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0年春节 > 2010年春节评论

人民时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又是一年春来到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2月13日00:06
  尽管有春晚的吹拉弹唱,尽管有春运的汹涌人潮,尽管有媒体的锣鼓喧腾,还是不免抱怨:“年味咋越来越淡了?”即使是费尽周折买到回家的车票,即使是劳顿数日踏上故乡的土地,即使是合家团圆吃上热气腾腾的饺子,还是不免疑惑:“这年怎么越过越没意思?”

  或许,我们该抛开在现在已经不稀罕的饺子、抛开并不是过年才能穿上的新衣,抛开这种种物质化的考量,想想,究竟是什么把人们吸引在春晚的屏幕之前,究竟是什么搬动了春运的庞大人流,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如此重视过年?这一切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永远要过的这个“年”。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有限的人生,面对这似乎永恒的时间运转,是否会产生渺小、不安甚至是恐惧的感觉?所以,我们需要节日。“节”,繁体字为竹字头,本意是竹子上连接上下的突起,是终点,也是起点。节日的意义,也由此可见一斑:这是线性流逝上的循环,让人能有勇气面对时间的一往无前。作为旧年的结尾和新年的开头,依托时令的春节,这样的意义,更为明显。

  节日中,也蕴藏人的社会化需求。“节庆节庆”,节日总有庆祝。在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不同的人体验共同的情感。这样的感觉,把个人和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鞭炮、饺子,甚至号称新春节民俗的春晚,都是如此。面对电视荧幕,体验着“全球华人”共同的节日,我们或许能感受到一种超出个体的力量,体验到一种超出生理需求的社会认同。

  同时,每个人都是社会化的人,都需要亲情、爱情、友情的润泽和滋养。而节日,就是艰辛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交流沟通的驿站。经过一年的忙碌与辛苦,能跟家人小聚,能走访亲朋,既是联络情感,也是一种社会化的仪式。流行歌曲唱:“常回家看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虽然浅白,却反映出节日最深刻的底层意蕴。

  从某种意义上看,节日中,还包含着不同文化的DNA。文化不同,节日也相异,或与宗教联系,如圣诞节、复活节之于基督教;或与历史相关,如感恩节之于五月花号的移民。而在中国,节日大多来自自然时序,反映出一种迥异于西方的世界观和自然观:中秋节将相思情愫寄予皎洁明月,清明节是在大自然生生不息循环的开始缅怀逝去的祖先,春节更是几千年历法传统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关键点……这样的节庆,蕴藏着这个传统中特有的集体意识,也蕴藏着这片土地上共同的文化基因,对于形成我们民族性格,塑造我们的传统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诚然,当每天都可以吃到丰盛的晚餐,当随时可以穿上亮丽的新衣,当手机、网络让沟通和交流随时都能进行……当物质极大丰富,节日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日常生活的挤压,节日的“仪式”性质,也不可避免地会在物质主义的冲击下变得淡漠。但是,节日并不仅仅是靠物质支撑的。就像过年时“压岁钱”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给孩子买玩具、买零食的零花钱,其中更包含着孩子美好成长的祝愿,包含着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包含着父母对责任的承诺、孩子在情感的回归,如果仅仅用“金钱”来理解压岁钱,恐怕就看不到“红包”之后的意蕴了。

  面对春节,切莫妄自菲薄:年味消失了,文化堕落了,传统沦丧了。要知道,过年时候的心理诉求,节日承载的底层功能,并不仅仅在于物质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对这美好的情感,抱有一份敬畏与尊重之心。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