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晟与黄阿婆情同母子 |
20孤寡老人 共有一个儿子
感动候选人16 陈忠晟
N本报记者涂明文/图
【感动缘起】
在很多人眼中,陈忠晟是个奇人。
陈忠晟是泉州的一名义工,他主要服务的是70岁以上的孤寡困苦的老人,除了平常送些柴米油盐、帮做些家务外,陈忠晟更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
有的老人一辈子没去过清源山(泉州著名景点),陈忠晟立即组织了“泉州一日游”,带老人去逛逛。过年时,有些老人孤苦伶仃,他就带着一帮年轻人陪老人过年。有的老人怕死后没人送终,他承诺:“我当你的孙子,我为你送终”……他与长年帮扶的20个孤寡老人成了一家人。
不仅如此,帮扶老人,他自成一套方略。当义工近十年来,他给媒体投稿呼唤爱心;他拉来赞助帮助老人;他建QQ群,写博客,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者的队伍。陈忠晟已经成为泉州志愿服务的品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陈忠晟给了这句话很好的注解。义工做到这个份上,当今之世,能有几人?
【感动特写】
分镜头一
他把帮扶的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他说,即使自己不做志愿服务了,也不会不管这些老人
黄阿婆至今还记得她第一次与陈忠晟见面的场景。
2003年的一天,90多岁的黄阿婆正在晒衣服,她看到一队小伙子把柴米油盐和日用品搬进屋。她的第一反应是:骗子来了。老人家赶忙挥手:“不用不用,我不需要,你们拿回去。”过了不久,那天带头的小伙子又来了。当时黄阿婆刚被开水烫伤,小伙子见老人不对劲,又看到她腿上有脓疱,他赶紧带黄阿婆去了附近的社区卫生站。这时,黄阿婆才明白:这小伙子叫陈忠晟,而志愿者是做好事的人。
黄阿婆说,自己孤苦伶仃,怕没人跟她说话,而最怕的是过年,一过年她就会流泪,因为邻居家儿孙满堂,而自己只有一个人。她连“福”字都不敢贴在门上,她觉得,自己是个没福气的人,不配挂“福”字。可陈忠晟来后,一连几年都陪黄阿婆过年。他还带来了几个外地的年轻人,帮着老人一起做团圆饭,喊老人“阿妈”(闽南语“奶奶”的意思)。每当这时,黄阿婆总是开心地往这些孩子碗里夹菜,说:“我也是个有福之人。”记者到黄阿婆家时,老人正面对厅堂的佛像,为陈忠晟和他的队员们祈福。看到陈忠晟来了,老人笑了,握着他的手,一直说个不停。陈忠晟说,即使自己不再是名志愿者,不做志愿服务了,也不会不管帮扶多年的这些老人。“我们虽是异姓,却已是一家人。他们离不开我,我何尝又离得开他们?她们就像我的父亲、母亲,我舍不得他们。”
分镜头二
他透露自己的义工秘诀: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
陈忠晟从2001年做志愿者到现在已10年,志愿服务的时间超过3000个小时,“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这些年来,陈忠晟帮扶的老人不多,20个,但每个老人都把陈忠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于这点,泉州不少志愿者很是佩服。陈忠晟道出其中奥秘:“我理解老人们。
他们不少人虽生活贫困,但精神上的需求要远远超过物质上的。”泉州有一位老人无意中向他道出一个心愿:“真想到清源山看看。”一位40多岁的残疾人傅阿姨从没出过远门,她向陈忠晟说起,听说泉州后渚建了大桥,很壮观,很想去看看。
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陈忠晟立即开始联系相关部门和一些商家,策划了一场残疾孤寡老人“泉州一日游”的活动:老人来回有车接送,游玩时有志愿者陪同,还在景点处安排了可口的饭菜。
许多孤寡老人最怕自己死后无人送终。陈忠晟和他的志愿者队员们就开解他们:“你就把我们当成你的孩子,你百年之后,我们为你送终。”陈忠晟说,他为几位自己帮扶的老人办过葬礼。每送走一人,心里都很难过,就像自己的亲人离开了一样。
分镜头三
他给媒体投稿呼唤爱心,他拉来赞助帮助老人……
当义工,他自成一套方略
从开始做义工,陈忠晟就明白,单凭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帮不了几个老人。
2003年,陈忠晟帮扶了一位姓许的老人,当时他已经93岁了。许大爷夫妇都患有白内障,唯一的儿子有精神病,老人之前捡了个弃婴收作外孙女,一家四口就靠老人捡垃圾生活。自己的力量不够,怎么办?他想到了媒体。
陈忠晟写了篇反映许大爷一家生活状况的通讯,向泉州当地媒体投稿。文章刊发出来后,引起极大反响。许多市民被陈忠晟带到许大爷家,看到老人贫苦的生活,大伙纷纷捐钱捐物。
之后,陈忠晟意识到媒体的作用、舆论的力量。他说,在策划志愿服务的活动中,他经常联系媒体来报道,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志愿者的爱心公益活动。现在,一举办公益活动需要媒体支持,他的记者朋友一般都会帮忙。
做好事,做公益,都少不了钱。光凭陈忠晟“五月花”助老组的志愿者捐钱,不太现实。陈忠晟说:“我不提倡志愿者捐钱。不少志愿者收入不高,又要出力又要出钱,志愿服务的工作是难以持久的。”为了筹钱,陈忠晟有自己的办法———找商家赞助。
他会做好活动的策划方案给商家看,在商家和公益中维持平衡,吸引赞助。“做公益活动也要讲究艺术。”陈忠晟有些自豪地笑笑。
他建QQ群,写博客,唤起大家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心。他的这套方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