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问题奶粉重新入市三聚氰胺重出江湖 > 问题奶粉再现消息

河北乐亭问题冰棍奶源价便宜一半 老板拒讲来源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2月09日02:17


  2月5日,河北乐亭凯达公司门口。停产冰棍后,目前经营鱼虾、蔬菜的冷冻、冷藏。本报记者孔璞摄

  2月5日下午,河北唐山乐亭县凯达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达公司)冰棍生产车间大门紧锁。往年这个时候,为了供应春节市场,正是冰棍生产最繁忙的时候。

  自从去年5月底以来,这家乐亭县最大的冰棍生产厂家之一,因产品“香蕉果园棒冰”被查出三聚氰胺超标,生产许可证被暂扣,十余名雇工均已回家,厂子停产至今。

  在厂主刘吉旺看来,“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他曾估计,再过一段时间没事的话,质监部门或许会返还生产许可证。

  但今年1月27日媒体公布2009年三聚氰胺超标食品“黑名单”,再次将凯达公司推向风口浪尖。

  起家买下冷库生产冰棍

  刘吉旺经营发旺冷冻冷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旺公司)已9年,在乐亭当地颇有名气,直到2009年初才改名“凯达公司”。

  乐亭县紧邻着渤海湾,是河北省第一沿海大县。为了加工处理海鲜,县里有十几家冷冻厂。其中有四家取得生产许可证,同时生产冰棍、冰激凌等食品,发旺公司是较大的一家。

  2007年,刘吉旺的儿子刘凯从韩国留学回来,帮助经营。2008年底,发旺公司的生产许可证到期,2009年初,在更换新许可证的同时,刘吉旺将厂名更换为凯达公司。“他希望儿子能把厂子接下来,经营发达起来。”刘吉旺的妻子说。

  刘吉旺的期盼有这样一个背景:从2004年前后起,乐亭县几家冰棍厂都发现冰棍生意不太好做了,发旺公司自身的盈利也日益萎缩。

  刘吉旺本是附近村上的农民,2000年,买下了县水产局的一个冷库,一方面从事水产、蔬菜冷冻冷藏业务,另一方面开始冻糖水冰棍。

  许多人都吃过这种糖水冰棍,冰棍原浆成分极其简单:白砂糖、麦芽糖浆再加上水。

  到了2005年前后,冰棍厂的经营者们发现,糖水冰棍的销路锐减,城里人开始吃牛奶巧克力为原料的“好冰棍”,糖水冰棍只能在农村卖一卖,并且利润原来越低。

  事发3.6万根棒冰三胺超标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吉旺试着生产一些“高级点的雪糕、冰激凌”。他开始购买奶粉,但拒绝透露这一段时间奶粉的来源。

  乐亭县明君楼冷食厂的老板刘志新说,当时曾有许多外地小奶粉厂家的推销员,向他推销奶粉。这些小厂的经营比较灵活,主动送货上门。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1万多元一吨,只有正规厂家价格的一半。

  2009年2月10日,发旺公司更名为凯达公司后取得冷冻食品生产许可证,一个月后开工。产品包括“香蕉果园棒冰”、“香蕉二代雪糕”等。

  在刘志新看来,大城市的人不认他们的牌子,就只能往农村销售,而且,成本高,技术落后,“用奶粉冻冰棍还不赔死,除非用小厂的便宜奶粉。”

  奶粉成为刘吉旺冰棍厂是否赚钱的重要环节,也成为后来导致棒冰三聚氰胺超标的可能原因。

  2009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到凯达公司监督抽查,这次检查是经常进行的随机抽检,许多企业都经历过。

  检测结果显示,2009年3月19日生产的“香蕉果园棒冰”三聚氰胺超标。乐亭县和唐山市质监局均拒绝透露具体数值,据刘吉旺说,质监局的人员曾告诉他超标十多倍。

  检测结果出来后,刘吉旺记得,5月27日晚上9点半,国家质检总局、河北省质检局、唐山市质监局组成的检查组来到凯达公司,进行了突击检查,对厂里所有的原材料及所有种类的冰棍、雪糕成品均抽样,同时还对生产车间和设备进行了检查。

  得知产品三聚氰胺超标后,刘吉旺说他5月28日主动与所有经销商联系,对“香蕉果园棒冰”进行召回。3月19日批次的棒冰共3.6万根,全部销往乐亭县和昌黎县,经销商反馈所有棒冰均已售出。

  5月29日,乐亭县质监局下达文件,暂扣凯达的生产许可证,凯达公司正式停产。

  检测剩余原料奶粉“没问题”

  “我们绝对没有添加三聚氰胺,是奶粉出了问题。”这是刘凯接到记者电话后说的第一句话。

  随后检查组的检测结果显示,从厂里抽样的包括白砂糖、麦芽糖糊精、小麦淀粉在内的其余原材料的三聚氰胺值都是“未检出”。但关键的原材料———奶粉却因为全部用完而无法检验。

  刘吉旺说,他的奶粉是从唐山市滦南县的明乐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乐公司)分三批购入的,共9吨,去年2月、3月、4月各一批,所有奶粉都附有质监局出具的合格证。

  明乐公司位于滦南县西城区,离乐亭县不到30公里。

  2月6日,这家公司大门紧锁,留有一名员工看守大门。

  看门人崔建新指着空荡荡的院子说,公司早“黄了”。2008年9月,明乐公司8月11日生产的奶粉被查出三聚氰胺超标,公司所有奶粉被查封。

  崔建新否认公司偷偷保存毒奶粉,“奶粉被查封后,和其他厂被查封奶粉一起运到东边小李村旁的大坑里填埋了。”

  他说当时气氛非常“紧张”:警车开道,大铲车将成袋的奶粉与旁边发电厂的煤灰掺和在一起,埋入地下。

  既然“毒奶粉”全部销毁,刘吉旺又是如何从明乐公司买到的奶粉呢?

  崔建新回忆,2008年9月12日明乐公司停产后,与公司签协议的奶农无处交奶,当地政府便要求明乐公司为奶农代加工奶粉。加工费由政府和公司共同承担,加工好的奶粉由公司代奶农保管和销售。

  代加工的时间不长,只有十几天,9月30日之后,在政府协调下,蒙牛公司接收了这批奶农。库存资料显示,这十几天加工的奶粉共123.4625吨,后来陆续售出。质监部门顺藤摸瓜查到明乐公司时,这批奶粉卖的剩下不到20吨。

  由于公司倒闭,无力推销,这些奶粉大部分是由奶农自己推销出去的,凯达公司也是由奶农领着来买奶粉的。

  刘吉旺告诉记者,这批奶粉价格是1.15万元一吨,是大厂奶粉价格的一半。

  让崔建新想不通的是,这些代加工的奶粉为何会出现问题。代加工奶粉时,正是三聚氰胺在全国检查最严格的时候,滦南县技术监督局的技术人员就在厂里设点,每一批奶粉都要抽查检验。

  检查组执法人员对明乐公司剩余奶粉的化验证实了崔建新的疑惑,这批奶粉三聚氰胺检测结果是“未超限量值”。

  检测结果证明,明乐公司的奶粉没有问题。

  疑问三聚氰胺从哪里来?

  关于“香蕉果园棒冰”三聚氰胺从何而来的问题,乐亭县质监局副局长白润泽表示,“所有的报告都已交到国家质检总局,你们应该向总局询问。”

  市质监局办公室主任周贡堂也表示,事情已经由政府统一负责,市质监局不好擅自发布信息。

  但记者在乐亭县委办公室的一份材料上看到,唐山市质监局对不合格产品出现原因的分析并不复杂。

  唐山市质监局认为,产品不合格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凯达公司购入的奶粉不合格,虽然明乐公司代加工的奶粉都附有合格报告,且未从其他地方购入奶粉,但根据抽样理论分析,抽查合格的批次产品,不代表该批次每袋产品都合格。凯达可能用到的是不合格奶粉。

  二是国家检验中心对冰块雪糕检验环节出现问题。冰块雪糕和奶粉不同,含有多种添加剂,而且如果检验时没严格按照低温避光操作,也可能出现偏差。

  质监局还从完全不含奶粉的“大冰糖冰棍”中检测出了未超标的三聚氰胺。关于这点,唐山市质监局解释也是检测方法和检测认定出现差异,添加剂可能影响结果。此外不排除包装袋污染的可能性。

  追责再超标是谁的责任?

  事情已经过去半年多了,刘吉旺如今提起此事仍觉得“委屈”。

  刘吉旺说,凯达公司的生产许可证是符合程序的。这一点,乐亭县质监局予以承认。

  此外,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食品生产企业需要进行自行检验,要对用于生产加工的原材料、添加剂、助剂等必须实施进货验收制度。

  乐亭县质监局副局长白润泽解释说,进货验收就是要求企业购买的原料必须有“三证一报告”:原料的生产许可证、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本批次的质检报告。

  在这次事件中,刘吉旺购买的奶粉也符合进货验收制度的要求。

  县质监局在这次事件中是否负有疏于监督的责任?

  白润泽拒绝对此表态,他强调,县质监局一直对产品质量严格监督。但他并未回答,在2008年毒奶粉事件爆发后,乐亭县质监局是否对企业购入的奶粉加强检测。

  新闻背景

  棒冰里原料奶粉出处

  2008年9月,唐山市滦南县明乐乳业有限公司8月11日生产的奶粉被查出三聚氰胺超标,所有奶粉被查封,9月12日停产。

  明乐公司停产后,与公司签协议的奶农无处交奶,当地政府要求明乐公司为奶农代加工奶粉,加工好的奶粉由公司代奶农保管和销售。库存资料显示,此间加工的奶粉共123.4625吨,后来陆续售出,剩下不到20吨。

  2008年9月30日之后,在政府协调下,蒙牛公司接收了这批奶农。

  2009年2月、3月、4月,乐亭县凯达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从倒闭的明乐公司,分三批共购入9吨库存的奶粉。

  2009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到凯达公司监督抽查,检测结果显示,2009年3月19日生产的“香蕉果园棒冰”三聚氰胺超标。  

  三聚氰胺以各种形式重现了。

  奶糖,冰棍,最直接的依然是乳品、乳制品。

  1月30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召开的会议爆出消息: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了三聚氰胺超标的乳品,涉及上海、山东、辽宁、河北等多个企业。这些乳品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

  此后,广东等地陆续爆出“超标”信息。2月3日,陕西省通报渭南乐康乳业“毒奶粉”案件,抓获涉嫌倒卖“毒奶粉”3人。而另一信息是,尚有10万吨毒奶粉流入市场,很可能已流入东北和华南。

  2月起,广东等省份开始进行乳品和乳制品专项整治。

  “借尸还魂”的三聚氰胺,再一次震惊了国人。

  一年多以前,2008年9月,以“三鹿奶粉”为标志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全国至少6个婴孩死亡,逾30万儿童患病。当时的问题奶粉何以流入市场?监管的漏洞,成为国人关心的焦点。

  日前,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食品监管官员告诉新华社记者,当时整个问题奶粉事件有众多部门处置,但在问题奶粉的处理这个环节并没有明确责任。

  中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近日派出8个督察组分赴16个省份,督促各地严厉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尤其是要查清案件背后有无失职、渎职的违法行为。据悉,此次督察的重点之一,就是未销毁的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及其制品流向。

  全国整顿办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凡发现故意使用含有违禁物质的乳品涉案企业,将采取三个一律的措施严厉处理:一律停产、一律吊销生产许可证、一律移交司法机关。对案件背后的失职、渎职等违法行为,将严惩不贷。

  被点名的三聚氰胺超标企业,其“毒奶粉”从何而来,企业被如何处置?日前,本报记者分赴山东、河北对两家企业进行了调查。

  三聚氰胺“江湖行”

  2009年12月

  上海熊猫乳品公司的奶制品中被发现三聚氰胺超标,经调查可能是使用了当年的遗留有毒奶源。

  2010年1月

  贵州省卫生厅发布三聚氰胺超标食品“黑名单”,确定四个批次的食品存在三聚氰胺超标问题。其中,包括山东淄博绿赛尔乳品有限公司产品(生产批号:2009-4-25);河北唐山市乐亭县凯达冷冻厂的“香蕉果园棒冰”(生产批号:2009-3-19)

  2010年1月30日

  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召开视频会议时透露,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了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这些案件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

  2010年2月

  据卫生部通报,已有三种“毒奶粉”流入广州。

  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指出,近期已派出8个督察组分赴16个省份,督促各地严厉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尤其是要查清案件背后有无失职、渎职的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将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2010年2月3日

  陕西省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渭南市乐康乳业有限公司三聚氰胺超标乳制品案件查处情况,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逮捕,1名采取了取保候审措施。

  本报记者朱柳笛孔璞山东、河北报道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