representation)。”例如《今日早报》国庆当天的头版为纯红底色,除了版面下方小小的报纸LOGO外,硕大的版面上只有两行标题,主题“文字无法表达我对你的爱”,副题是“生日快乐我的祖国”,整个头版没传达任何新闻信息,更多的是在传达群体情感,凝聚象征力量。中央电视台庆典直播中所采用的抒情诗和宣言式解说词,也体现了同样的意义。

  三、媒介仪式的现实功能

  受众的视听体验也是媒介仪式的一部分,并且是媒介仪式现实功能的直接体现。如CCTV直播阅兵式的解说词中连续出现“奋进的中国邀你共享盛大节日庆典”、“我们将与您一同见证跨入21世纪的中国盛世华章”等表述,这种“邀约”,是对受众的仪式参与感的召唤,是在邀请每个受众品尝共享信仰而获得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从媒体的仪式化报道中,获取新讯息可能是次要的。诚如詹姆斯W凯瑞所言,读报(或者其他媒介接触)可被视为“参加一次弥撒仪式,虽然人们学不到什么新东西,但是特定的世界观得到了描述和强化”。

  鉴于仪式在表达共同价值、意义和信念上的被公认的巨大作用,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盛大公共仪式的现实功能”。比如香港回归典礼、汶川大地震募捐晚会、北京奥运会等,都通过各种媒体的综合传播,变为超越地理界限的“媒介仪式”。这些媒介仪式是振奋国民士气和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资源,也成为象征社会秩序的精神图腾。在媒介仪式中,国家意志、民族情感、主导价值观念得到了充分的展演,并为政治合法性和民族国家认同感建构提供了多维途径。如对共和国辉煌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追溯报道,提供了基于历史的合法性和共同记忆;而对民族复兴和长久繁荣的期许,则提供了基于未来的合法性和国族认同感。

  同时,这些媒介仪式不是时过境迁,这些盛典画面会被当作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光荣时刻被铭记,并永久保藏,长期内反复播放,继续发挥着“凝聚社会、融和情感、增进团结、确认秩序、构筑和谐的重要仪式功能”,从而达到典礼仪式成本的社会效果最大化。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Couldry .Media Rituals: A Critical Approach. 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 2003.P57

  Edgar,Sedgwick (eds.) Cultural Theory: The Key Concepts.London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3.P340

  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第8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媒介事件》第10页、14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以]唐汉德尔曼:《仪式——壮观场面》,《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8年第3期

  摘自铁血网https://bbs.tiexue.net/post2_3861958_1.html

  [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第7页、9页,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庄礼伟:《电视屏幕中的奥运会与仿像世界》,《南风窗》2008年8月上

  张兵娟:《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