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讲话。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在当天下午的中国代表团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说,中国代表团希望本次大会成为全球新一轮应对气候变化的开始。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新华网专稿:在7日开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各国代表纷纷利用会议发言和接受采访等机会阐述己方立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资金支持和会议预期结果等多方面展开与发达国家的观点交锋。 减排目标如何分配? 代表“77国集团和中国”发言的苏丹代表团团长易卜拉欣在大会上发言说,发达国家虽然早已完成工业化,但1990年到2007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然增长10%以上,发达国家的减排行动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本次大会需要确定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究竟是多少。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测算,这一目标应该是减排25%到40%,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发达国家减排40%。
而美国和欧盟承诺的减排目标与此还有差距,如美国宣布的减排目标折算后还不到4%。一些发达国家的代表甚至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大量进行减排。这一要求有悖于《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发达国家因历史排放责任而必须减排,同时发展中国家没有强制的减排义务。这还说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近来自愿提出的一些减排承诺视而不见。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就此表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减排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制定的能源消费目标将为全球减少碳排放和放慢全球变暖的目标贡献25%的努力。发展中国家的行动和承诺,对发达国家是个“激励”。
资金支持如何提供? 苏丹代表团团长易卜拉欣说,“77国集团和中国”认为现有的国际金融框架已经不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发达国家应该为如何有效地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做出承诺。
发达国家倒并没有直接否认自己有提供资金的义务,瑞典环境大臣安德烈亚斯·卡尔格伦代表欧盟在一份声明中说:“工业化国家应该立即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应该在2010、2011和2012年就马上开始提供资金。”
德布尔曾表示,在这三年里每年至少需要100亿美元的资金,在资金来源上他还明确提到了欧盟、日本和美国的名字。但是这些发达国家的代表一被问起具体出多少钱,就不约而同地使用同一个术语:“合适的份额。”不知到会议结束时,他们能否清晰说明究竟多少是“合适”。
最终协议何种形式? 作为联合国专门负责气候变化谈判的最高官员,德布尔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他希望本次会议能够达成一份涵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协议,这份协议将是整个会议结果的基石。
这份协议最终应该是什么样子?各方给出了不同的解读。非洲国家集团主席、阿尔及利亚外交官杰穆艾·卡迈勒说,这份协议应该提供新的、额外的、可持续的、可预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东南亚国家联盟也在一份声明中说,新协议应该规定长期的行动目标。总之,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这应该是一份详细的有约束性的协议。
欧盟在这个层面上倒与发展中国家观点相近,认为哥本哈根会议应该达成“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并“包含《京都议定书》的所有基本要素”。
但是美国代表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有意无意地通过用词选择,给人以将这份协议从“法律条约”降格为“政治宣言”的感觉。美国退出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迄今唯一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京都议定书》,现在看来仍可能是哥本哈根达成有效协议的障碍。(本网哥本哈根特派记者黄堃郇公弟杨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