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2009年底,俄罗斯陆军火箭和炮兵部队司令谢尔盖·博加季诺夫对外宣称:俄军将在2010年建成第一个旅。之后,俄军计划每年建立一个这样的导弹旅,直至2015年实现在俄西部地区部署5个“伊斯坎德尔”导弹旅的目标。
“伊斯坎德尔”导弹是俄军新近研制的战役战术导弹。为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本报记者专门连线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杨维忠研究员,对该型导弹进行全方位解读。
问:您如何看俄此次高调宣布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的举动?
答:“伊斯坎德尔”导弹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最致命的非战略弹道导弹武器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隐身”性能出色,突防能力极强,命中精度极高,是。
北约东扩,不断刺激俄罗斯安全的敏感神经。此举是俄罗斯强调自己仍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战略轰炸机的恢复巡航,包括最近高调宣传的第五代战机试飞,这些都是俄罗斯向世界展示自己强健的“肱二头肌”的举动。
问:大多数官兵对“伊斯坎德尔”很陌生,请介绍一下它的历史渊源?
答:说起“伊斯坎德尔”导弹,就不能不提起1980年前苏联军队装备的“奥卡”导弹。在阿富汗战场上,“奥卡”导弹战功卓著,可替代战机实施“定点清除”任务。然而,根据1987年签订的《中导条约》,“奥卡”导弹被陆续销毁。
1994年北约开始东扩,俄罗斯感到战略纵深受到威胁,随之做出复活“奥卡”导弹的决定,即研制“伊斯坎德尔”导弹。“伊斯坎德尔”是古波斯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波斯语名字。随着“伊斯坎德尔”导弹装备部队,俄最大射程分别为70公里和130公里的“圆点”和“圆点-U”机动式短程弹道导弹将陆续退出现役。
问:“伊斯坎德尔”在未来战场上如何发挥“点穴”功能?
答:“伊斯坎德尔”由俄科洛姆纳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发,目前有两种型号,分别为“伊斯坎德尔”-E和“伊斯坎德尔”-M。其中,“伊斯坎德尔”-E导弹的最大射程为280公里,最小射程为50公里;“伊斯坎德尔”-M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480公里,且仍有增加的余地。
“伊斯坎德尔”采用惯性制导、卫星导航和景象匹配制导等多种复合制导方式,命中精度小于10米,由待机状态转为发射状态条件下4分钟,由行军状态转为发射状态条件下16分钟,导弹连发间隔1分钟。这些数据,使它能够胜任未来战场的“精确打击”任务,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点穴”。
从技术层面上讲,“伊斯坎德尔”具备了3大特点:一是弹体使用特殊复合材料,外表面喷涂吸波材料,外形进行了隐身设计,有效减小了雷达散射截面积,隐身效果极好;二是导弹在大气层内飞行,采用全程可控偏离射面的机动飞行弹道,要对其实施拦截,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三是该型导弹作战反应时间短,发射车可同时装载2枚导弹,并可在1分钟之内完成发射,且导弹发射后,可通过数据链实时改变导弹打击目标或规避空中拦截,集火打击更使敌方导弹防御系统顾此失彼。
此外,“伊斯坎德尔”对使用环境条件要求很低,由于采用了高机动性轮式底盘双联装发射车,导弹系统可在±50℃温差范围内使用,且可在硬质地面进行随机发射,能够适应复杂的电子干扰环境,可谓是相当“皮实”。
问:众所周知,巡航导弹也具有“点穴”能力,“伊斯坎德尔”与巡航导弹的区别有哪些?
答:“伊斯坎德尔”导弹和巡航导弹的主要区别,首先体现在飞行速度上。“伊斯坎德尔”采用固体发动机,其飞行速度是巡航导弹的2到6倍,大大缩短了对手防御系统预警和反应时间。其次,飞行高度方面,巡航导弹通常在150米至3000米之间的大气层内飞行,容易被防空反导系统拦截。“伊斯坎德尔”导弹虽然全程也在大气层内飞行,但其大部分时间飞行在40-50公里的高度之间。
最后,在末端变轨机动能力上,“伊斯坎德尔”导弹在目标区上空的机动变轨能力,是巡航导弹所望尘莫及的。
问:“伊斯坎德尔”导弹是战役战术导弹的杰出代表,您能谈谈什么是战役战术导弹?它们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战役战术导弹主要用于打击对方战役战术纵深范围内的军事设施、重兵集结地域、作战基地、交通枢纽等目标,并用于直接支援部队的战斗行动。战役战术导弹射程一般在3000公里以内,其中小于1000公里的为战术导弹,大于1000公里的为战役导弹。
导弹武器是一个国家保持威慑战略的主要支柱和手段,战役战术导弹以其独特的作战性能,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先进的导弹武器,就会使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由于核导弹的作战使用越来越受到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制约,具有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战役战术导弹在国家威慑体系中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
在现代战争中,战役战术导弹是远程作战的突击主力,可用来压制和破坏敌战役战术纵深内的目标。导弹可以部署在对方主战兵器的有效打击领域范围之外,超越对方防御地带和自然地理屏障,向对方纵深目标实施有效打击,以突然性的、“非接触式”作战行动赢得巨大的作战效果。所谓“外科手术”式的战争形态,形象说明了“精确打击”的作战效能。
问:面对日趋完善的导弹防御系统,未来战役战术导弹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未来,“矛”“盾”之争将更加激烈。战役战术导弹的技术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制导控制技术高精化,采用复合制导技术,最好是在全自主制导条件下,使导弹达到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命中精度。
二是突防技术更加多样化,在采用隐身、诱饵、电子干扰等突防手段的同时,重点研发全程可控机动的中远程导弹,结合弹载数据链技术,进行规避拦截飞行,进而大幅降低导弹防御系统的作战效能。
三是毁伤技术更加高效,根据不同的打击目标,为导弹配备不同种类的战斗部,实现一弹多用,提高对目标的有效毁伤能力。
四是指挥控制更加便捷,将目标侦察系统、自动化指挥系统与导弹武器相结合,集成实时或近于实时的火力攻击系统,大大提高导弹的作战效能。
五是作战使用方式更加灵活机动,进一步提高导弹武器系统的机动性、隐蔽性,以及对战场环境的适应性,缩短导弹作战准备时间,提升导弹武器系统的战场生存能力。
(特约通讯员张常伟、周明、本报记者张旗采访整理)
对话专家:杨维忠,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导弹武器装备科研工作,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被评为二炮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二炮新武器装备建设先进个人,2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