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 0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新消息

经济工作会议格外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来源:东方早报
2009年12月08日04:41
中央经济会议提出,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 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中央经济会议提出,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 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东方早报记者 柯智华 综合报道

  为期3天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昨天在北京结束。

  此次会议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定下基调: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

  这与11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基调基本一致,显示了中国政府在更乐观的国内和全球经济数据出现以前并不急于进行政策转向。

  明年二季度或调整政策

  但一些分析人士也指出,原则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对明年一年的经济发展定下基调,但是现实情况往往变化很快。若全球以及国内经济进一步复苏得到确认,中国政府或在明年二季度对现行政策进行调整。

  “我们总的观点是,现在不是政策的转折点,中国政府对全球经济前景相对还比较保守。什么时候中国政府可能改变他们对全球经济的看法呢?我想会在明年4、5月份。”美国银行-美林亚太区经济学家陆挺昨天在接受路透中文网采访时表示。

  陆挺解释称,国内外主要经济指标在接下来几个月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中国政府要等到一些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出现比较稳定的、甚至上升的状态,才可能进行调整,这可能需要到明年4、5月份。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则称,“当前定下的基调既可以动态微调,也有可能做根本性的转变,但起码可以确定未来三个月的政策基调是毫无疑问的。”

  从“保增长”到“促转变”

  从今年“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到明年“促转变”为发展重点,政策思路的调整凸显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力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达7.7%,全年保增长目标已经无虞。但经济增长90%以上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在保增长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有条件地转变发展方式,这将是今后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根本点。”

  改变就是要改变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其实这是个渐进的过程,以前也经常被提及,但是这次得到了格外强调。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依靠第二产业,依靠物资消耗。左小蕾说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势必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进入‘后危机时代’,人们的关注点从此前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转向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特别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支持力度。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此前表示,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会无约束地增长,中国绝对不走发达国家高耗能、无约束排放的老路。

  “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具体落实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此表示。

  明年通胀的可能性很小

  2010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从7日公布的会议内容看,明年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专家普遍认为,尽管措辞基调未变,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重点或将发生微妙变化。“针对性和灵活性”将成未来政策调控的关键词。

  以财政政策为例,会议强调明年财政政策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时,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截至10月底,今年中央政府9080亿元的公共投资中85%已经下达。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中央严控新增投资措辞严厉,显示了加快结构调整的意图,下一步新增投资应重点用于在建项目。

  中国的信贷政策也将重点向社会经济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转移。会议强调:明年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显示出今年可能逼近10万亿元的信贷增长明年将会放缓脚步。

  “当前中国应防止因信贷过快增长引发通胀,从下一步信贷政策支持重点上,可以看出国家在关注通胀预期的同时,借助信贷工具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说。

  会议还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不过对于通胀预期,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应当关注通胀预期,但只要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速,明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放宽户籍推动城镇化

  城镇化在下一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将扮演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角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说,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1000多万农民转化为城里人。稳妥推进城镇化,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扩大,为我国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主体功能区遭“封杀”

  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没有出现。

  翻看“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对区域发展规划以及推进主体功能区均有明确表述。而眼下“十一五”已接近尾声,形式多于内容的区域规划比比皆是,而更高层次的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却杳无音讯。

  今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区域发展规划。目前,共批复7个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并从注重沿海布局外还开始开发沿边,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不具名的专家指出,“现在的区域规划是各个地方竞争的结果,某种意义上成了中央与地方博弈的筹码,往往是甲地有了,乙地不平衡,各地也都有能拿到台面上的理由,结果是大家都有了,也等于大家都没有。”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上述国研中心的专家就指出,“主体功能区”的推进在实际操作中遇阻,“哪个省都不愿意自己被归至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类,毕竟对当地的经济影响很大,因此也就不了了之了。”

  明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保持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

  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

  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

  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要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要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四是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扩大内需增长空间

  要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扩大农村需求,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要巩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要搞好主要农产品市场调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水利特别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农村道路等建设。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改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强化乡村正常运转的财力保障,培育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解决好农村融资难问题。要推动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农户运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上海思路

  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应着力增强两大驱动力

  郑彦

  上海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进入攻坚时期。浦东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大虹桥地区国际贸易中心主要承载区、以郊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郊区新城建设的加快推进等,都可以看做是上海为加快自身转型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之举。在此过程中,上海要紧紧把握经济转型和自主创新这两个关键点,着力增强两种驱动力量:

  ● 第一,着力增强服务经济的驱动力量

  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上海结构调整的长远目标,也是“四个中心”功能的重要体现。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特别是以金融、航运、商贸、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生产性服务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具持久性和稳定性,其高就业密度、高知识含量、低资源消耗的特点也使其更容易衍生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能反过来促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促进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经济附加值的加快增长。

  增强服务经济的驱动力量,必须做好三件事:

  一是在上海全市范围内拓展服务经济发展空间。改变过去那种服务业一定集聚在中心城区的观念,无论中心城区还是郊区,都要找到合适的服务经济定位,从整体上逐步推动上海经济“由硬变软”。

  二是充分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上海各种要素资源密集且等级较高,如高素质劳动力、大量产业资本、高知识技术含量、文化创意丰富等,要充分依托这些高能级要素资源,加快发展各类高端服务业,使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服务业高地。

  三是增强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业对上海全市各行业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增强对长三角、长江流域和全国的辐射能力,通过辐射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业的价值。

  ● 第二,着力增强自主创新的驱动力量

  从广义上讲,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从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看,创新始终都是最重要的推动力。自主创新不但是上海先进制造业的最重要驱动力量,也是上海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更是上海突破要素瓶颈约束和环境承载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和新一轮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因此,上海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增强各经济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各区县的创新发展能力。

  一是着力增强制度创新能力。良好的制度创新可以最大程度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从这一点上讲,制度创新的重要性更甚于技术创新。要加快改变现有体制机制中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环节,减小经济运行的摩擦成本,增强经济运行的效率。

  二是着力增强管理创新能力。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以高效的管理创新提高经济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三是着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培育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四是着力增强政府服务创新能力。不断改进和完善政府服务,降低经济主体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提高为政府企业服务的效率。同时,创新是一个自我加压、没有止境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坚定不移、数十年如一日地加以推进,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