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学子论文]手机小说:透视新媒介与文学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07日16:11
  [摘要]作为诞生于第五媒体——手机这个平台上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手机小说有其固有的媒介属性。本文主要从麦克卢汉关于“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学说出发,剖析手机小说作为一种保持高参与度的冷媒介文学,在新的数字时代的特点,并由此透视新媒介对于文学的作用。

  [关键字] 手机小说;冷媒介;文学;新媒介文学

  一、 新媒介视野下的手机

  1.作为新媒介的手机

  移动电话,通常称为手机,日本及港台地区通常称为手提电话、手电,早期又有大哥大的俗称,是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终端。[1]目前,中国移动通讯已经从当初的蜂窝移动电话模拟网的时代发展到如今先进的GSM数字移动通信网,而且移动通讯的功能也不仅仅是通话,已经发展出像短信、移动秘书、商业伴侣、彩信、彩铃、随E行等丰富多彩、具有多功能的增值服务,并积极发展下一代手机——“3G”的应用。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手机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我们可以看到,“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及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媒平台。

  如何理解作为新媒体的手机,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由电话发展而来的手机,其本身是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而存在的,手机在基本的人际交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梭罗早在他的《瓦尔登湖》中就写道:“我们匆匆地建起了从缅因州通往得克萨斯州的磁性电报,但是缅因州和得克萨斯州可能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交流……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可能却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2]手机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相隔千山万水的物理距离瞬间缩短成为耳朵与手机之间那一丁点儿的空隙,使信息得以在“远距离”的物理环境中以言语的方式得以快速传播。另一方面,手机也是一种互动性的新媒介。一个信息得以用手机成功传播,必须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即打电话的人和接电话的人)同时有效互动的结果。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感觉,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时候,生活很平静,波澜不惊;有了手机之后,你却常常会说:“我联系不到他了!”。手机应该是更容易联系到他者的工具,然而我们常常感觉不是这样。这正是因为手机是一种要求参与程度非常高的新媒介。

  其次,手机作为一种可移动性的便携式的通讯工具,把人从固定的环境中解放出来。手机发明之前的远程通讯工具,大都把人固定在一个地方,尤其是固定在室内。传统邮件、固定电话、个人电脑互联网等都是如此。我们小时候的记忆亦是这样的情况。整个村子只有村口的小卖部有唯一的一部固定电话机,任何打进这个电话的人,都必须经过小卖部的老板大声吆喝:“张三,你的电话;李四,你的电话……”才能找到想要通话的人。而张三或者李四也只能从任何的一个角落迅速跑到小卖部才能接到这通重要的电话。而手机恰恰是把人从室内解放出来,斩断了束缚我们的电话线。保罗?莱文森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功能的补救和补偿。[3]如果把手机看做是电话的补救性媒介的话,所指的就是手机能够方便携带和使人自由移动地进行通话这一特性。人们可以在室内、在公园里、在大街上、在田野上、在公车地铁上……随时随地移动通信,是为固定电话的补救。

  2.作为冷媒介的手机

  在麦克卢汉的学说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论点是把媒介划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他划分“冷”、“热”媒介的依据是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在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highdefinition),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冷媒介则恰恰相反,意味着低清晰度(lowdefinition),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他认为“电话是一种冷媒介,或者叫低清晰度的媒介,因为它给耳朵提供的信息相当匮乏。言语是一种低清晰度的冷媒介,因为它提供的信息少得可怜,大量的信息还得由听话人自己去填补。”[4]相比之下,印刷文字、电视呈现的是一种充满数据的状态,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属于“热媒介”。也许你说,手机并不单单只是电话,不单单只是作为简单的通讯工具,手机的不断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功能,人们除了使用手机打电话,人们还可以发短信、游戏、听广播、拍照、看视频、听MP3、WAP无线上网、收发电子邮件……手机日益增多的互联网功能,可以看做是网络在这个时代的无孔不入,也可以看到手机作为特殊的电话,能够成为更好的互联网。这时候手机的特征就可以呈现出四种状态:言语、图像、文本、屏幕。这四个特征是根植于手机这个“冷媒介”平台上的,因此也继承了手机的这个“冷”的属性。

  二、 新媒介视野下的手机小说

  信息时代的到来,第五媒体——手机得到迅速地广泛应用。原信息产业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的《2008年1月全国通信行业运行状况分析》显示,2008年1月,我国手机用户新增848.3万户,手机用户总量达55576.9万户。结合原信产部此前发布的历年通信行业统计数据显示,较之1999年的4329万户手机用户,经过2000~2007年8年时间的发展,我国手机用户在8年时间内增长的手机用户达5亿多户。[5]手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及手机价格的日趋合理带来了手机用户数量的高速增长,也使手机用户年龄层呈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他们的手机除了通讯的功能之外,更多的是在于娱乐的功能——游戏、短信、电子书、WAP上网等等。就短信和电子书来看,这种饱含娱乐性的新式阅读方式,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兴起——手机小说。

  手机小说是以手机为载体的,通过手机短信(SMS),以连载的方式分批对读者传送小说片段,读者以手机付费的形式下载和阅读由手机运营商提供的小说。[6]这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兴起,主要是由承载文本的载体的改变而诞生的。这种新的文学样式为读者带来了一种新的语言体验,是由技术的变革带来的一种新的书写方式。

  (一)作为冷媒介文学的手机小说

  手机小说得以被阅读,关键是在于通过手机的屏幕、文本这两个特征来实现的。手机是一个冷媒介,那么产生于技术的变革,依赖于手机这样一个平台的手机小说,自然也继承了这样的一个冷的属性。作为一种冷媒介,手机小说具有以下特点:

  1.凝练性。手机小说是以手机短信作为载体得以传播的。因此,手机小说的篇幅长短,取决于手机短信所能容纳的长度。一般的手机短信一条最多能容纳70个字符。因此,手机小说就具有很强的凝练性。作者要反复斟酌,力求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有其表达整个小说的故事内容和完善小说的故事框架的作用,力求做到以70个字就吸引读者的眼球。手机小说的这种凝练性,首先就决定了手机小说作为冷媒介文学的特征。培根曾说过,“被动消遣的读书人,要的是内容充实的一揽子文章;意在追求知识,探究原因的人,却要求要向格言警句请教。”因为语句高度凝练,文本的清晰度低,读者就能有了高度的遐想和想象,有了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自行去填补隐藏在有限的文字背后的思想空间。

  2.连续性。手机小说一般采取连载的方式,整部小说一般会切割成几天甚至几十天来传送。被分割下来的每一条手机小说的短信,读者很可能会看完就直接删掉,并不保存和反复阅读。因此手机小说在每一个小片段上保持高度的凝练性之外还要有独立的叙事意义,还要具有整体上的故事的连续性和保持内在的结构。文本的清晰度低,基于隐藏在微型结构中的长篇小说的架构,吸引读者不断往下阅读下一章节,可以说产生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上瘾,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文本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使读者觉得永远都读不够、读不完。

  (二)作为参与性文学的手机小说

  承载在手机这个冷媒介的手机小说,因其低清晰度和高参与性,和网络文学一样,成为一种具有参与式架构的文学样式。而这种参与性体现在:

  1.平民性。传统严肃文学是属于精英的文学。普通人对于文学创作往往可望而不可即,是很难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介来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的。而从网络诞生之日起,这种精英化的受到严格控制的文学创作的状况就被打破了。网络社会是一种平民化的社会空间,没有中心和权威,颠覆了文学的等级制度,大大刺激了草根平民自由表达的欲望,任何网民都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发布在网上,由此形成了网络文学繁荣的大浪潮。手机是更好的网络,手机小说也具有这样的一个平民性特征。手机小说创作的主体,也是没有任何职业的规定和身份的限制的普通人,手机小说的作者通过网络,自由自在地袒露心迹,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释放欲望地把自己的“作品”发表,成为一个“手机小说作家”。在我国已经举行了三届的e拇指手机文学争霸赛,获奖组品的作者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第二届的一个铜奖作者就是一位写了20年的诗都没有出名的农民。

  2.互动性。人的原始交往就是口语互动交往。随着文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及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媒介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即发布—传输—接受传播模式,这些传统的媒介文学在结构上是固定的,缺少变化的线性结构。而网络传播的出现则突破了传统传播模式的单向性与呆板性,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由点到面的多元化传播之中,人类开始进入了利用媒介互动的时代。手机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一种,也与网络文学一般,其作品的意义始终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读者用户在订阅了手机小说之后,能够登录内容提供商的网站或者以短信的形式迅速对小说进行阅后的反馈,这样的反馈很大程度上能够迅速地被手机小说的作者或者内容提供商收到,由此形成了一种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很多时候,读者往往也是参与到手机小说创作的,例如手机小说接龙等活动。读者高度参与的这种互动性随之消解了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距离。

  手机小说是一种互动文本,这是手机小说的冷媒介性质所引起的。手机小说要求我们发生互动、容纳互动,并且热情地去追求互动。

  三、解读新媒介对文学的作用

  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认为,电子媒介使听觉空间放大,大众媒介使印刷过时,并在全球范围内再现了昔日村庄的成分,这些媒介最终发生了逆转,他们逆转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电子环境,这种电子环境是数字在线的时代,是数字时代的互动能力,是对守门人功能的削弱。[7]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状况,恰恰好是这样。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对传统媒介和传统文学的传播都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从手机小说的兴起和繁荣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介对传统的文学产生了强烈的逆转作用。这种逆转作用不单只是表现在催生了手机文学这样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更是深深埋藏于文学的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里。

  首先,新媒介逆转了文本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传统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的过程,是一个长长的链条,是一条从作者开始,至读者为结束的价值链,中间还包括代理商、出版社、发行商、批发商、零售商等环节。文本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遥遥相隔。生产者与消费者在时空上是相互分离的,保持着所谓的审美距离,他们之间难以实现互动沟通与交流。而新媒介却逆转了这样的一种长长的距离。手机作为一种冷媒介,其低清晰度要求了热情的参与性。作者被去中心化和自我异化,读者的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不再是前传统文本时代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站在了主体地位,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信息交换方式。另一方面,许多手机小说的生产者,同时也是手机小说的消费者。他们在阅读他人创作的手机小说的同时自身也进行创作,并形成一个小范围的公共领域,用于沟通、共享和交流。文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在他们身上被消解,并形成一种一定范围内的融合。

  其次,文学的媒介传播方式逆转了文学的文本形态。手机具有高度的便携性和可移动性,就为文本提供了一种集体加工的可能性。借用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提出的“生产者式文本”概念,手机小说就是这样一个“大众的作者式文本”,它既像“读者式文本”一样容易理解,同时也具有“作者式文本”的开放性,正如费斯克所描述的:“它自身就已经包含了与它的偏好相悖的声音,尽管它试图压抑它们;它具有松散的、自身无法控制的结局,它包含的意义超出了它的规训力量,它内部存在的一些裂隙大到足以丛中创造出新的文本。”[8]因此,一个文本的创作过程并不是在作者在键盘上打出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就终结了,这个文本仍旧在传播的过程中,通过迅速及时的数字时代的高速传播方式得以继续大众化地再创作,形成一种无障碍的文本的生产和传播。另一方面,手机小说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有限的字句里包括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体系,这就需要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引起读者在思维中的续写。美国著名作家弗雷德里克?布朗写过只有两句话的科幻小说:“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传来敲门声……”[9]这样的一个省略号后面跟着的,是数字时代的文本的消费者的再思考与再创作。这样的文本形态,很有可能预示着文本在数字时代的再次繁荣,阅读手机小说和创作手机小说会成为一种风靡大众的时尚。

  最后,数字环境中的文学消费方式逆转了对于文学价值的单一性阐述。传统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从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上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既是无功利的。[10]意思是在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其创作和阅读的过程中都是没有实际目的的,没有现实利益的诉求。而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把人类卷入了消费社会之中,社会被大规模的商品所包围,由此形成了消费文化。消费文化是指通过大众媒介传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文化产品成为大批量的、复制性的生产,不断地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和感性娱乐的需求。互联网和手机WAP无线网络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模式的消费社会,数字时代的高速度传输改变了传统消费的时空概念和物质形式。从这一点上看,手机小说的兴盛,是数字时代的文学商品化、大众化、娱乐化的综合体现。数字环境中的文学的功利性并不隐含在文字的背后,而是作为一种在新媒介时代里不但能保有其审美化的精神价值,还能在市场经济环境运作下创造出物质财富的大众消费文化。这也是由新媒介的媒介属性所决定的。从手机小说的生产和消费来看,手机小说的创作者发表其作品的途径是通过一定的移动媒介空间运营商,进而被广大手机用户付费下载阅读。手机小说的传播方式本身就具有了明显的商业性质。我们并不是说传统的文学没有功利性,而是在这种新媒介环境下的新媒介文学的技术性,将文学隐含的功利意图升华为文学的物质价值。这种物质价值在当今这个现代消费社会是有重大的意义的。文学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一种,在新时代不仅仅局限于图书出版。此时,文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覆盖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产业类型,是为文学产业。新媒介文学的媒介属性,带来了文学的产业化发展趋势。而发展文学产业的关键,就是在于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学产业价值链。手机作为冷媒体,意味着高度的参与性,不但降低了传统文学对于作者的要求,也使手机出版找到了更好的契机。作者也可以从手机小说的创作中得到可观的收入。另外,作为手机小说的主要载体——短信,这种静默的文本呈现形式使我们产生了高度的依赖性,视窗化和独立性的的阅读方式,不仅催生了手机小说这样的一种文学样式,还降低了手机出版的门槛,使手机出版成为一条系统的文学产业价值链,这是文学的审美属性在数字时代的物质呈现形式。日本的手机小说盛行,许多畅销的手机小说如《深爱》、《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恋空》等保持高下载量的手机小说,已经衍生出一条由各种媒介整合而成的价值链。由文本本身所延伸出来的一切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产品,如纸质书、电影、电视剧等,手机小说的产业化发展达到高度的商业化。手机小说的商业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学的死亡,反而能促进传统文学在新时代得到更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手机小说,是诞生和依托于手机这个“冷媒介”之上的。因此手机小说具有传统文学所没有的技术性特征,要求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商业性。可以说,以手机小说为主体的手机文学,实则是一场文学商业化、大众化、娱乐化的狂欢。从这些特点之中我们可以深入探寻新媒介的诞生和广泛应用对于文学文本本身的影响和作用,使文学这一独立的话语体系能够在新媒介时代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手机[DB/BL].[2008-12-21].https://baike.baidu.com/view/1455.htm.

  [2]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

  [4]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4.

  [5]信息时报.我国手机用户8年增长5亿户[DB/BL].[2008-3-18].

  https://news.21cn.com/domestic/yaowen/2008/03/18/4486438.shtml.

  [6]钱丽丽.技术消费下文学的新面孔[J].社会科学论坛,2006(11).

  [7]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6.

  [8]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28.

  [9]百度知道.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DB/BL].[2008-12-2].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77681591.html.

  [10]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8.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