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大会未获有约束力协议
潘基文称,马拉松式谈判进程复杂进展艰难
据新华社哥本哈根12月19日电(记者尚军 刘晓燕)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1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他对此次气候变化大会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本次会议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但他也承认,过去13天的谈判进程相当复杂,进展非常艰难。
潘基文说,虽然本次会议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他将尽力推动在2010年实现这一点。
自7日开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原定18日结束,旨在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达成安排。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大会领导人会议。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会议被迫拖延了一天。
会上,发展中国家普遍主张,当前的气候变化谈判必须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必须坚持双轨制,发达国家应正视并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加大减排力度,并为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一波三折
当地时间18日12时
领导人会议延后开幕,因美国总统奥巴马迟到,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总统离席。
当地时间19日1时45分
全体会议推迟至3时10分才开始,讨论《哥本哈根协议》。
当地时间19日早晨8时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
当地时间19日中午
各国代表达成初步共识,但还存在分歧。
当地时间19日下午
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现场揭秘
记者连线气候大会现场参会专家
哥本哈根最后两小时
昨天,在大会闭幕的前期,一度传出“协议未获通过”、“各国代表达成共识”、“各国达成部分共识”等一系列“混乱”信息。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记者昨夜连线了正在哥本哈根参加会议讨论的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杨爱伦,了解到了大会最后两小时的曲曲折折。
据杨爱伦介绍,之前达成的“协议草案”,应该说是28个国家在首脑峰会上通过的一份草案,这份草案是否能代表所有参会的190多个国家的意愿,成为争论的焦点。最终经过反复谈判,达成的“共识”只是这个协议草案能被联合国同意,纳入到联合国最高会议的程序中来。
杨爱伦注意到,“协议中用了一个词——‘注意’。也就是说承认各国都‘注意’到这份政治协议,但并没有决心要把其作为联合国气候谈判的基准。”
杨爱伦说,在会议当中,她和好多国家的代表都有共同的感觉,“眼看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被大家看好的《哥本哈根协议》就近在眼前了,突然之间又飞走了。”
当地时间下午3点20分(北京时间晚10点20分)左右,杨爱伦告诉记者,由28个国家首脑和部长在首脑峰会上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没能通过。
大会闭幕前夕,她拿到了大会最后出来的两个决议,一个是关于《京都议定书》后续的决议,另一个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的一个决议。其后,大会宣布,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随后,大会闭幕。
“这就是这次哥本哈根会议的产出。结论是这次会议没有什么成果,我们明年还得接着谈。”
晨报记者 陈琳
■点评
气候大会
“逗号”结尾
“非常失望,”拿到决议,杨爱伦说,“这不是我们大家期望中的协议,我们期望的是一份完整的气候振救方案,但最后的决议却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杨爱伦说,哥本哈根大会最终以“逗号”告终,不但是对于他们这些参会的NGO代表,相信对很多国家的代表,包括中国的谈判代表来说,都非常的失望。“大家都非常努力,工作了很久,都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真正为下一步在全球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做出决定,但现实却是这个样子。”
陈琳
■专家解读
中国代表团表现成亮点
昨晚,记者就中国代表团在此次大会上的表现,连线正在气候大会现场的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杨爱伦。她介绍说,中国代表团的表现让大家有一种“闪亮登场”的感觉,整个谈判中让各国代表非常赞赏。
“中国代表团在来哥本哈根之前,就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包括在哥本哈根大会开始之前,就公布了自己国家的碳排放减排目标。”
杨爱伦介绍,在当地时间16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刚进入高级别会议阶段,刚接手大会主席一职的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就违反程序,抛出一份私下拟订的协议草案试图强加给大会讨论。以中国、印度、巴西以及南非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事实上,早在前一天,预料到发达国家将再度强推这种“西方密约”的中印巴南“基础四国”就首次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以前所未有的鲜明姿态,重申发展中国家“保卫《京都议定书》”的决心与立场。事实证明“基础四国”的联手很有成效。中国代表团谈判代表苏伟在会上严正指出,这绝不是一个程序性问题,而是一个实质性问题,大会主席不能未经各国代表讨论,凭空拿出一个草案,这种做法不符合透明原则,是对与会各国的不尊重。迫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压力,拉斯穆森同意在当天晚些时候继续进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的谈判。
晨报记者 陈琳
■花絮
马拉松谈判拖垮记者
本月7日就开始的大会让一直跟踪报道的记者们疲惫不堪。“协议出台了吗?”“什么时候闭幕?”“谈判有没有实质性结果?”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过于漫长的等待让记者们渐渐连提问的力气都没有了。新华社发
“我们不是来签一份遗书的”
参加了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李雁告诉记者,有两位代表的表现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次谈判中,马尔代夫总统起身离席说:“我们不是来签一份遗书的”。
一位图瓦卢的代表在会议上哭着说:“我早上起床时就在哭,要一个大男人承认自己的软弱并不容易。”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