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上海地铁停运事故 > 09上海地铁停运消息

上海地铁撞车缘于9年前疏漏 关键1秒令事态缓和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10年01月24日06:03

  上海地铁撞车事故原因查明

  9年前配线图的一个BUG 向地铁列车发送了错误信号

  上海日前公布了2009年12月22日清晨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发生两列列车侧面冲撞事故调查结果:事故肇始缘于九年前的一个设计疏漏。

  专家说,事故原因单纯,但教训不容忽视。

  地铁列车发生冲撞

  2009年12月22日5时50分,上海地铁一号线陕西南路至人民广场区间突发供电触网跳闸故障,造成该区间列车停驶……

  当日6时50分,在富锦路站至上海火车站站小交路折返段,中山北路站往上海火车站站下行的150号车以60.5公里的时速行驶近上海火车站站时,司机发现前方信号灯为红灯,立即采取紧急制动措施,随后系统才发出制动命令;由于当时制动距离已不足,6时54分,载有乘客的150号车以16.5公里的时速与正在折返的117号空车发生侧面冲撞,造成150号车驾驶室车头受损和第1节车厢的第2位转向架的轮对脱轨。由于速度较慢,事故未造成乘客伤亡。

  事故发生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启动抢修预案。由于隧道空间狭小和通道能力限制,复轨顶升作业困难,乘客转运速度缓慢,地铁一号线全线于11时48分逐步恢复运营。由于是上班高峰,大量乘客出行受影响。

  九年前设计疏漏

  地铁冲撞事故发生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深入查明原因、及时向社会公布,确保轨道交通网络安全运行。

  同时,迅速成立由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副主任、交通港口局局长孙建平任组长,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市公安局、市质监局等单位组成的“12·22”事故调查组。同时成立了由6名国内轨道交通运营、车辆、信号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协助开展事故原因调查。

  专家组调阅了列车事故记录、信号数据、视频监控图像等相关事故资料,并组织了事故现场动车复测和验证,约谈了申通地铁集团、卡斯柯信号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相关技术人员,从车辆、运营、信号三个方面对事故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事故调查组认定:在2001年一号线上海火车站改造项目的配线图修改时,因设计技术人员工作疏漏,N11-1438区段编码电路配线出错,使信号系统在N11-1438轨道区段向发生事故的150号列车错误地发送65km/h的速度码,造成制动距离不足,从而发生两列列车侧面冲撞事故。卡斯柯信号公司作为该项目的总包方,未能防止事故发生,承担事故责任。

  事故发生后,申通地铁集团尽管采取了应急措施,但在信息告知、应急救援、乘客疏导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致使“12·22”事故造成较大社会负面影响,承担管理责任。

  在事故处理情况通报中,上海有关部门明确责成事故责任单位,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关键一秒钟”

  鲜为人知的是,这起地铁列车冲撞事故中,有一个“关键一秒钟”的故事。

  根据专家组调查分析,这起列车冲撞事故中,引发原因是在运营部门因供电系统故障、采用临时非正常交路折返的情况下,信号系统在N11-1438轨道区段向150号列车错误地发送65km/h的速度码。记者从相关专家处了解到,如果信号系统正常,在前方有车折返的情况下,此时向150号车发送的速度码应为20km/h左右。

  一般来说,地铁列车设置为自动运行模式,列车会自动根据信号控制速度。而在事故发生的关键时刻,150号司机发现前方信号灯为红灯,便在系统信号还未发出制动命令时,紧急采取了制动措施。根据专家调阅的当时录像资料,司机的制动措施,比系统命令早了1秒钟。

  根据测算,司机对列车制动后,由于当时速度太快,需要制动距离为127米左右,而实际两车距离为118米左右,导致列车以16.5公里的时速发生冲撞。但如果司机没有抓住那“关键一秒钟”,两车冲撞的速度会快很多,后果会更严重。

  轨道交通专家、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孙章指出,这起事故中,这位驾龄5年的地铁列车司机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经验、娴熟技术起了关键作用。

  孙章分析,目前国内外地铁先进技术都已实现了列车自动驾驶功能。机器控制虽然精准,但人有根据经验作出应急判断的能力,所以地铁列车驾驶必须是人机界面配合的工作。

  还有哪些教训要吸取

  事故调查过程中,专家组对上海地铁一号线其它类似车站信号系统进行测试,未发现异常情况。

  但设计疏漏的“个案”,居然“潜伏”多年没有被发现,暴露了目前国内地铁安全认证体系的不完善。

  记者了解到,发生事故的临时交路,在该线路改造运营多年来,几乎没有演练过,更没有正式运营,所以事故发生,调整运营线路后,列车司机对这条交路陌生。

  上海市建设交通委负责人说,今后一定要避免这种“隐患存在、发现太晚”的被动局面,要将这些隐患成为例行检查的内容,尤其要完善安全认证制度,在地铁新线路正式运营前,必须通过全交路的现场测试,反复确认其安全性,杜绝漏洞隐患。

  这起事故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当时事故发生后,虽然各方应急响应,紧急出动,但疏散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信息发布不畅,影响到事故应急处置的效率。

  一位调查组负责人说,发生事故后,上海紧急增援的公交车多达105辆,大量公安干警紧急维持秩序,申通公司也派出大量人员在站内外紧急告知事故消息,帮助疏散,但由于各方协同配合不佳,信息不对称,导致疏散缓慢,不少乘客不知所措。

  专家孙章认为,像上海地铁1号线这样的骨干轨道交通线,每小时双向客流吞吐量12万人次以上,出事故后单靠地面交通及时疏散,几乎是不可能的。上海应及时建立全市性的统一协同的应急系统,各部门有效配合,并完善事故信息及时发布制度,最好配置专门的应急车站和应急公交线路,可更有序疏散乘客,降低事故影响。新华社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