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第三届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奖人物展播(2)

来源:央视网
2010年01月08日17:24
于振文;颜龙安;陈焕春
于振文;颜龙安;陈焕春

于振文;颜龙安;陈焕春
于振文;颜龙安;陈焕春

于振文;颜龙安;陈焕春
于振文;颜龙安;陈焕春

  [聚焦三农]第三届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奖人物展播——于振文;颜龙安;陈焕春

  2008年冬到2009年春,一场几十年未遇的大旱,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致使全国3亿多亩冬小麦中,近一半面积受旱,其中6000多万亩旱情严重。旱情告急,粮食产量受到威胁。然而,这时候却有一个人,带领他的团队在受灾一线调查后,提出打破常规,提前一个月浇春季第一水、控制水量、当日下渗的科学抗旱方案。为此,国务院高度重视,立即拨专款支援,确保了粮食连续六年增产的历史纪录。这个人就是于振文。

  于振文,65岁。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上世纪70年代,于振文在山东省莱阳县农科所工作时,就与同事们首次试种出百亩小麦亩产1000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并从此与小麦高产结下不解之缘。1979年,就读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的于振文毕业留校,开始专门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当时,小麦亩产在突破400斤的低产田,800斤的中产田,达到亩产1000斤的高产田之后,增长速度几近停滞。

  是什么原因制约了小麦产量了呢?1985年,于振文远赴美国肯塔基大学学习,把从导师处学到大豆衰老与粒重的关系中,联想运用到小麦栽培学上。回国后,他对小麦衰老的生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得出延缓小麦衰老,提高粒重,是获得超高产的理论基础。于是,为了找到实践突破口,他开始了长达16年的摸索试验。

  通过不断的对比试验,于振文带领课题组创建了以“氮肥后移”为关键技术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于振文说改底肥氮肥一炮轰,为底肥施氮肥一半,春天追施氮肥一半。保证小麦在后期,有更多氮肥吸收,延缓根系衰老,也就延缓了叶片衰老,后期光合能力就强,“干活”时间就长,光合产物就多,子粒就饱满。

  “氮肥后移”掀起了一场耕作“革命”,把农户长期氮肥一次性施肥改为两次施肥,从而减少了支出提高了产量。这一技术1998-2009年在鲁、豫、冀、皖北、苏北等地推广2.7亿亩,累计小麦增产210多亿斤,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1992年,于振文担任农业部最年轻的小麦专家组成员,由于他扎实认真的工作精神,和突出的专业能力,得到农业部和同行专家的一致肯定,2003年他被任命为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十六年来,于振文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把大量精力用于指导生产。每年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于振文都带领专家组奔波于豫、冀、鲁、苏、皖、鄂、晋等小麦主产区。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墒情等,及时发现各种灾害,准确提出补救措施。

  虽然于振文今年已经65岁了,但每年奔波在全国各主产麦区的时间就在一半以上。由此,农业部领导高度评价于振文和他的小麦专家组,为我国小麦连续六年增产,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目标立了大功。

  他所培育的品种创造了“四个第一”——推广面积最大,取得经济效益最多,使用时间最长,配组最多。在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湖南有个袁隆平,江西有个颜龙安”。

  颜龙安,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研究的开拓者和主要发明者之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曾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颜龙安出生于江西萍乡一个贫苦农家,1958年高考时,他填报了江西农业大学。之所以选择学农,只是源于全家人一个最朴实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水稻的种植上,做过许多的探索,但是水稻每亩产量一直徘徊在一两百公斤。尽快培育出新的水稻品种,提高产量,让几亿人能吃饱饭,是当时我国急需的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颜龙安就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

  在交通极不便利的情况下,颜龙安风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难,找遍了整整13个省份。就在他四处奔波的时候,1970年,后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海南找到了国内第一株雄性不育株。得知这一消息,颜龙安也赶到了海南岛基地,参与全国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攻关。如今的海南是理想的度假胜地,但那时的海南远不是今天休闲的美丽海岛。

  就在恶劣的环境中,颜龙安每年要在海南呆上四五个月,每年江西的夏天一结束,他就马不停蹄的赶往海南基地。因为在海南,可以多进行一轮实验。

  靠着这股子劲,1972年,颜龙安终于成功的研制出了“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从而使我国的杂交水稻取得了重大突破。

  此后,以“珍汕97A”为母本,颜龙安和后继者又选育出上百个“汕优”组合。据农业部统计,仅1982——2003年,“汕优”系列杂交稻累计推广18.7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47.59%,增产稻谷1874.4亿公斤。直到如今,“汕优”系列依然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取得经济效益最多,使用时间最长,配组最多的一个系列。而在这“四个之最”背后,却是颜龙安数十年如一日,艰辛的付出。

  颜龙安主编出版了60万字的《杂交水稻繁制学》,开创了一门新学科,成为育种科研人员和水稻专业户的实用参考书。

  今年已经72岁的颜龙安依然有着一颗年轻火热的心,他准备再奋战10年,整合江西全省的杂交水稻科研力量,吸纳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团队,培育出新品种,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新目标。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仅有的3名兽医领域的院士之一,30年来他在动物疫病研究领域、尤其在猪病领域勇于开拓,成果斐然,而在同事、学生眼中他却是个要求严格的温厚长者,是实验室最后关灯的那个人。他,就是陈焕春院士。

  陈焕春,56岁,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给动物当医生这个职业,注定了陈焕春的科研之路将充满艰辛。而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要做出优异的成绩,那是更是难上加难。陈焕春的动物疫病研究事业,就像华中农大主楼前的这些台阶,每上升一个高度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1990年,湖北、四川新生仔猪大批死亡,农户损失惨重。刚刚从德国留学归来的陈焕春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动物疫病。

  疫情就是命令,陈焕春在发病猪场和实验室之间往返奔波,从大量死亡的仔猪中成功地分离出了伪狂犬病病毒,并选取其中一株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量实验数据面前,陈焕春率先确定了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的爆发流行。在提出诊断方法、系统阐述我国猪伪狂犬病的五大临床表现形式的同时,陈焕春和他的团队又抓紧时间着手研制疫苗,提出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的建议。

  湖北是我国华中地区主要的生猪生产地,生猪养殖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1年,陈焕春主持完成的“伪狂犬病鄂A株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及综合防制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研制的疫苗投入市场后以其操作简便,准确性高获得养殖户的喜爱,有效地控制了这种疾病的传播。

  从湖北恩施州大山里走出的陈焕春深知农民的艰难,养殖户们期盼的眼神让陈焕春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为了兽医这个神圣的事业,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更位广泛的动物疫病研究领域。2004年,我国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陈焕春教授担全力以赴承担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任务。他率先从猪和牛等哺乳动物中分离到禽流感病毒,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在鸡、水禽和野禽中的带毒、排毒、病原的遗传进化和跨种感染机制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的课题攻关,陈焕春提出了水禽带毒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传染源。在随后的攻关中,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制了10种禽流感抗原抗体快速检测方法与试剂盒,经全国同行知名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和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他在猪乙型脑炎、牛结核、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方面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科研工作,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这也许是陈焕春院士和他的科研团队最真实的写照,在动物疫病研究领域他们虽然艰辛前行,但是乐得其中。30多年的科研人生为陈焕春院士赢得了许多荣誉,但是陈焕春最喜欢的一个是——“养殖户的守护神”。

责任编辑:刘芬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