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吸引各国关注,在繁华的哥本哈根街头随处可见充满环保气氛的文化艺术作品,各种反映社会环保问题的雕塑作品、图片及标语吸引众多市民和各国人士驻足观看。中新社发钱兴强 摄
图为哥本哈根街头别具寓意的雕塑作品《融化的北极》。 中新社发 钱兴强 摄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九日电 题:哥本哈根没有“句号”,只会留下一个“逗号”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经过十几天的马拉松式谈判,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各国代表终于达成初步共识,一份被称为“哥本哈根协议”的文件破茧待出。这场“二战以来最重要国际会议”可望有一个比较体面的收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对会议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
不过,当观察家来描述这次会议闭幕的时候,却很难用“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类人们所熟悉的词句。从目前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并不足以使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划上“句号”,充其量只是一个“逗号”。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之前就有不少预测,认为《哥本哈根协议》只能是一个政治协议,不会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事实上,各国达成的共识是,同意在未来一段时间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等于把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时间向后推迟了。
据悉,这份文件将一些关键性问题决议的达成留到了明年。金灿荣说:“大家都看到了这次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难道明年的形势就会有巨大变化吗?我认为,未来的谈判依然会非常艰难。”
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滨表示,对于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很多关注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国际组织是失望的,不过这个结果并不意外。人们最担心的是什么成果都没有,就是各国领导人空手而归,那是不可接受的,对全世界来讲都是一个巨大打击。现在看来,最坏的结果没有出现。
在他看来,与近些年的历次国际会议相比,哥本哈根会议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关系到各国未来如何判断国际气候合作,它实质上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发展权利和发展空间之争,是国际格局之争。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他表示,一九九0年至二00五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百分之四十六。在此基础上,中国又提出,到二0二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二00五年下降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四十五。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金灿荣认为,发达国家在自身减排、资金与技术援助等方面环顾左右,却对新兴发展中大国不断施压。中国不畏艰难大幅减排的单方承诺,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勇气,是对哥本哈根会议的积极而重大的贡献。
对于中国谈判代表在此次会议上的表现,张海滨表示,从谈判过程可以看出,中国代表团会前的准备是充分的,在会上的表现也很出色,不仅高调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和声音,谈判代表的临场反应也很及时。
哥本哈根会议没有一劳永逸地结束全球气候谈判,而是将悬念留到明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在未来一段时间,摆在各国面前的有三项任务:一是争取在未来一年内签署一项法律协议;二是必须启动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三是就更为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达成一致。
对于“后哥本哈根时代”的国际气候秩序,张海滨认为,未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各国采取更有力的行动或者达成更有效的国际协议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反之,如果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关于气候变化的谈判形势就会非常危险。
“在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共同问题之前,各国应该少谈一些国际格局,少关注一些相对的收益,而应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张海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