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宣讲家《第一时评》

周庆安谈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影响

来源:搜狐网
2010年05月14日14:25

  开场语:网络在线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由“宣讲家网”、“搜狐网”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一时评》节目。上海世博园已经开园十多天了,随着展馆的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参观完之后发出感慨:世博会真的举办了,世界真的来到上海了。那么在世博会184天的盛会中,上海将表现出怎样的魅力和特色,这次世博会的举办又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和变化?就相关的话题,我们今天演播室请到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庆安,与我们共同探讨。

  主持人:周教授,我们知道,中国人自1867年参加首届世博会至今已历时143年,但国内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世博会。那请您向我们解读一下世博会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展会?我们又应该对世博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周庆安:在世博会历史上有这样一句话,“一切从这里开始”。实际上,世博会在很长时间内给整个世界提供了一种新技术、新发展、新文化的展示平台。从英国第一届世博会开始,很长时间以来,在世博会展示的大量新产品最终都投入到了市场,比如说大家看到的白炽灯泡、蒸汽机,甚至现在大家吃的蛋桶冰淇淋。世博会是这样一个机会的平台,把世界各个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先进文化聚集在一个几平方公里空间之内给大家展示,同时告诉大家未来是什么样子。

  主持人:我们看以前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时候,很多产品都是诸如茶叶、丝绸及我们最著名的茅台酒之类。有这样一个说法:以前的世博会更像一个卖场,现在像一个秀场。您觉得这种说法合理吗?

  周庆安: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说:先说世博会的一个变化过程,很长时间内,世博会是一些新技术提供和展示的平台,大家在这里交流传递不同的理念。大家知道,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博会上曾展出过高速公路模型,其和我们现在的高速公路是基本上相似的。又比如这次世博会,有些汽车企业展示了2030年的未来汽车,确立了一个所谓车联网的概念。先不管这个概念能不能实现,但至少代表了一种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世博会上有一个景观大道,在这个广场类型空间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文艺团体在这个广场上表演,这次世博会上也可以看到。所以你说是卖场当然是有道理的,其中的一些科技产品总有一天是要投入使用、产生利润的。也可以说是一个秀场,在这里向民众展现人类的文化。

  第二个层面就是中国。中国参与世博会其实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参与世博会是主打传统艺术。从1867年到1900年的世博会都不是中国自己参与的,而是代办的方式,通过西方人把中国的东西拿过去展示。很长时间以来,世博会上展示的主要是中国传统的诸如苏绣纺织品、茅台酒等,其中茅台酒就是在被打碎之后散发出的香味,才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参与世博有了一个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和中国自己做大做强之后追赶世界的步伐有关系。这一届世博会我们开始有很多新理念和新概念的形式,这些最终的创造者是中国人自己,世博的变化实际上代表中国人对于整个世界的追赶脚步。

  主持人:以前我们只是在单纯地秀中国文化,现在是将文化和科技融合在一起展示给全世界人民。我们看到,上海世博园开园十多天了,绝大部分展馆已经向广大民众开放。那么,在这么多场馆中,您最中意于哪一个?

  周庆安:我在上海世博园呆了一周时间。这次上海世博园有一个新的区域叫“最佳城市区域”(在以往的世博会上主要是以国家馆的形式,国家馆的内容很丰富),在浦东地区这个实践区里面,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城市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理念的展示,这些展示将来可以投入到我们实践当中去。比如说马德里的廉租屋,我们看上去觉得很像我们中国传统房屋的结构。在这个区域里面转的时候发现,如果国家馆展示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那么在“最佳城市区域”里,你走进的某座楼很可能就是十年之后我们日常居住的。你走在这个区域的时候会觉得,这是未来一百年以后的城市中,人们可能涉及的多个方向。

  主持人:周老师,我们看到在世博会各个大场馆当中,展现出来非常多的超前概念化的技术,年轻人对这些方面都有很高的追求热情,有人说其实世博园是梦开始的地方,是对未来的一个展望。但这些说法让我们听起来很空洞,您能给我们讲一下以前的世博会有没有带给我们什么具体的影响?

  周庆安:世博会带给我们的影响很多,很多产品从第一次展出到最后投入实践,其实都是从世博会开始的,比如灯泡、蒸汽机等。蒸汽机在整个世博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出现,这个阶段是蒸汽机做大的阶段。在世博会上大家都努力做出更大的蒸汽机,但是到了30年代之后,大家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要尽量把蒸汽机做小,到60、70年代大家又注意到要解决环境问题。 在这样的世博历史上,看到很多的概念和理念不是单纯的,是我们经过很长时间梳理之后得出来的一个结论。在这次世博会上,如果我们走进一些城市馆,其实在这些城市馆中间也可以看到具体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人如何来对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一点甚至在世博园区设计上也充分体现出来,设计者将曾经污染很严重的厂区的大烟筒做成了温度计,老远就可以看到温度发生什么变化,这个楼经过设计变成了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大家追求梦想,走到这里之后觉得可能这个就是将来,用最小代价把我们现在全部的都体现到最好。

  主持人:你刚才说到选址,我们知道,最开始选址是没有考虑到在黄埔江沿线,最后是因为几个欧洲学生的一次作业传播到了欧洲。我们知道,每一届世博会举办城市的选择都是很严格的,这次是在上海,没有在北京,也没有在其他城市,肯定说明上海有它独特的优势,你怎么解读上海的独特优势?

  周庆安:我们知道,上海是比较早对西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很长时间内的一个对外交流的集散地。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百年前,当时有一篇小说,其中谈到世博会的时候,有一个非常详细的描述,黄埔江上架起天桥,有了水下隧道和高速车辆,现在都成为了现实。这里面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上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发达城市,非常迫切地希望自己成为中国了解这个世界的窗口,上海已经承担了经济的窗口,甚至也承担了政治的窗口,现在需要承担一个文化窗口,而世博会可以非常好地体现文化交流。客观上,选在上海恐怕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交通便利。它有黄埔江,可以使这个园区更加丰富多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上海人本身也愿意用世博的方式展现他们自己。所以,综合因素作用才产生这样一个结果。

  主持人: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或者用一个关键词,形容上海向世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您怎么形容?

  周庆安: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把184天,一百多个国家,纵横几千年,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浓缩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里面。如果我用一句话我会说“新的历程从这里开始”,因为我们很长时间了解世博,都是回头看的,而现在我们也在看未来。中国人第一次自己办世博,我们对组织筹办过程中的细节和我们观察到的是不一样的,我们更多考虑,是将来办完世博之后我们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所以是新的历程的开始。

  主持人:我们看这次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也知道,中国现在正走在城市化的道路当中。那么,中国想通过这次世博会传达一个怎样的信号呢?

  周庆安:这个信号涵盖非常复杂,因为国家的现代化往往以城市化发展为标志,快速发展的经济,大量的农村过渡到城市以后,得到相应的财富,都体现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第二个阶段往往产生人口大量聚集的超大型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巨大的生活压力,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这些城市都可以看到这些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基于我们对于现代化的另外一种理解,就是怎么把一个一个现代的人居城市变成宜居城市。

  这次世博会有这样一个主题,让很多人更多关注这个命题,我不相信184天就可以得到答案,184天对于城市化进程来说太短,但是可以提供一个创造答案的可能,可以告诉大家,原来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如果我们看到上海自己的场馆是“沪上人家”,到了那里走进去的时候,你觉得可以把我们现在在上海、宁波、广州的生活做一下介绍,这样的话,世博的目的也达到了。

  主持人:也就是说中国想通过这个世博会告诉世界,我们中国会有自己一个独特的城镇化道路?

  周庆安:我们想要做到这样一个独特的城镇化的道路。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国成功举办2010上海世博会,被舆论称之为“世界向中国致敬”,在众多场馆中我们也看到,有多国都在场馆的设计中融入了中国元素,而中国馆也备受游客青睐。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影响力、软实力已经跃入了世界大国的标准?

  周庆安:这个判断稍微有点超前了。因为萨科奇访华的时候,从西安开始,到北京,再到上海,所以媒体曾经有一个说法,他到西安是向过去的中国致敬,到北京是向现代中国致敬,到上海参加世博会是向未来的中国致敬。这当然代表中国人一种美好想法,但是说实话,要把一场184天世博会变成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一个台阶,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因为整个世博会对于主办方来说,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考察这个主办方。第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及在细致、周密准备工作之余提供给世界各国的服务。第二是你通过这次世博会展示的内容和主题。因为文化、内容、主题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博的成功开园,十几天的平稳运行,至少我们不能说世博会已经完全成功举办,我们可以说它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这个开端过程中,其实如果你看试运营和正式运营,会发现确实出现很多的问题,也有很多的毛病,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在一个不断地改正、纠错过程当中。我相信,十月份的世博园一定比现在更好,因为大家已经注意到各方面的问题。而且,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肯定世博园的中间参观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曾经有一个说法,逛世博不仅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也是一件挺辛苦的事。

  主持人:但是我好象也看到,说世博园当中有很多人性化的设计,像水喷雾,会让人体感觉更加的舒适。

  周庆安:对。在世博园中间还有移动的降温风扇车,这个风扇车可以边喷雾,边转出风来,能够让大家感觉到好一些。我们看到,这些天来中国人也在有意地躲避开刚开园时的高峰人流。所以,这些都显示出,它的服务水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 更重要的因素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体现,不仅仅是通过一种简单的表现。奥运会是在短时间内,通过规范性动作来完成文化盛事。世博会是提供一个场所,大家自由自在的,随意性很强,可这恰恰更是我们包容性的展现。这方面我们还是要进一步地考察,是不是184天之后,我们发现,中国人的包容性能够真正体现出来。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奥运会,那么,我们看到这几年当中,我们国家已经举办了很多大型的国际化的活动,很有国际影响力,像奥运会,现在的世博,还有即将举办的亚运会,这一系列的活动改变了中国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负面的形象吗?

  周庆安:负面形象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不理解,有不信任,也有敌意。有些内容是可以通过交流和沟通化解的,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让很多外国人集中到几个城市来了解,来观察,来体验。有一些是要通过细节来完成。比如说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中国的社会发展在不断进步,随着社会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媒体的监督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社会的活动,很多人的空间在不断扩展,这实际上曾经是西方少数媒体对于我们负面报道集中的地方。这些内容不会通过一场盛事改变的,这些内容是需要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完成的。

  我们更多关注大的内容,关注一个宏大盛事背后展现的精彩华丽,我相信对中国发展是一件好事。我们通过世博会不仅仅要看到开幕式当天晚上的璀璨,我们还要看到184天每个人走进世博园的时候,志愿者是不是笑脸相迎。这些细节如果让全世界知道了,要比盛大的内容更精彩。

  主持人:我们还是需要把细节做好,一步一步地把中国的形象塑造出来?

  周庆安:中国国家形象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讨论过,可以是长城、故宫、龙等等这些元素,但是我们国家真正的形象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主持人:你刚才说到交流很重要。我们也可以看到,世博园区就是一个微缩的世界,有人提出置疑,现在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了,我们去其他国家很方便,那世博会还有意义吗?

  周庆安:在世博的历史上曾经有这样的争议。大家觉得全球化程度加深了,很多人都有去海外旅游的机会,你可能发现这些地方和对应国家馆展示的内容很相似,或许你看到的是比这个展馆更精彩的内容。那么,这个时候要的不是大而全,要的是那些能够打动人的细节。我觉得有些场馆的某一个细节确实很打动人,比如说丹麦的小美人鱼像搬到丹麦馆中。这个小细节恰恰体现了把小美人鱼远道搬过来时候的精神和努力,这就让我们看到了精彩之处。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每个国家馆当中展现的都是自己本国的文化,现在全球化进程当中,全球化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相互肯定要平衡,这个分寸把握很难,我们怎么拿捏这个分寸?

  周庆安:这次世博会涉及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个国家让自己的传统在未来继续发扬,我们认为这些传统是精彩的,面对未来来说,我们的问题是相同的。其实这个主题背后有很多大问题,交通、环境、资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共处,这些问题不但在中国存在,在很多国家也都是存在的。可能发达国家某一方面发展好一些,但是,很多是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而达到的。把这些联系在一起,你能够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你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怎么把一个国家的传统换一个方式做。我在意大利馆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有一个场所是麦田倒长在天花板上的,那个时候你有一种空间错乱的感觉,到底是上面还是下面。如果你走出那个厅,你会发现挂在墙上的音乐厅。大家看到的音乐厅都是平面的,而这个音乐厅是竖起来的,它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换一个角度看意大利,应该说换一个角度看看我们非常熟悉的文明,这个时候,即便你去过意大利,可能你还是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某一个内容是你在意大利、罗马等地方旅行的时候错过的地方。

  主持人:谈了这么多,我们回过头来看,虽然世博会现在游客数量非常多,但是很多人都是在“追风”。是不是说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还需要参加更多的大型国际性活动去熏陶?

  周庆安:应该这么说,我看了很多的游客旅行的路线和经历,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大多数的游客都愿意去发达国家的场馆。理性的说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发达国家场馆的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说,中国人对世界的好奇还是刚刚开始,这个时候的中国人更喜欢看国家馆,每个场馆的建筑和设计都会觉得很有特色,很有意思。一天两天时间就停留在浦东这边,但是如果时间更多,我真的推荐大家到城市馆里面去看一下。

  我相信,世博会是一个更好的认识过程。在世博会参观的更多是专业人士、营销人士、还有企业的人士,这个时候是中国第一次认识世博。我们可以在一个有限空间之内,看到那么多国家,而且我们看到的不是世界之窗,不是图片,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国家他们最想表达的内容。

  主持人:我们等了一百多年,终于把世博带到了中国,带到了上海。这次184天的盛大聚会,它最终会带给中国怎样的意义?

  周庆安:它的意义非常大。我更愿意从普通人角度理解,带来的第一个意义就是“平等”。因为中国跟世界的交流过程,其实是跟中国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西方世界时带着一种仰视、审美甚至羡慕的目光,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出现好转,因为大家开始交流,打开国门开始往外走。你发现,我们游客量相当多,这让我们首先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世博园区人越多,这种平等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我们有机会跟全世界做一个面对面的对话,这个对话很好,很多文化交流是通过碰撞完成的,但是碰撞有时候会产生摩擦,而世博会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和谐的交流。这样一个情况下,恰恰给中国人提供了一个面对世界的很好机会,这是特别重要的。

  主持人:你刚才说这方面的意义,带给民众的一些意义,那对于我们以后城市生活理念上会有怎样的意义?

  周庆安:“以人为本”是这次世博会留下最大的财富体现。举一个简单例子:厕所,世博园里面的男女厕所是1:2,这是经过相应的调研得出来的结果。去洗手间的时候更方便,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还有很多的自动饮水机。世博会展示一个楼,展示一个人性化的成果。如果我们低排放的一些场馆的技术不能马上投入到实际的生活中去,那这些小的基础设施是可以很快投入的。有些东西还可以一步一步地实现,很多的变化是一系列的过程。

  主持人:刚才从周老师的一席话当中,我们得到结论,世博会不仅仅是这184天,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一切从这里开始”,我们希望世博会能够圆满地成功举办。今天非常感谢周庆安研究员来到我们演播室,观众朋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hiliu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