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欧美汽车连陷“质量门” 还有什么车是安全的
来源:
人民网
2010年03月22日09:05
最近有一则热贴,在3.15消费者权益日,人民网的一位网友讲述了他从北京到西藏2万多公里、历时22天的自驾游过程。但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沿途绝美的图片,却是他经历JEEP指南者越野车3次刹车失灵的惊心动魄。笔者看到这则新闻时,第一反应是连美国的“越野王”也出问题了?这次又是刹车。还有没有安全的汽车品牌?汽车质量问题已经让全球消费者感到岌岌可危。
其实像丰田、大众这类拥有上百年造车经验的汽车制造商,在今天出现堪称“危机”“灾难”性的召回规模和“瞒报、隐匿”这样的恶性处理方式曝光,这绝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品牌的孤例,也不是“偶然”的倒霉,而是汽车业自身爆发的质量危机“多米诺骨牌”效应。所有在金融危机前后大力控制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的汽车企业,都面临着潜在的“召回门”风险。今天没有召回,并不意味着今后也不会发生召回。
为何会爆发群体性的质量危机?除了全球化制造生产的弊端,是不是在最大限度逐利、春风得意的路途上,丢掉了立身之本?每一个正常的企业都会不断地寻求控制成本,成本的减少直接意味着利润的增加。但是,如今已跨国企业为代表的“降成本”运动,在为汽车企业刷新利润纪录的同时,汽车质量整体下降的趋势也随之而来。攸关性命的汽车产品被汽车制造商由“安全第一”偷换为“利润第一”。本质和核心变了,而消费者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坚持着对品牌的忠诚,这是极不公平的。
而重新回到中国市场看,20年后的今天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品质的关注更多、消费更为理性,一个企业如果想走得远,必须将对品质的关注提高到首要的位置上。在多年“市场换技术”的必经之路,那些得“中国市场和资源”先机的跨国汽车品牌,已经膘肥体壮,但是如今却在利用中国汽车质量监管制度上的不完善,搞“多重标准”,逃避责任,我们不能再对“以牺牲中国消费者生命安全为代价”的行为和态度姑息纵容。而对于自主汽车企业而言,在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刺激下,扩产冲量、并购重组,更要小心翼翼、提高警惕。
作为千万辆汽车产销容量的市场,中国应该匹配最好的制造水平和服务水平。在市场越来越成为最紧缺和最宝贵的资源的情况下,消费者会用“钞票做选票”,谁的制造水平不高,服务不好,谁就要从市场上走开。而只有更重产品质量、服务品质的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稳健的发展,否则早晚要被淘汰出局。(崔元苑)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