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昔妙龄女被迫与木头人成亲 今恋爱婚姻不自主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年03月03日04:18












  广州妇女百年下辑

  文/记者黄蓉芳、卢文洁

  通讯员穗妇宣、粤妇宣

  图/记者乔军伟翻拍

  女性权利

  昔日:女子无才便是德

  如今:女硕女博一大把

  1853年,美国传教士哈巴夫人在广州办起一所基督教女子寄宿学校,开始了广东妇女进学校的历史。到上世纪20年代,广州已率先在全国掀开了蓬勃的“兴办女学”运动。

  拥有知识,才有就业的可能,才能逐渐摆脱“家庭主妇”这单一角色。百年来广州妇女一步步在职场上自由驰骋,游刃有余。女企业家、女科学家、女院士……都已不再是如天方夜谭般的陌生词汇。

  受教育

  中国父权文化推崇并实施“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一状况,随着近代中国的变革而被改变。

  上世纪之初,“女学”已在广州呈燎原之势。华南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李宏维介绍,在1924~1926年,广州已有10万女孩子上学。

  但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村的女孩子要念书仍很困难。1936年,张璧9岁,小她两岁的弟弟已去念书,她也闹着要去。母亲最后答应送她读两三年私塾,之后张璧只能自己挣钱读书,种菜、挑沙、挑泥什么都做。

  新中国成立之初,适龄女童终于享有与男童一样受教育的权利。不仅如此,乡村还兴办了文盲妇女“扫盲班”。张璧回忆,扫盲班将不识字的大姑娘和小媳妇聚在一起,利用晚上的时间学字。学的内容一般是自己的名字,还有日常用具的名称如锄头、筷子、碗等。

  现如今,女学士、女硕士、女博士的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刷新。

  就业

  李宏维认为,女性就业格局的拓展与其教育水平的提升成正比。李碧娴以自身经历证实了这一点。上世纪40年代,她看到社会上有不少妇女参加工作,遂立志做职业女性。她在1950年考上执信女中,并在1951年被抽调到广州市总工会工作。“当时只要你有能力,不论男女,机会很多。但如果我是个文盲,那什么可能性都没了。”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职业女性仅是少数,而且做同样工作,报酬比男的少很多。张璧介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同样到工厂干活,男人一天能挣十几元,女人只能挣到几元。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就业天地广阔了,同时争取与男性“同工同酬”。改革开放后,女性更是谋划创业。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姑娘翟美卿开始做家具生意,两年后23岁的她就挣到人生首个100万元。1990年,她和丈夫创立香江集团。在“2006福布斯中国情侣富豪榜”上,她与丈夫刘志强排名第十,财富统计达39亿元人民币。

  更多广东女性在学术工作中取得大成就。2009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出炉,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榜上有名,广东首个女院士由此诞生。

  与此同时,广州妇女的就业率也有显著提高。有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广州有26.5多万名妇女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妇女就业率在2005年提升到75.44%,就业人数比2000年增加2.6万人。

  男女平等

  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一沿袭上千年的弊俗陋习——溺杀女婴。此恶习的根源,在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张壁1927年出生于农村,由于是长女,被养了下来,但她的妹妹刚生下来就被送给别人做童养媳,一岁左右就死了。

  男女平等观念真正得以贯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土改分田地时,男的一份,女的同样获得一份。对女性可以获得同样土地,张璧深觉震撼:“旧社会男的在户籍里算丁,女的什么都不算。土改中女的同样分得一份土地,首次获得经济权,这是翻天覆地的变革。”

  婚姻家庭

  百年前,男子多三妻六妾,女子则必须从一而终;百年后,网恋、闪婚甚至不婚,女人都能“我的地盘我做主”。

  百年前,“鬼妻”、“公鸡代婿女”无一不过着泣血的生活;百年后,“剩女”无须躲躲闪闪,“独女”也变得理直气壮。

  这一百年来,在婚姻和家庭里地位与命运的变迁中,广州妇女究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呢?

  清末民初

  多妻盛行富豪娶妾过百

  苦命女子竟与公鸡拜堂

  “我的曾祖母、祖母和母亲的命运,可以说是旧社会广东女性在婚姻中悲剧命运的写照。”今年已83岁高龄、祖籍汕头的原广东省妇联主任张璧说。她说,她的曾祖母嫁给曾祖父后,因没有生育便被一纸休书送回了家。结过婚的她不能再嫁,于是便捡来一个男孩抚养,以度余生。那个男孩就是她的祖父。祖父成年后,娶妻成家,可是,结婚没多久,祖父便因病身亡,留下一遗腹子。祖母从此也不能再嫁,更悲惨的是,孩子很快夭折。于是,祖母又捡来一个孩子养育,那就是张璧的父亲。父亲尚未成年,祖母便收留了一个前来讨饭的女孩做童养媳,那就是张璧的母亲。母亲长大后,跟父亲成婚。可是,张璧的父亲在生育了四个孩子后,30来岁便英年早逝。于是,张璧的母亲也守寡至终老。

  “那时候,男子可三妻六妾,女子须从一而终。”张璧感叹道。1912年的《暂行新行律补充条例》还明确地承认了妾的存在。时人胡术安记载说:广东多妻制盛行,社会上咸以妻妾之多寡视其人财产之丰啬……闻某富豪有胡椒树一百零八株,而竟娶一百零八妾。每妾各收一株之利益,以为饮食服饰之费。

  “在婚姻和家庭中,妇女毫无地位和尊严可言。”张璧说,当时,很多对婚姻恐惧的女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便自行易辫而髻,通过这种仪式,以示矢志不嫁,独自终老。她们被称为“自梳女”。在广州市天河黄村、棠下等地,至今仍生活着一些永不言嫁的“自梳女”。

  更令人发指的是,当时一些侨居国外的子弟,适逢婚龄希望在家乡找一女子为妻,以便照顾年迈的父母。可千里迢迢,回乡不易,便由父母物色一女子。但到了完婚之日,与女子拜堂的却是一只公鸡。婚礼的当晚,公鸡还要缚在新房中与新娘共度良宵。很多女子,终其一生,都没有见到自己的丈夫。

  民国时期

  教堂结婚或办集体婚礼

  结婚需取得“婚检”证明

  1943年,番禺江村一个贫寒家庭的女子江清秀嫁进一个地主家庭。可将与她相伴一生的“丈夫”只是一块木头。她的婆婆林金意,有个儿子叫苏尚美,在7岁时死了。可是她却说儿子成了“仙”,于是做了一个代表她儿子的木头人,胁迫17岁江清秀嫁给木头人做妾。

  民国时期,童养媳、自梳妇、冥婚等旧的婚姻制度的产物仍存在。不过,政府也开始设法干预旧式婚俗。1915年的民法草案中规定:夫妻不相和谐,两愿离婚的,得离婚。很多青年男女公开自由恋爱,拒绝媒人言婚,反对父母包办婚事。

  张璧说,当时,很多开明的、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了。新郎身穿黑色绒西装,新娘身穿素白色婚纱。政府还号召青年参加政府主办的集体婚礼,结婚要向政府申请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作为合法婚姻的依据,同时双方还要取得健康检查证明书,犹如今天的“婚检”证明。1946年11月,广州市曾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市长证婚。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婚姻有自主有组织安排

  婚礼要背诵毛主席语录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包办、强迫婚姻,确定了婚姻自由的原则。

  “对于中国妇女来说,新中国的成立,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的改变。”如今已经满头银发的张璧,说起当年丈夫对她的追求,言语之间仍然有些许的骄傲。

  张璧和丈夫是在革命工作中结识的。“他12岁就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16岁时,迫于家庭的压力,娶了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妻子,但根本毫无感情可言。”她说,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妻子离了婚。”后来,他就开始追我了。

  “我们是两个铺盖合在一起,组织给开了个晚会,大家吃了些糖果和瓜子,就算是结婚了。”原广州市妇联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碧娴说起她的婚恋故事,哈哈大笑。她说,她的丈夫出身大地主、资本家家庭,在讲究门第的旧时代,他不可能跟小店员家庭出身的她结合。“是革命的洪流把我们冲到了一起!”

  李碧娴说,当时的婚姻,当然再也不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也有不少婚姻是由组织安排的。

  在当时的简单婚礼中,背诵毛主席语录必不可少。新人先向毛主席像鞠躬,右手握拳,举于肩上,当众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改革开放后

  剩女不用羞独女不用愧

  网恋和闪婚不是新鲜词

  “我们那时拍拖,都是偷偷的,最多是到五层楼那里逛逛公园,牵牵手。”李碧娴说,现在条件好了,年轻人恋爱结婚,花样多了,观念也越来越新潮了。

  改革开放后,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广州,在婚姻、家庭方面,女性掌握了更多的自主权。在恋爱方式上,可以自己寻找意中人,也可以通过婚姻介绍所,时尚潮女还通过网络恋爱。“剩女”不再要躲躲闪闪,“不婚”也变得理直气壮,闪婚、隐婚都已经不再是新名词。

  在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也逐渐在改变。南方医院肾内科室主任、中科院院士侯凡凡就曾说,她之所以能潜心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她的母亲和先生给了她全力的支持。作为一名女科学工作者,她对家庭、对儿子的照顾相对较少,而她的先生帮她弥补了这一缺憾。

  革命志士群英谱

  女性为争取解放

  “抛头颅洒热血”

  女性争取自由与解放、维护自身权利的道路从不平坦。

  何香凝、蔡畅、邓颖超、高恬波、陈铁军、宋维静、许广平……在广州妇女的百年历史上,有着太多夺目的面孔。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数巾帼英雄走上革命道路,更有无数的广州妇女在革命中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让我们记住这些革命志士的名字:

  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的主人公,1928年2月6日,陈铁军和革命伴侣周文雍由于叛徒告密被捕,双双走上刑场,让敌人的枪声奏响自己婚礼的礼炮;

  高恬波,广东省第一位女党员,大革命失败后,她在白色恐怖中按照党的要求转移到农村坚持革命。1929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高恬波不幸被反动派逮捕。反动军阀对她威逼利诱,逼她投降说出党的秘密。但高恬波始终横眉冷对,最后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1岁。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刘士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