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 > 观察与思考

“记者村”里住着的不过是当代“漕口”

来源:《观察与思考》杂志
2010年04月01日11:22

  “记者村”里住着的不过是当代“漕口”

  ■湖南湘潭 赵 强

  一言以蔽之,不堵住黑矿的漏洞,就绝不了当代“漕口”们的营生。

  “当记者”,在山西省忻州已渐渐成为城乡无业青年的一种“职业”。这里已经出现了忻府区合索、曹张乡的令狐庄和原平市的神山村等当地闻名的“记者村”。这些“记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利用煤矿诈钱。

  吴思先生在其成名之作《血酬定律》中介绍过一种叫做“漕口”或“白颈 ”的独特群体:在明清两代,围绕着漕粮的征收和运输,孳生出了一个按照潜规则—“漕规”运行的利益分享集团,他们对法定利益分配方式私下修改,藉此长期获取不正当利益。但毕竟“漕规”是非法的,就被一部分以底层读书人为主干的“刁衿劣监”抓住了把柄,要求参与“分肥”—这些人被叫做“漕口”或“白颈”。“漕口”和“白颈”们“熟悉信息通道,拥有信息优势”,他们“靠嘴挣钱,挣到的正是堵嘴的钱”。

  对照一下,“记者村”里的假记者们从事的行当与旧时的“漕口”何其类似:他们主要活动地点,通常是“黑口子”、运煤公路各大煤检站、超限站和交警队执勤点。“敲诈”的手法一般是,一行两三个“记者”来到矿上,指出老板在“违法生产”,并出示“证件”,对违法行为予以“痛斥”。而老板要先诉苦,然后约过领头的人,给“车马费”予以打发。—假记者们一样是利用信息优势,抓住利益集团的违法行径,获取封口费。

  甚至他们处理危机的对策也都是“漕口”、“白颈”们的故伎重施。过去,“漕口”们的分肥要求一旦不能得逞,会赴上司衙门控告。今天,假记者们拿不到“车马费”,也会掉头就走,直奔政府,等到政府再责令黑老板处理,钱会花得更多。更有甚者,现在的假记者们还会“敲诈政府”—他们用“引而不发”的新闻稿逼迫基层政府严令被“逮住”的矿企不惜一切代价摆平事件,都逼迫出了一种“合作互保”的方式:被逮住的矿出大部分,周围所有黑矿都给它赞助“摆平费”,力争不殃及池鱼。

  可以看到,要说当今记者村里的“记者们”和过去的“漕口”、“白颈”们有何不同,那可能就是,现在在矿区的按照“矿规”的潜规则结合成的利益集团勾结得更紧密,地方政府部门都陷了进去—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若没有那么多的黑矿,没有违法开采,假记者们安能有生存的空间—他们的日子过得多滋润,矿区的黑洞就有多深。

  正因为算准了让步是漕规利益集团最终的合理策略,漕口才敢铤而走险。—看看今天“记者村”不也生存在这样的土壤上么,“记者村”的暴露其实并不在于他们的身份,而在于他们可能没有拿捏好分寸。

  一言以蔽之,不堵住黑矿的漏洞,就绝不了当代“漕口”们的营生—相比那种潜规则里的黑色违法,“记者村”不过是游走在道德与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而已。 ■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