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湖北古铜矿遗址改造为博物馆 尾矿库仍威胁村民

来源:现在网-长江商报
2010年04月21日02:09

  矿兴我荣,矿衰我耻,矿竭我何去何从

  古铜矿遗址改造为博物馆 尾矿库依然威胁村民

  3路公共汽车是当地政府专开的一条城市公交车,起点是铜草花园,终点是铜绿山矿区。一边是职工以及家属们居住的小区,一边便是矿工们的工作地。

  本版图文记者 权义 采写/摄

  铜绿山

  从一座山到一个坑

  大冶市铜绿山脚下石家湾村,菜农叶师傅慨叹生意不好做,去年一天卖200元,今年一天还不到100元。40岁的叶师傅说,地被矿占了,他成了矿工。后来矿挖空了,他又去市区找工作,年龄大了又无技能,工厂都不要他。他想去外地打工,赶上金融风暴,工作不好找。于是,他开始骑着旧摩托车卖菜卖水果。从市区批发,然后拉到各个矿区村落去卖,“做些小买卖糊口”。市区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天都很忙碌,一些来自龙角山、铜山口的村民也与叶师傅一样忙碌着。

  铜绿山不远处的八角垴,吴作权一家现在只有一亩多地。家里地在1990年代被征收走了,儿子吴磊成了矿上一名工人。当时这是一份好差,国有企业,每月又有200多元的工资,但工作了四年不到,无矿可挖,他只有回家等待消息。2003年,企业改制,国有企业变成民营企业,包括吴磊在内的300多名工人全部买断工龄后失业了。

  现在地图上已经没有了铜绿山镇,取而代之的是金湖街道办事处。从城区乘坐3路公共汽车到终点铜绿山矿区,建于1970年代的厂房,还有医院、娱乐部、小歌厅,静静在路边,招牌都被尘土覆盖。

  如果你喜欢用Google Earth,输入铜绿山,你就能看到小镇旁边一处巨大的深坑,甚至机械设备和车轮印痕都一清二楚。

  1960年代,深坑处还是一座海拔100米左右的小山,经过50余年的开采,这里成了一个100多米的深坑。这个深坑是铜绿山矿的露采车间,车间的管理者叫曹标,一个二代矿工,曾经梦想到政府机关工作的他因为亲属关系被分配到矿上工作。让他尴尬的是,露采车间现在几乎已经停止器械开采,曾经近万人工作的场面不复存在,只留下400余名工人待命。

  古铜矿遗址修复

  小矿井一度侵入到遗址之下

  与露采车间一路相隔的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遗址处已经建成了矿产博物馆。博物馆内一片寂静,锈迹斑斑的铁门前挂着一个告示,“因为工作需要,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暂停对外开放,特此通告”。暂停开放的原因是遗址发生了地陷。地陷原因和矿产开采有关,曾经泛滥的小矿井进入到了遗址地下。

  目前,一项修复项目正在上马,并将在3个月内竣工,迎接黄石矿产文化节。几天前,来自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三级的相关领导在此为修复项目进行了剪彩。

  在古铜矿遗址,我遇到了兴业地质队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任务是对古铜矿遗址进行保护。他们将铜绿山露采车间的作业面进行整理,然后向山体横向注入水泥,再给山体进行喷浆固定。同时在遗址内多处竖向注入水泥,将发生断裂的山体进行加固。

  曹标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相当熟悉,开了一个“后门”,使我对前辈们的采矿、冶炼有了一个仔细的认识。

  1973年,铜绿山矿工在作业时发现了一些废弃矿渣,矿木、炉渣等,经考古人员发掘整理,清理出商至汉代千余年间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方法的矿井、竖井、盲井数百座,平巷百余条以及一批早期的炼铜炉。

  “古铜矿遗址”曾被列为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站在古铜矿遗址旁边,我被曹标带入了遥远的古代,那个时候青铜器作为一种特权象征,大量的祭祀器具被冶炼铸成。

  先人们在山体上发现了铜草花,慢慢用工具向山体下方掘进,形成一种竖井,从遗迹上看井口并不大,60公分左右,呈正方形。从井口挖掘到矿层,工人们用铜镐刨去矿石,然后井上的工人用竹筐、绳子将其拉上来。那时矿井都只有20米至30米。矿工们为了开采大量的矿石,就不得不多挖出这样竖井。

  到了春秋时期,原王室的器变为各诸侯自铸的器,诸侯国青铜器占据当时青铜器的主要地位,或成为社会的商品;原来的“礼器”变为了士大夫阶级生产享用的器,或成为象征个人财富的财物。

  这时,铜矿石的需求量增大,矿工们不得不改变开采技术。从单一的竖井开采,变成了竖井、斜井、平巷相结合的方式。井口开始变大,竖井也开始加深,最深达到了60余米。采矿的工具也开始有变化,大铜斧取代了铜镐。不过这时的平巷还有很大的缺点,平巷不足一人高,工人们只能趴或蹲在巷道内劳动。

  战国时期,采矿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工程,古矿区的开采也到了全盛时期,竖井挖到了一定的深度后,开始向两边挖中段、平巷,在平巷的一段或中部挖一些盲井,使工人进入采矿作业面。这时候的平巷口已经完全可以站立人,工人的双手双脚已经完全可以活动自如,作业工具再一次升级。从出土文物来看,有铁锤、铁斧、铁锄头,运输的工具有簸箕、木桶,劳动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工。

  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当时运输工具并不先进,要将矿石冶炼成铜器必须选择就近的位置。

  考古人员在采矿区附近发现了冶炼炉,在博物馆内有一个复制品可以还原当时冶炼工艺,巨大的风箱在工人的推动下将风送进炉膛;炉膛内燃烧的木炭可以保证冶炼的温度,矿石从竖炉内放入;当温度尚未达到固体铜液化的时候矿石残渣被工人从炉膛掏出,剩下便是纯正的金属铜;温度上升后,固体铜液化后,随着一个小管道慢慢流出。

  带我参观的向导曹标告诉我,“古代人采矿、冶炼铜的原理,至今还在使用,只是工艺上改变了,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龙角山

  国有矿走了,镇子空了

  从铜绿山离开,我坐车转向龙角山,一路上坑坑洼洼,路况极差,恨不得将人的五脏六肺都颠出来。

  龙角山这个因矿而兴,因矿而衰的乡镇不乏传说。相传岳飞在大冶市东南边龙角山开矿时,玉皇大帝派了一只仙猴下凡,帮助岳飞开矿。仙猴变成了人,暗中保护岳飞,常给岳飞出谋献策,岳飞很信任他,把龙角山的钥匙交给他管。后来,岳飞被秦桧害死,仙猴伤心极了,心想:这好的忠臣都被害死,便将井矿上了锁,将钥匙带上了天宫。

  上世纪50年代,正值中国三线建设时期,在距离大冶市大约30公里的小山沟成立了湖北省第一个铜矿,从那时起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涌入这个小山沟,拉开了采矿大幕。曾经,这处不起眼的小山村有电影院、医院和宾馆,因为消费能力高,矿工们甚至比城里人更早看到最时髦的电影。

  说实话,在龙角山采访期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

  1992年,新冶矿还在龙角山树立了一块雕塑,内容大意是龙角山面临着资源枯竭,职工将重新建设一个新的龙角山。豪言壮语说了没到3年,1995年,大冶龙角山镇新冶矿的大部分职工,一窝蜂地“离开”了坚守40多年的家乡,只剩下那些苍老的矿山,遗留着矿渣和坑口。新冶矿关闭之后,小镇日渐萧条,大街上很难见到昔日繁忙的景象。

  要不是龙角山一个狭长的菜市场里有米粉出售,我当天真不知要饿到几时。这个曾有5000余人的镇,大量厂房被闲置,玻璃已经破碎,原有的办公区墙壁上还写着当年的标语:矿兴我荣,矿衰我耻。

  每当走在厂门口,60岁的宋师傅都有负罪感。当年颇有集体荣誉感的他,为了增加产量,曾经想方设法,没想到退休了,矿厂已不复存在。260工作面是当年老宋工作的坑口,现在坑口已经承包给私人。由于大冶市正在开展五小企业整治,这个坑口并没有作业。几个来自重庆、湖南的工人尚在坚守。他们住宿的房屋还是老宋当年休息办公的地方。

  民居就建在尾砂库坝下

  在矿井处,几个轨道车停在那里,井口处插在地上的香火还在燃着。

  新冶矿上的工人走了,留给龙角山一个偌大的尾矿库。尾砂库坝堤是用一块块坚实的石头垒起,石缝中长满了野草。站在尾砂库坝上,龙角山、港背、李德贤等村庄尽收眼底。尾砂库坝上的尾砂松软得像沙漠。

  在一处小房子里,记者发现一块红底白字的“闭矿禁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尾砂库坝上开展选矿行为”。

  龙角山尾砂库于195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坝长295米,高17米,尾砂最终堆积标高为142.0米,总库容量为192.3万立方米。该库三面环山,坝体为均质土坝。尾砂库里的尾砂,是1980年代粗放加工时遗留下来的,尾砂中还含有金银铜等金属矿物质。在尾砂库旁,一石姓村民帮矿老板看守设备。几年前,几个矿老板合伙开发尾矿库,但后来被叫停。

  而龙角山一带的村民更希望将尾砂库卸掉,它就像埋在身边的一个“地雷”。16年前的溃坝悲剧让人心有余悸。

  1994年7月12日,雨下个不停。当龙角山脚下的村民们进入梦乡时,溃坝发生了。

  当年在泥石流中死里逃生的一名村民回忆说,他当时从睡梦中被哭喊声惊醒,来不及穿衣服就准备往外跑,但妻子快速地拉住了他。山上的尾砂库塌了,房屋的大门被泥砂碎石堵塞,根本无法打开。黑夜中,夫妻俩踏着满地的深水惊慌失措地爬到了屋顶,手死死地抓着横梁,生怕房屋突然倒塌。

  “尾砂库溃坝产生的冲击力大得吓人。泥砂碎石咆哮着冲向房屋、良田、路面,龙角山有的居民区汪洋一片。”当年受灾最严重的是李德贤村,其次是港背村。港背村主要是不少房屋被冲垮。李德贤村不仅不少房屋被毁坏,还有28条鲜活的生命一夜间殒灭,其中有一名孕妇。

  铜绿山露采车间的山体上,伤痕累累,山体上一根电线杆已经失去了原有功能。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