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题:60年见证了新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由此见证了新中国外交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及对新中国的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祖国的强大是外交人员的坚强后盾,我在与祖国同行。我与中东风云人物的交往也见证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中国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不断发展。
提语1:记得我与阿拉法特在开罗欧鲁巴宫见面时,他显得特别热情。把我称为老朋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接着便是拥抱相吻。这种热烈场面顿时使我产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感。
提语2:有一次,穆巴拉克开玩笑对我说:“你现在在开罗工作,就留在埃及吧,我下命令给你埃及国籍。”这番话引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穆巴拉克自己也显得非常开心。
提语3:卡扎菲对我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人民战争”和“全民皆兵”的思想,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利比亚面临挑战,为了战胜敌人的进攻,利比亚必须实行全民皆兵,妇女也不例外。
我与中东风云人物的交往
文/时延春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际形势是严峻的。就中东而言,当时该地区大多数国家尚未独立或刚独立不久,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影响很深,对新中国缺乏了解。该地区没有一个国家同新中国建交,大多数国家与台湾有所谓的“外交关系”。
周恩来总理作为大战略家和大外交家,从新中国一诞生就把目光投向了中东地区,决定采取积极稳妥的同该地区国家建立联系进而建交的方针。1955年4月,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与中东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广泛接触,打开了官方联系的渠道。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与埃及、叙利亚、也门于1956年建交。此后,中国同中东阿拉伯国家及非洲国家相继建交。长期以来,中阿关系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中阿友好合作进一步深入发展。胡锦涛主席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政治上是相互支持的好兄弟,在经济上是互利合作的好伙伴,在国际事务中是协调配合的好朋友”。
1965年,我大学毕业后入外交部工作,从事中东地区工作近40年,并在驻该地区使领馆工作长达四分之一世纪,与中东风云人物有直接交往。这些交往作为美好的回忆,一直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通过与这些中东风云人物的交往,我深深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是外交人员的坚强后盾,我在与祖国同行。我与中东风云人物的交往也见证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中国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不断发展。我为祖国感到自豪,为中阿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感到高兴。我衷心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中阿友谊之花开得更加艳丽。
我眼中的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巴勒斯坦人民杰出的代表。在世人的眼中,他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
每次见到阿拉法特,我都注意观察他的风度。他总是头缠黑白格头巾,身穿墨绿色军装,腰间佩一把手枪,俨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军队司令员。
每次与阿拉法特握手,我都留意他的举止。他满腮的花白胡子,高高的鼻梁,面容虽然有些清瘦,但两眼炯炯有神,目光如剑。记得我与阿拉法特在开罗欧鲁巴宫见面时,他显得特别热情。把我称为老朋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接着便是拥抱相吻。这种热烈场面顿时使我产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感。
每当我与他本人或他的姐姐、弟弟交谈时,我都有意识地研究他的情愫。他是一位有血有肉、富有感情的长者。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阿拉法特镇定自若,奋不顾身,气贯长虹。但在平时,他总是面带笑容。尽管他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地操劳,但时时关心着周围的人,与大家唠唠家常,询问别人的健康状况和家庭情况,使人们感到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父兄。
每当我听到他演讲时,我总喜欢欣赏他的气质。他在演讲的时候,声音洪亮,铿锵有力,不时挥动着那双有力的臂膀。他的言谈和演说富有号召力,而又充满哲理和智慧,使人感到它正义在手,方向明确,充满必胜的信心。
1999年11月,我出任中国驻叙利亚大使,多次见到巴解驻叙利亚代表马哈茂德•哈利迪。他是阿拉法特的老战友,向我介绍了阿拉法特的有关情况。自2001年12月3日起,阿拉法特一直被以色列军队软禁在约旦河西岸拉姆拉的官邸内。2002年9月20日,以色列军再次围困阿拉法特的官邸,将官邸的大部分建筑炸毁,并进一步逼近阿拉法特的办公室。阿拉法特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但他坚定地表示,他宁愿成为一名烈士,决不会投降。对于遭遇过无数次风险的阿拉法特来说,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他表示,只要活一天,就要为巴勒斯坦事业奋斗一天,这一信念决不会动摇。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与世长辞。
我与卡扎菲的交往
1982年10月卡扎菲访华,我担任主要译员,与他朝夕相处数日。他在参加完正式活动后喜欢找我聊天。当他知道我与他同庚后,与我交谈显得更加随和。
卡扎菲称我为“翻译兄弟”,我称他为“领导阁下”。有一次,我无意中称他为“主席阁下”,他立即加以纠正:“你最好称我为‘领导人兄弟’。 ”
1977年3月卡扎菲不再担任行政长官,但仍为国家元首,被称为“‘九一’革命领导人”。卡扎菲对我说,他之所以不再担任行政职务,是为了贯彻他在《绿皮书》中所阐述的“世界第三理论”。他送给我一套三册《绿皮书》,当着我的面亲笔签名,并希望我好好研究一下他的观点和论述。
卡扎菲结束访华前,邀请我作为他的私人朋友到利比亚访问,到他的帐篷里做客,与我探讨一下他的《绿皮书》。他说,利比亚“九一”革命就是为了人民和民族自由,再三强调利比亚是个信仰自由的国家。但卡扎菲认为自己享受不到个人自由。有一次他问我的业余生活如何安排,我告诉他,我在业余时间里看看书,看看电影,做做家务,陪孩子玩玩;有时与家人一起逛逛公园,逛逛市场;有时与朋友聚会;每天坚持散散步,锻炼身体。卡扎菲听后说:“你的业余生活太丰富多彩了,你是个自由人,享有充分的自由。” 我问他,此话怎讲?他说,他作为利比亚“九一”革命领导人,责任太大,目标也大,太引人注意。在如此复杂的世界上,对他拥戴者有之,对他憎恨者有之,企图谋杀他的人也有之。因此,他的警卫人员对他的行动做出了种种限制,每次外出总是前呼后拥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有充分自由。
1982年10月卡扎菲访华时,他及随行人员、警卫人员分乘两架大型专机抵京,中方事先一再询问有关人员准确情况,但利方一直未能提供这些材料。代表团全体人员抵京后,中方礼宾人员和警卫人员发现团中有一些女兵,感到奇怪。利方称,他们是卡扎菲的女保镖。利方还提出,要为这些女警卫人员安排一层楼作为她们的住房,如单间安排不开,就安排她们住集体宿舍。卡扎菲下榻的那一层完全由女保镖担任警卫。利方还提出,这些女保镖要参加卡扎菲一切对外活动的警卫工作。中方作了最大努力,尽量满足利方的要求。
当卡扎菲进入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见、会谈和出席宴会时,这些女保镖一下车就拼命往前冲,并且自动散开抢占最佳位置。卡扎菲访华期间多次谈到他的女保镖。卡扎菲对我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人民战争”和“全民皆兵”的思想,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利比亚面临挑战,为了战胜敌人的进攻,利比亚必须实行全民皆兵,妇女也不例外。卡扎菲说,他对中国的警卫工作是完全放心的,他带这些女保镖到中国,并要求在公开场合多亮相,其目的主要不是警卫,真正意图是为了进行宣传。
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我与卡扎菲的几名女保镖进行过交谈。她们告诉我,她们来自不同的阿拉伯国家,在利比亚的黎波里女子军事学院学习。陪同卡扎菲出访是她们的一项特殊任务,一般是大家轮流担任,但人员要经过严格审查挑选。她们对能有机会陪卡扎菲到中国来感到非常荣幸,称这是难忘的回忆。
侯赛因国王轶事
1983年9月,侯赛因国王和努尔王后访华,我作为译员参加了接待工作。那是一个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下午,北京机场做好了迎接侯赛因国王和努尔王后座机降落的一切准备工作。当一架银灰色的客机出现在湛蓝色的机场上空,机场工作人员说,侯赛因国王的专机到了。中方接待人员依次走向停机坪,去欢迎这位来自亚洲西部的阿拉伯贵宾。一会儿,国王的座机沿着机场跑道滑行过来。我一眼就看出,坐在驾驶舱内握着操纵杆的飞行员不是别人,正是电视和报刊上经常见到的那张熟悉的面孔。我不禁高声说:“快看,是侯赛因国王亲自驾驶飞机!”
侯赛因国王和努尔王后对中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国王与王后参观游览了北京、西安、桂林、上海的名胜古迹。他们珍视与中国人民的友谊,对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表示钦佩和赞赏。
在北京期间,侯赛因国王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和会见。努尔王后参观了一些名胜古迹和卫生、公益设施。国王夫妇游览长城的活动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那天,金秋的北京气候宜人,长城内外风景壮观,八达岭长城游人如织。
侯赛因国王和努尔王后身着旅游便装,兴致勃勃地登上长城。一路上,许多中外游客看到侯赛因国王和王后,纷纷走上前和他们握手。有的要求他们签名留念,有的把自己的旅游服送给他们留作纪念。国王和王后边走边看景色,不时停下来让摄影师摄下这富有诗意的参观活动。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努尔王后背着刚满周岁的伊蔓小公主攀登长城,坚持爬上八达岭供游人攀登的最高一个烽火台,然后又背着小公主走下来。她一会儿掏出手帕擦汗,一会儿逗小公主玩。这时候,侯赛因国王也走过来,抚摸着小公主的脸蛋。保姆几次想把小公主接过去,均被努尔王后拒绝。努尔王后说,如果说尼克松、田中、穆巴拉克等世界名人是只身登上长城,那她是背着女儿登上长城的,她在这方面创造了一个世界记录。侯赛因国王和努尔王后面对雄伟壮丽的长城,对中国人民的这一伟大壮举赞叹不已。他们说,长城堪称地球上一个奇迹。侯赛因国王说,按照毛泽东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说法,今天我们登上了长城,都变成了好汉。
侯赛因国王热情好客,凡到约旦访问的国家元首,他不仅亲自主持会谈和宴会,还经常陪同他们参观访问,并亲自驾驶飞机或汽车把他们送到参观地点。1984年3月,李先念主席访问约旦,侯赛因国王陪他乘飞机从安曼到亚喀巴参观访问。飞机降落后,侯赛因国王请李先念主席坐上一辆高级轿车,国王坐在司机座位上,亲自把李先念主席送到下榻的“假日”旅馆。一路上,侯赛因国王不断与李先念主席交谈,介绍亚喀巴的历史、地理及建设情况。当时,我作为译员有幸乘坐侯赛因国王驾驶的汽车,亲眼见到了这一动人的场面。
萨达姆印象记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是当今世界上执政时间颇长的一位领导人。自1979年担任总统以来,他接连撞击热点问题,先是8年的两伊战争,接着又是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之后便是应对持续十多年的制裁。“9•11”事件后,美国又把反恐矛头指向伊拉克,旨在“倒萨”改变伊拉克政权。长期以来,萨达姆便成为各种新闻媒体报道最多的风云人物之一。
1990年5月上旬,我随万里委员长访问伊拉克。5月10日,伊拉克方面安排了万里委员长会见萨达姆总统,我也参加了这场会见活动。我仔细端详了萨达姆总统的风格和容貌,他蓄着阿拉伯传统的小胡子,眉毛很浓,两眼炯炯有神。身穿军装,腰间佩一把手枪。他思路敏捷,讲话条理分明,认真听着客人的讲话,并亲自做笔记。他与我们热情握手,照相留念,还亲自把我们送到门口。
我认为萨达姆是一位不甘寂寞的人。果不其然,在我离开伊拉克不久,便爆发了海湾危机,继而又爆发了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萨达姆出兵占领科威特,但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惨遭失败。接着伊拉克经受了长达12年的制裁。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迅速获胜,萨达姆躲藏了8个月后,被美军抓获成为阶下囚,后被绞死。
纵观萨达姆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位大起大落的人物。他出生在农村,是遗腹子,9岁时又成为孤儿。苦难的童年培育了他刚强的性格和个人奋斗的决心。青年时代他曾两次入狱。31岁时成为副总统,42岁时成为总统。在度过了25年的霸王生涯后,他被处绞刑。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反映了他戏剧性的一生。
穆巴拉克说要给我埃及国籍
1983年4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华,我担任主要译员。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会见了他。
在午宴间,两位领导人兴致勃勃地进行交谈。年近八旬的邓小平干了三杯茅台酒。第一杯酒下肚后,邓小平谈了他对国际形势的看法。第二杯酒干掉后,邓小平谈了中美关系。饮完第三杯酒后,邓小平介绍了中苏关系。宴会结束后,穆巴拉克对我说,他对邓小平这位伟大战略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感到钦佩。
1991年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对中东、海湾六国进行访问,埃及是第一站。我随团参加这次访问活动,与穆巴拉克握手时,他认出了我,欢迎我再次访问开罗。
我多次听到穆巴拉克说:“我们埃及有句俗话,喝了尼罗河的水,你还要再来。”1965年我第一次到开罗,也许由于喝了尼罗河水的缘故,我又多次来到埃及,并不止一次见到穆巴拉克。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工作,见到穆巴拉克的机会就更多一些。有一次,穆巴拉克开玩笑对我说:“你现在在开罗工作,就留在埃及吧,我下命令给你埃及国籍。”这番话引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穆巴拉克自己也显得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