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摩擦不断的中美关系走向
文/刘卿
今年初以来,中美摩擦接连不断,美国宣布对台售武、奥巴马会见达赖等令双边关系窒息,一些媒体称中美关系进入“冰河期”。而在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的背景下,奥巴马又派出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两位重臣赴华“吹暖风”,促使双边关系转圜。那么,到底如何看待当前美对华政策?未来中美关系走向如何?
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突然“变脸”,其原因既包括党派政治斗争因素,也包括舆论压力因素,既是出自内政考量,也是为了摆脱外交困境,既与美国政府转移民众注意力相关,也与金融危机和相关经济贸易有直接联系。
纵观前两任的对华政策,奥巴马对华政策只不过是对前任的“巧翻版”。2009年,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以“接触”、“融合”为主,而进入2010年以来,则是以“围堵”、“遏制”为主。首先是加强对中国经济压力。奥巴马政府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已对中国82种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对12种产品征收抵消性关税。其逼迫人民币升值的企图,是为了在中国复制《广场协议》,遏制中国经济增长势头。美国在对中国施加经济压力的同时,也施加地缘政治压力。为此,它选择在中国最关注的领土统一、国家和政治稳定问题上刁难中国。其对台售武并非出于道德原因,纯粹是为了地缘政治考量,即企图以售台先进武器,再次改变台海军力对比结构,强化反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势力。美国还采取“延伸遏制战略”,将美国霸权扩张到网络战略空间。希拉里发表了题为《网络自由》的讲话,充满了颇具挑衅性的冷战口吻,不但提到了柏林墙和“信息铁幕”,还使用其他冷战语言,使最初“谷歌”的商业争端变调。她的讲话是在宣布美国对互联网的垄断控制,而与民主毫无关系,图谋以“网络自由”之名,行控制中国网络空间之实。
中国民众对奥巴马时代的美中关系曾抱着积极预期。但现在,美国似乎不愿意让中美关系走正道,针对中国的阴谋接二连三。但中国在维护核心利益面前并未胆怯,而是采取严肃批评、暂停国防领域对话、惩罚涉嫌对台军售企业等应对美国挑衅。虽然中国反制手段并不一定伤美筋骨,但足以令未来的美国政府在挑战中国核心利益面前三思而行。中国清楚表明:美国压力愈大,中国抗争就越强烈。
中国坚持原则的态度使美国意识到,冲突将使双方付出巨大代价,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奥巴马主动派出两名深谙中国事务的高级外交官访华,一位是提出“战略再保障”的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一位是“利益攸关方”拥趸者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他们的到访,一来是为了展现善意,缓和关系,打破僵局;二来是以“知华派”身份,继续寻求同中国的合作。但是,“知华派”未必亲华,寻求合作是为了维护美国利益,两人来华对话作用有限。
今年的中美关系仍然有两条可能的发展轨迹:一条是中美弥合分歧,两国关系重回正道。中美关系愈合的机会继续存在。美方关注胡锦涛主席的访美问题。4月,美国将举办核安全峰会,如果胡锦涛主席也参加,那么奥巴马总统与胡锦涛主席将很可能再次举行首脑会议。6月加拿大20国集团峰会,胡锦涛主席将再次与奥巴马会面。另一条是美方继续冲撞中方,两国口角不断。3月举行的人权对话将是一次新的较量。4月15日前,美财政部就是否把中国归入操纵汇率的国家作出判断,随之而来的是有可能对中国的制裁。从目前来看,美国在贸易救济案中展开人民币汇率反补贴调查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如果对汇率偏差征收反补贴税,无疑将点燃一场贸易战。5月进行新一轮的战略与经济对话,届时,人民币、贸易等问题可能继续成为争议的问题。面对11月的中期选举,美国如果因为贸易赤字扩大问题同中国矛盾激化,对华强硬派认为有利于其得势。再到年底,随着墨西哥气候大会的临近,两国分歧有可能表面化。
尽管两国关系存在诸多分歧,但构成中美关系大局的主要因素并没有发生变化。首先,中美关系对于两国来说都是首要任务,这一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并对全球局势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全球化纵深发展,中美共同利益交织点增多,从传统安全领域向应对国际恐怖主义、防扩散、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安全、流行性疫病、打击跨国犯罪和毒品走私等众多领域扩展。面对共同挑战,中美需要携手。其次,两国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已无法分割,在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当中相互依赖性更强。美国升级贸易保护措施,将导致两国贸易陷入冲突的泥潭,受苦的不只是中国,也将包括奥巴马政府和美国民众。人民币如果不是按照市场规律波动、被迫升值,会使中国产品在美国的销售价格上涨,导致美国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削弱美国产品竞争力。结果是,“敲打中国”不仅没有给美国带来利益,反而有损美国利益。中美两国之间相互依赖太深,很难真正地、长久地经受得起恶化的双边关系。
未来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不排除某些时候会遭受重大挫折,但是发展总趋势仍旧是合作大于冲突,而且这一趋势不会改变。全球战略的共同利益会使双方在互信、互动和互让方面作出新的姿态。□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