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区 > 南方人物周刊最新

杜拉拉与职场人生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2010年04月16日11:14

  杜拉拉与职场人生

  在杜拉拉之外,

  职场的生存规则还有很多

  本刊记者 彭淑 实习记者 袁诚 发自北京

  “在DB,你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都能在SOP(标准作业程序)里面找到答案。”

  银幕上,面带微笑的行政秘书像广告一样讲解,手中就差一支教鞭铿铿作响。新人杜拉拉埋头苦记,从此迈入她在外企的职场生涯。

  “杜拉拉,南方女子,姿色中上。”——作者李可在她的第一部《杜拉拉升职记》里,开篇即道。

  如今的李可正在家中冥思苦赶,只为该书的第3部能在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以下简称《杜拉拉》)的上映日推出上架。

  职场中的一次转型

  《杜拉拉》的执行导演安韩瑾平稳地掌控方向盘,车驶向北京的宋庄小堡村。

  莫文蔚正在那里拍摄MV。电影中,她扮演了杜拉拉的直属上司玫瑰,一家全球500强企业在中国的行政经理。

  “玫瑰原本想让老徐来演,莫文蔚友情客串前台秘书海伦。”车厢后座,该片的监制张一白抻直了身体。

  2008年的夏日,躺在朋友家打盹的张一白偶然翻阅了《杜拉拉升职记》,“我以前根本不看什么职场小说,那次是一气呵成。看完后,哎唷,白领生活挺有意思的。”

  酝酿拍成电影还是两个月后——“一个女演员没将《山楂林之恋》电影版权抢到手,跑来跟我抱怨。我安慰她,为什么不去拍《杜拉拉升职记》呢?哎,我为什么不去拍呢?一打听,它的电影版权还没卖出去。”

  张一白用20多万元买下电影版权。印在小说腰封上“60万”的销售量,也让他“嗅”到了一部商业片盈利的前提。

  “我想利用这个平台,实践一回当监制的理念。我要找一个好导演,一个合适这部片子的导演,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导演。第一个念头就是找徐静蕾。”他一口气说完。

  徐静蕾与张一白有一共同爱好——做足疗。自从2006年,开办鲜花盛开影视公司、做《开啦》电子杂志,“老徐经常有些烦心事。我们老约着一边捏脚一边聊天。有办公司的经验,也是我选择她的一个原因。”张又说道。

  “你随便看看吧。”小说递给徐静蕾时,张一白颇为忐忑,“她恁3天没给我回话。我了解她平时爱看哪些书。心想,她会不会把我踹出来说,你怎么把这给我看?”

  同有顾虑的还有执行制片人焦爱民。他与张一白最早商量运作时,估摸徐会认为《杜》是一部纯商业运作片,会瞧不上它。

  3天后,徐静蕾告诉他俩,这是一个很好的商业项目,我们一起来做。

  “我连着两夜把它看完。故事内容对我挺新鲜,有点实用价值。小说结构、文学性都谈不上强,就是直觉上底版不错,我能在上面添加很多东西。”徐静蕾侃侃而谈。

  “拍这部电影对于老徐,无异职场上的一次转型。”麦特文化公司的负责人陈立志认为。早期,麦特文化与“鲜花盛开”曾参与《杜拉拉》的投资。其后它们纷纷撤出,中影集团与私营广告公司DMD成为该片两大出品方。

  在陈看来,徐静蕾之前导演的3部戏《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都属于文艺片范畴,如果继续拍下去,将难以迎合市场。与此同时,章子怡自己监制自演的商业片《非常完美》又颇得票房青睐。

  “《杜拉拉》是《非常完美》之外还没成功的作品,老徐必须拍好这部商业片。”陈说道。

  筹拍期间,焦爱民兴奋地给记者胡赳赳发来一份电影策划的PPT。“里面全是招商投资拉广告。我帮他找到了潘石屹。影片的内景和外景最后设在SOHO一带的写字楼里。”胡赳赳说。

  “有一次,老徐看电影《金刚》,看到一半就走了。她说不想哭,那部电影硬是想把她弄哭,她感到不舒服。”

  胡赳赳判定徐静蕾骨子里不是生意人,“她又很想向商业妥协。电影里不就植入了近20家商品广告?”

  男主角王伟原设定由吴彦祖扮演,终因与其经纪公司沟通未果而放弃。徐静蕾向张一白推荐来自台湾的黄立行。“我对他一点不了解。只记得一次音乐风云榜颁奖晚会上,他坐在我旁边。”张坦言。

  录音师的老婆听到黄立行的名字,双眼放光,她向张一白请求能在拍片时探班。这才令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起码,黄立行不是没名气。”

  至于杜拉拉——起初,剧组一致不同意徐静蕾出演,包括徐本人。

  有人提出,杜拉拉的最佳人选是十年前的章子怡。张一白拨弄起小算盘:如果由新人扮演,日后圈内就能传出一颗新星是从这部戏诞出;如果由明星扮演,这部戏岂不又增加一大宣传亮点?

  绕了一圈后,“杜拉拉”仍落到了徐静蕾的肩上。“好像真找不出比她更合适的人。”陈立志想想说。

  “场”像一张网

  这部戏里有爱情、有时尚女魔头设计的70款造型,“会像一本时尚杂志那样好看”。只是,这个职场没有“坏人”。

  从头至尾,徐静蕾反复向众人强调,她不愿拍一部蝇营狗苟的行业片。

  “我们每次完稿,好几页纸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老徐逐行逐字,一个小细节不放过。她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王芸与赵梦在去年3月担任了《杜拉拉》的编剧。

  “我不要那些鸡零狗碎的玩意。”斩钉截铁说时,率直的徐静蕾将两片假睫毛拔拉下来,扔在桌面上。

  原著中,彻底遭到摒弃的是“黛西”——王伟的前任女友,DB的一名业务强将。这位美女不甘在爱情上受挫,恶搞王伟与杜拉拉的私生活,在职场中处心积虑地对他俩设陷。

  “我不否认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坏’有很多种,可她坏得没有价值。即便这个人物能增强戏剧性,我也不要。”徐静蕾说道。

  一个多月时间里,徐静蕾带领王芸、赵梦采访了谷歌、可口可乐、IBM等13家全球500强在中国公司的CEO或HRD。智联招聘的CEO赵鹏还为徐静蕾一行举办了一场员工座谈会:不摆职场大道理,只谈故事。

  HRD郝健聊起了外企常常发生的“邮件事故”——有一次,两员工在Email里嘀咕,怎么跟赵鹏谈涨薪水。没想到发错了,正好发到了赵鹏的邮箱。事后,我问赵鹏怎么办?他苦笑说,我当什么都不知道。

  这段小插曲揉进电影里——女秘书海伦与男上司偷偷进行“办公室恋情”。她与人电话时,不慎将俩人的亲昵照片发到了公司的公共信箱,恋情大白于天下。

  “公司一般不提倡办公室恋情。如果二人都在要害部门或是直接上下级关系,那其中一个必须要换部门。否则我们很难说服其他员工,一切信息都是公开公平,不会受私情影响。”

  “一不要动公司的钱;二不要动公司的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最后,赵鹏意味深长地重复海伦对杜拉拉的告诫。

  “拉拉,我跟你讲呵”——书中,海伦对初来乍到的杜拉拉介绍公司内部的阶级划分:

  总监级别是“高产阶级”,高产们不止有一处房产,还得是好地段的优质房产或“别墅”;可以自愿享受公司提供的商务车。

  经理级别算“中产阶级”,阶级特征是他们买第一处房子不用靠贷款,他们的坐骑是“宝来”或“帕萨特”。

  经理以下级别的叫“小资”,他们是“穷人”,平常挤公交车上下班,省钱只为还房贷。

  “公司有个女孩就属‘小资’。她在会上谈到,她有一次在外面吃老鸭汤,舍不得吃剩下的汤。押了20元锅钱,端着一锅汤坐公交回了家。”赵鹏回忆。第一天用汤炖豆腐,第二天加白菜,第三天煮萝卜……就着这锅汤,“小资”足足吃了一星期——吱的一声,电影中,公交汽车紧急刹车,杜拉拉颤巍巍捧着的一大碗汤全溅出去。

  最开始,肆意乱溅的是私企老板的唾沫星子。

  那是杜拉拉进DB前,在一民企上班。工作会议上,老板的脸凑她那么近,嘴上夸业绩,脚却在桌底搔她的脚背。

  “哎哟!不好意思。胡总,我不小心碰到您的脚了。”杜拉拉机敏地抽回脚,立马装傻道。

  真聪明!郝健拍案直乐,“我们曾经做过‘职场性骚扰’的话题。女孩们刚上班,遇到这种事要么不言声,要么怒骂。不然就找人事部门反映,或是直接找一把手投诉。”

  颇感无奈的要数“关怀型骚扰”。他以公司职员TOM举例——

  小伙以前在国企上班。因为长得帅,总有人给他牵线做媒。媒人全是阿姨级人物。有一次,还把上司的女儿介绍给他。他瞧了不乐意,又不敢轻意得罪,真为这些事伤脑筋。

  “职场的关键在‘场’字。场像一张网、一局棋,不是单打独斗。俗话说,要想在职场混得好,就得琢磨人、琢磨事、琢磨领导。”郝健诙谐地说。

  “公司形势一天一个样。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派系斗争处处地雷,上至管理层下至小兵,无一例外都要在局势中求生存。人在激流中,哪能不触礁?有时候并不是你不动,事情就会与你无关。市场部、销售部、采购部都跟‘钱’沾边,人力资源部是有权。利益往来越集中的地方,这样的职场文化就会越凸显。”这是一家知名网站的行政秘书在MSN上留言。

  另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的行政助理则在电话中大声说——

  “杜拉拉太顺了。首先从小民企进入外企就困难,何况还是500强企业?其次在外企,即使你对公司搞装修的建议具有可行性,也不可能一个提议通过,你就获得老板赏识了。

  “书中简化了一个一般行政部门负责整个公司装修,牵扯与其他部门间的关系。

  “总裁看见你加班到最晚,就会对你刮目相看?这事就像你和老板谈加薪,你诉苦你要还房贷、家庭负担重、还想买车一样,全是你自己的事!”

  你到底要什么?

  “你想想,如果你是一个上司,你能容忍下属比自己风光?还在一把手那里抢尽功劳?”

  “如果你能帮你的上司解忧,并且分功给他,让他在自己老板面前很有面子。你要加薪要休年假,他能不答应?人才难得啊!”职场小说《浮沉》的作者崔曼莉淡定道。

  无论外企、私企还是国企,每一个职场中人的忧虑几近相同:我有没有前途?我的明天在哪里?

  “没有一个人是甘心平庸的。”崔曼莉话音一转,“却都为陷入平庸而苦恼。”在她所写的《浮沉》里,销售业的一群男女无不为欲望牵制、痛苦。

  “职场的剩男剩女为什么那么多?盼望拥有一份爱情,等爱情来了,又开始挑剔对方的条件。以为有房有车才有安全感,等都具备了,新的不安又出现了。”

  没有职场,职场就是一种人生。这句话崔曼莉总挂在嘴边。

  “不要把职场想象得太灰暗。”这是谷歌前任HRD邓涛的看法。他对职场小说里的“办公室政治”颇不以为然。

  80年代,邓涛从国企跳入外企公司惠普。他学到的第一课企业文化是:信任与沟通。

  “那时还没互联网呢,外企讲究管理人性化、信息透明化,将真正信任一个人落实在实践中,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过去在国企,很多口号都是空话。人其实什么都不敢说,与领导汇报要揣摩半天。我一进外企就要学习沟通。”

  35年的职场人生,邓涛在每家外企的人力资源部主持过无数场招聘工作。

  “80年代,大学生到惠普应聘。我问他们,你想做什么工作?回答大多是,服从组织分配。这种人的履历,我不用看就扔到旁边。”

  “今天有人踏着滑板到谷歌,也有人还是由父母陪着来应聘。我问他们学什么专业?为什么学?他们中不少人回答,选择专业是父母做主。”

  连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难道这一课,非要等到进入职场才学?邓涛发问。

  作为电影《杜拉拉》的荣誉编剧,他对原著的评价是,那是一个小CASE,“生活远比它有意思得多。”

  杜拉拉离我们并不远

  尽管如此,图书出版商博集天卷已在《杜拉拉3》订单PPT里写下预期:“开机首印30万册,一年内销售量预计100万册,阅读人数500万,持续热销时间预计2-3年。”

  监制张一白笑称:“《杜拉拉》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品牌。我跟人谈融资,几乎不用讲一个故事,只要报报片名,别人连说知道知道,跟着能够往下谈。这部电影纯制作费就融进了1500万。”

  工作情商专家张怡筠博士剖析《杜拉拉》等一批职场小说为何走俏市场——

  “近年来,不管大学生就业还是白领转业,困难明显增高。即使在职场,白领们常能发现,以前我们还做同样的职位,过两年你跳槽了,你拿的薪水是我的3倍,你的职位现在比我高。在这种充满挑战与压力的生存环境下,他们会特别关注自身保有良好竞争力与优势。”

  “女白领们在职场中一方面希望自己大展才干,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失去所谓的女人味。在办公室丛林当中,女人要非常aggressive(积极、主动),甚至有时候不择手段。女性心理的复杂程度跟矛盾会比男性大:我到底该不该做?我会不会变成剩女?她们需要寻求协助。”

  “很多年轻的职场人认为,职场上搞定关系,比能力有时更重要。他们进入职场会担忧所谓的办公室政治。从某个角度来说,它未必不正确。”

  “你觉得你很精是吗?”

  “哈哈哈……”

  “平常大家伙都装,不装早打出脑浆子来了,社会就是一帮人在那儿装着呢。”

  徐静蕾在4年前自导自演的《梦想照进现实》里这段精彩的独白,或许正是职场的一种写照。

  去年夏天,在电影《杜拉拉》的开机仪式上,看完剧本的邓涛坦率地对徐说,影片后面的情节处理简单了,冲突不多,没有升华的地方。

  一位文娱圈的资深评论人调侃,这部电影将会“皆大欢喜”——上一代人操心儿女未来的就业问题,他们会抱着探索职场的心态走进影院;年轻人会满足地走出影院,因为他们享受了流行着装、时尚元素,还有灰姑娘与钻石王老五的爱情。

  作者李可则认为,“杜拉拉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她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整体来说,你可以把杜拉拉看做一部大时代背景下,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史。”

  杜拉拉的优点是踏实、自然、有理想、善于总结;缺点是心胸不够,乐观不够。这是作者三言两语的概括。“她”看似离我们不太远,像一个能实现的梦。

  (实习记者印青亦有贡献)

  苏菲的秘密

  一个高级白领讲述职场的种种隐蔽秩序

  本刊记者 辛迪 据口述整理 图/ CFP

  从远处看苏菲比近处看年轻很多,腰身的曲线是长期不懈练习瑜伽的结果(一周3次,连失恋期间都不间断)。最近,她的健身日程表上又增加了高尔夫,但那更多的是一种交际,毕竟,上海并非一座方便打高尔夫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生活,有时候,像住在一只光影璀璨的玻璃盒子里,美丽通透又坚硬冰冷。

  打扮自己,是她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其功效有时甚至比一张漂亮的业绩单更大。但是眼角、嘴角和眼神出卖了她的年龄,这一点上,再精致的妆容也无能为力——苏菲今年38岁,单身,是一家外资时尚品牌的营销总监。

  办公室政治

  我用了近10年时间才爬到今天这个位置,可以说是爬得比较慢的那种,也是爬得比较笨的那种。年轻的时候傻呀,想得很简单,工作的头几年,基本上心思都花在谈恋爱上,女人自己工作无非是挣钱买花戴,后来慢慢发现男人靠不住,才知道自己的事业也要争取。

  苏菲是在26岁那年突然开窍,那一年在记忆中特别漫长,争吵,离家出走,哭,和好,再争吵,分手,辞职,生病,似乎发生了许多事情。在此之前,她在一家世界500强的医药公司当着一个没心没肺的快活小文员,以为生活可以一直这样下去。

  辞职以后,我在家赋闲了一段时间,主要也是想换个环境,储蓄快见底的时候,这家公司录用了我。赋闲的时候我有一搭没一搭地递过一些简历,选中这家公司是因为他们名气大,我用的化妆品都是他们的。面试很顺利就通过了,可能我看上去还是给人比较干练的感觉吧,只不过我没有太多经验,唯一靠谱的是在医药公司练出了一口很棒的英语:当时我服务的直接领导是美国人。

  到了这家公司以后,我才算见识了什么叫办公室政治。这种公司女人太多了!女人是天生的政治家,又是天生的戏剧家,所以叫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们公司起码300个女人,你说天天要有多少台戏同时上演?惹是非,传八卦,咬耳朵,斗心眼,比漂亮,show男人,抢客户……你能想到的招数全都有,不要讲我说女人的坏话,我自己也是女人,以前我以为自己不懂这些,到了这家公司以后我发现,只要有需要,我自己也会的。

  那时候还没有《杜拉拉升职记》,我记得几年前有一部香港电视剧叫《金枝欲孽》,我们就当职场教科书来看的,基本可以对号入座,那叫一个贴切啊!那部电视剧是讲后宫斗争的,一群女人为了得到荣华或宠爱,彼此较劲,表面娇嗲嗲笑吟吟的,以姐妹相称,背地里都揣着一把阴谋。更好玩的是,因为她们都是女人,很多害人的圈套自己不便动手,所以她们的争夺往往要通过男人来实现。皇宫里面男人不多,她们能接触到的无非皇上、太医和太监。在这一点上也跟我们的环境特别贴切,我常常开玩笑说,皇上就是我们的大老板,每个女下属都想取悦他;太医就是公司那些男性高管,我们有时得通过太医才能向皇上传递信息,有时候笼络到一个偏爱你的太医,他甚至可能向皇上谎报你已经怀了龙胎(取得特别好的销售业绩)的消息,替你争功邀宠;太监就是我们周围的gay,我们这一行里gay特别多,很多设计师、色彩造型师、化妆师都是gay,他们往往也会跟我们成为姐妹般的朋友和工作伙伴,时而亲密,时而嫉妒,以某种独特的形式参与到办公室政治中来。

  我给你随便举个例子,我们部门有个姑娘,比我小两岁,一直把我当假想敌。也许她是对的,当时我已经在公司工作了6年,我们部门一共20多人,论资历和能力,我们两个是公认的比较有升职潜力的人。换句话说,如果当时的部门总监高升或者离任,不出意外的话,接替他的人选应该就在她和我两个人之间产生。为了称呼方便,我就叫她安妮吧,这是她的英文名。

  安妮跟我表面上还算和平,在一间办公室也有说有笑,但总有一些小小的暗刺在我和她的合作中似有似无地存在。比如,我们部门的销售推广活动,如果是由我牵头负责的话,在部门征集方案的会议上她往往一言不发,但等我把草拟的方案上呈领导并抄送同事以后,她像突然想到什么似的,会给领导补发一封邮件,表示方案里有些环节可能操作起来有难度,然后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又或者,由我负责的一些大客户,她会找到合适的时机,在领导面前无意地提起某个客户跟她其实很熟,关系很好,等等。这些小动作里似乎都有那么点恶意,但也没有明显的证据。

  安妮是江西人,家里条件不好,也帮不到她什么,所以她身上有一种铆足力气争上游的架势。在客户面前,她常常比我更放得下身段,也更懂得利用自己的女性优势。有一次她约一个客户工作之余去酒吧,喝醉了,然后给我打电话,“苏菲姐,我在新天地喝高了,你快来救场哦……”

  那天是我把她送回家,她酡红着脸跟客户娇笑不止,一副关系非同寻常的样子,客户孙先生看看她,又看看我,显然很尴尬。当然地,孙先生是我的客户,而且是优质客户之一!

  送她回家的路上,她趁醉跟我说起,孙先生为人如何地道,新近又跟老婆离了婚,实在是个不错的金龟婿人选,语气很掏心窝子,仿佛真当我是老姐,又仿佛她约孙先生不是出于要抢客户,而是出于男女之情。我面无表情地坐在出租后座,她的脸就冲着我,酒气混合着香水味道阵阵袭来,我怀疑她今天晚上的一切,不过是演戏,是一种示威。可就在这时候,她吐了,先是摇下车窗,然后又叫司机停车,冲到路边狂吐不止,眼泪把睫毛膏都弄花了。

  不用说,几个月后,孙先生成了她的客户。但他始终没成为她的男朋友,或者他们之间有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依然稳定出单,成为了她的优质客户之一。

  所以你看,办公室政治有时候不是传说中那么明显,它刀不血刃,有时候是杀人不见血,或者杀人于无形的。我只能举身边看得到的小例子,而高层的动荡,我们底下人往往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表面一团平静下,一个星期之间,高层内部的交接换血就完成了,然后底下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读:辨别派系,猜测利益,说到底都是根据答案去找原因。电视剧和书本里那些咬牙切齿的职场斗争,都是充分夸张和戏剧化以后的,真正的职场生存文化都是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就改变了你。

  安妮现在怎样?你也看到了,我现在是部门的总监,她出局了。这是另一个故事了。你也别问我对她做了什么,我只能告诉你,她后来嫁了个有钱人,回家当全职太太了。她的酒量现在没有用武之地了,不过她的演技也许还用得上。

  她结婚时我送了份大礼,她走了我挺高兴。敬完酒,她跟我轻轻拥抱了一下,说:苏菲姐,我会想你们的。那一秒钟我还真觉得我们曾经是姐妹,我甚至特别真诚地心酸了一下。

  办公室文化

  在工作层面上,也许人人都是自私的,因为有利益的纠葛,有职场排序的纠葛,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总结过,职场政治里的人分4种:一种是利己但不损人的,这种人可以交;一种是损人利己的,这种人在工作层面上也可以交,只要彼此清楚游戏规则和界限;最可怕的是第三种损人不利己的,完全不合逻辑,也不按牌理出牌,在工作中常有这样的妖蛾子,最好是有多远离多远;第四种是又利人又利己的,但这种人在工作关系中的比例少得可怜,你最好不要指望他们存在。

  公司文化里充满着等级、秩序和一整套内容大于形式的流程。我们部门的姑娘常常开玩笑说,发明excel的人可以上天堂,发明power point的人应该下地狱!我们每月都要做各种各样的数据报表,excel电子表格软件确实是比传统制表快捷省事,如果你懂得熟练操作的话。而power point则是一场噩梦,不是说它难,它使用起来并不难,该死的是,自从有了这玩意,所有的发言都必须配上ppt才算是一场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有档次的发言,仿佛没有这玩意,发言者就没办法在会议上把事情汇报清楚似的,你光数一数我们部门每年写的各色各样的ppt就会大吃一惊,这完全是无中生有出来的工作量。

  办公室友谊也是一种奇异的东西,它界定了你的生活层次和交往层次,尤其是在我们这种女人成堆的公司。没错,我们结伴去健身,结伴去购物,也分享瘦身、美容和养生的心得,再亲密一点的还分享彼此男朋友的故事,但在背后,有比友谊更微妙复杂的东西。比如说,张三的老公给她买了一个香奈儿的包,李四第二天就会穿一条纪梵希的新款裙子来上班。

  我们在一切生活规格和生活选择上彼此影响:去希腊度假,假装品红酒,打高尔夫,抽脂,去高档餐厅吃饭,然后吃得很少,看话剧和听音乐会,报名学法语,并一致认为将来要送孩子出国念书……这些很美好,但是说句实话,这一切都叫人疲惫。看着家里那几十个名牌手包和数不过来的鞋子,这些早就超出必需的东西现在是我的必需,它们以必需的面目出现,吃光了我大部分储蓄。

  办公室恋情

  至于说办公室恋情,我本人并不认可。当然,我们公司也有几对,正光明正大地谈着,那几乎都是刚毕业的小孩,年轻就是胆大,完全不顾忌办公室恋情的种种不便之处。也是没办法,我们的职业看着光鲜,但其实交际圈也并不宽,现在剩女也多,大家都顾不得是不是窝边草了。

  敢于公开办公室恋情的大多是那些一谈恋爱就以为要结婚的小屁孩。他们不知道跟同事恋爱,就等于跟全公司恋爱,感情平稳也就罢了,万一有个吵架、冷战、分手什么的,统统得被迫向围观群众交待,万一闹了离婚还得跟前夫天天在办公楼里碰面!想跟同事结婚?你最好先乞求上天保证你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到白头。

  我抽支烟你介意吗?谢谢。办公室恋情我觉得分两种,一种就是上面那种,另一种我定义为办公室偷情,这种多半不那么正当,要么一方已婚,要么双双已婚。这种八卦在办公室里最受欢迎,比如老板与小秘,上司与下属,销售与客户,喔,人人都爱听桃色丑闻,但对于当事人来说,这简直是职场死穴之一。

  有一次我也差点被点住这个穴道,他是我的上司,40出头,太太是他的大学同学,结婚十多年了,有个很可爱的女儿。可能因为保养得好,他看起来很年轻,用上海人的话来讲叫“卖相老好”,又风趣,属于比较有女人缘的那种。我知道他对我有意思,因为他在工作上对我有帮助,我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这种暧昧,我想我也有点爱上他,但在最后关头,我还是闪了。左思右想实在赌不起,如果他不是我的上司,就算失恋了也不过是输掉一个男人,但他是我直接领导,公司里众目睽睽,又有老婆孩子,一旦哪里出了点纰漏,闹将起来,我可能要爱情事业一起输掉。

  他现在调去了北京总公司,我们偶尔还通通电话,但是,也就这样了。

  我现在还单身,男朋友我从来不缺,但Mr. Right似乎还没出现,我怀疑他还会不会出现。我越来越谨慎了,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女人38岁没结婚也还OK,但最恰当的职业形象是让单位认为你虽然单身,但有固定男友,情感生活稳定,这是成熟、节制和靠谱的表现。你得保持魅力,避免别人为你贴上老姑娘的标签,或是私生活混乱的标签。所以,不管怎么换男朋友,这几年,我带着出席party的男伴永远是同一个,他是法国人,艺术家,斯文、干净、谈吐很风雅,选择他一是因为带得出手,二是因为他是外国人,可以很容易搪塞掉那些关于婚期的提问。

  我的事业到今天算是成功了吗?我也不知道,我买得起大多数的奢侈品,但似乎钱依然不够花,常有危机感。我很爱惜我正在经营着的这个品牌,可跟你说句实话,女人最好的美容是睡眠、美食和谈一场幸福的恋爱,如果你像我一样一天12个小时花在工作上,飞来飞去地出差,再贵的化妆品都是扯淡,包括我们公司最顶级的抗衰老除皱纹产品也一样是扯淡。——当然,如果换个场合,你再问我,我不会承认我刚才说过的任何一句话。

  苏菲掐灭香烟,喝完杯子里冷掉的咖啡,很轻地用纸巾在嘴唇上点了两下,她笑眯眯地跟我告别,踩着高跟鞋袅娜地走了。

  成功学光环下的杜拉拉

  把打鸡血一样亢奋的推销员和杜拉拉这种外企时尚白领并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都展示了这个社会整体躁动的状态:必须要成功

  本刊记者 张欢

  职场文学来了个杜拉拉

  在《杜拉拉升职记》之前,职场文学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官场小说,如《驻京办主任》,算是另类版职场文学,不外乎是坏人们一路凭借厚黑学上位,灰色人心灵煎熬,好人们最终胜利;另一种是外企文学,如《圈子圈套》、《输赢》,有阴谋有阳谋,办公室政治的波诡云谲丝毫不逊于官场厮杀。这两类基本都是写男人,女人不过像蛋糕上点缀的草莓一样扮演装饰品。

  杜拉拉现象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都市白领,人们发现原来写给女人们的职场小说也能这么热卖,而且和那些厚黑学阴阳谋相比,这里的小心机还真算不上什么。小说中,杜拉拉在外企的经历跨度8年,从一个朴实的销售助理,成长为一个专业干练的HR经理,见识了各种职场变迁,也历经了各种职场磨练。

  这故事像极了红白机的经典游戏《超级玛丽》:一个是水管工,一个是毫无背景的普通本科女;一个需要在路上踩小怪打老怪跳壕沟,一个要斗上级斗下级斗同僚斗情敌;一个路上可以吃蘑菇吞金币,一个职场路上靠升职加薪来强大自己……

  小说里的人物,也像游戏里一样足够单纯,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傻大姐是永远不会进步的,而怪老板也肯定不会和你有效沟通。偶然的小心思肯定不会影响工作为重的大局,再加上其中穿插的大量HR工作术语,难怪有网友戏称这不是职场小说,而是HR工作的艺术表达。

  游戏中的超级玛丽最终和公主幸福和生活在一起,而小说中的杜拉拉最终没能与她的王子厮守。有不少网友怅然:为啥这倔驴不肯辞职陪了心上人,而是非要和这职场死磕到底。

  杜拉拉大热,一方面是写出了女性视角的外企生活,当下中国能对这个圈子真正有了解的人也大抵有数(在世界500强中国公司的工作人士能有多少);其二是职场女性之间的一点小算计小心思也相当抓人(想想TVB的《金枝欲孽》为啥火爆吧);再有就是穿插了很多HR工作的点滴细节,让不少读者有种读了就能用的畅快感。当然,一场风花雪月却最终黯然神伤的爱情也是不可少的。

  倔驴一样的杜拉拉放弃了生活,甚至当白马王子出现后还坚持办公室恋情,一门心思和工作斗争,为升职不惜越级上访,几年间从一个小小的销售助理成为人事行政经理。这一路上百转千回而不屈,像极了成功学里的典范案例。

  智联招聘网高级人力资源专家郝建高调赞扬这本书中的杜拉拉精神:“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特殊背景,受过良好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拨动了渴望成功的年轻人的心弦。”

  成功学热的背后动因

  知名文化人梁文道曾多次感慨,大陆的机场书店里,所卖书籍实在不敢令人恭维。

  现实是,柜台上大把的成功学书籍耀武扬威宣示着:只有我们才能占据机场书店这个最势利的售书场所。不然,长发飘飘东北口音大叔的讲座怎么总能吸引无数渴望的眼神呢。不论是西方传来的原版成功学,还是以传统国学新解的本土成功学,都在暗示着:我们才是时代的王道。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梁理文曾把成功学的全面发展归结为保险推销和直销这两个新鲜事物的出现,“这两种销售方式都需要大量招收和培训推销员。培训专家大都受过成功学的训练,他们也喜欢向学员推荐成功学类的励志书籍。那些接受过培训的人,不管是否留下来做推销,都学到了一些过去他们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主要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在个人成功中的作用。”

  把打鸡血一样亢奋的推销员和杜拉拉这种外企时尚白领并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都展示了这个社会整体躁动的状态:必须要成功。

  成功学与其说是技能的培训,更不如说是态度的训练。中国历史上自儒家学说成为正统后,克己复礼成为社会整体意识,一不鼓励个性解放,二不提倡财富追求。1949年后又大力提倡革命的螺丝钉精神,衣服常年都只有两种颜色。新时期里,中国人对财富的原始欲望和个性追求喷薄而出,成功学也生逢其时,登上了最合适的舞台。

  零点公司董事长袁岳接触过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基本肯定的是成功的人基本上没有听过成功学与励志讲座,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在我们看来似乎很成功的人,可能并不觉得自己有多成功,他们很不愿意被称为成功人士。那些最愿意被人称为成功者的人,往往是初尝胜果、但还没有被时间沉淀证明他们的成功是坚实与可持续的。

  袁岳还指出,成功的成功学讲座往往是最热闹与最有表演效果的,而恰恰这样的成功学讲座都是有热闹而没门道,或者有门道却也不是真实的做事之道。“有人会听成功学听得入了迷,到处听名人讲座,而我甚至建议你可以一场也不听,而换着尝试看各式各样的书,参加各式各样的行动,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一个场面下的朋友远胜于一个讲台上的神侃者。如果你一定要去听成功学讲座,那么我建议你抱的心态不是真的要学习什么,而是如同欣赏一出话剧与个人演唱会的心态,你也可以是一个玩票的粉丝,但不要把自己弄成了门徒。”

  可不可以不成功?台湾《30》杂志做过一组海峡两岸年轻人的对比——23.8%的台湾30岁左右的年轻人理想是当个性小店店长,而43%的内地年轻人想成为大企业家;34.6%的台湾年轻人认为赚钱虽重要但不是唯一价值,而20%的内地年轻人希望自己未来年薪可超千万;40.7%的台湾年轻人视第二专长为实现理想最佳方法,而42.6%的内地年轻人认为人脉是职场第一竞争力……

  可见,两岸年轻人对于成功的定义相差极大,相对而言,内地的年轻人对于财富和地位的渴求显得心急火燎了。

  一个在民间流传很久的段子:老师问,“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大家哄堂大笑:“当然珠穆朗玛峰!”“第二高峰呢?”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老师在黑板上写:“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第二与最后一名同等待遇,这个段子也恰好能解释为什么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金牌数可以达到惊人的51枚,而奖牌数反而不比美国高。

  杜拉拉式成功学分析

  无论是书里杜拉拉工作的外企,还是现实中的世界500强公司,都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地步,不论是企业理念还是制度规范,甚至是工作流程细节,都已经规定得清清楚楚。每个员工都需要把自己弄得发光发亮,干好本职的螺丝钉工作。至于天花板,也是每个人都能清楚看到。

  这么说或许有点“酸葡萄”的味道,但杜拉拉式的成功技巧,也只能在500强企业里具有实践性,对于广大中国式企业而言,这种规范还显得有点望梅止渴。

  换句话说,想学杜拉拉,请到500强。

  徐静蕾电影版的《杜拉拉升职记》里,职场部分并非重点,更多的是一个时尚爱情故事。或许老徐该去看看一个调查数据:2010年1月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有关“杜拉拉”的民意调查,有50.2%的人热衷杜拉拉是“被这个人物独立奋斗的精神所打动”,67.3%的人“为了学习职场生存术”。

  看见了吧,多数人热衷的还是如何从杜拉拉身上学习“生存技巧”,这也说明了大家看杜拉拉的心态:外企生活那是表面,真正关心的还是斗争策略技巧。

  比如书中写到杜拉拉辛勤工作却不受老板赏识,想明白之后她采取了不断报告工作进程的方法,使老板注意到了她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从而意识到了她的重要。

  这种既不冒犯老板,又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办法,想来才是最受人欢迎的。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