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女子裸婚十年漂泊 已适应都市生活回家乡很迷茫

来源:大河网
2010年05月18日09:04

  郑州31岁市民吕伟今年3月花12万元买了一辆车,他以为买车后可以带着老婆孩子享受“有车一族”的惬意和洒脱了,而事实是,12万元买来的却是“堵心”:郑州的交通拥堵并没让他获得预想中的“幸福感”。

  随着郑州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后,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出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风沙来袭……这些让每一个向往都市生活的人感到失望和困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解决‘民生怎么办’的问题”,在4月7日至10日举行的全省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有学员在发言时这样表示。

  【身边故事】粗放式经济发展“牺牲”了百姓的“幸福感”

  12万元买来一场“堵心”

  今年3月6日,对于郑州市民吕伟来说,是继结婚、生子、买房之后的第四个“大日子”:他花12万元买了一辆私家车。

  刚买回来的时候,吕伟特别高兴,他一直觉得,拥有一辆私家车是一个城市人的标志,他可以载着老婆孩子去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过上“有闲一族”的惬意生活。

  现实却打破了他的美梦,“堵车太严重了,上下班还没有以前骑电动车快,实在是太闹心了。”吕伟说,郑州已经可以和拉斯维加斯“媲美”了,人家是“赌城”,郑州是“堵城”。

  “现在我每天被堵在路上的时间都要超过两个小时。”吕伟说,买车不仅没有带来幸福感,反而让他焦虑万分,“你说开车吧,整天堵得闹心,不开吧,买了车放在那里也不是个事儿,快成心病了。”

  吕伟说,每次堵在路上的时候,他都有把车扔了步行回家的冲动:“整条路就是个大停车场,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喇叭声,鼻子里闻的全是尾气,要不停地刹车、刹车,一天下来腿都是软的。”“郑州怎么就成这个样子了呢?”在采访过程中,吕伟一直这样不停地感叹。吕伟不知道的是,郑州的私家车已经快接近100万辆了,而每天,还有700多辆新车等着上牌照,其中七成为私家车。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交警部门出动大量的人力指挥交通,但郑州大堵车的场景还是经常出现。

  “沙漠之城”让市民有点绝望

  来郑州定居已经7年了,28岁的简蕊对郑州的印象是四个字:“沙漠之城”。

  简蕊的家乡在豫南,上学是在南方一所大学。“空气湿润、蓝天白云”是简蕊21岁以前对于环境的认识。她一度以为,离家乡只有几百公里的郑州也应该如此,“作为省会,无论是在这里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而事实是,郑州的风沙彻底打消了简蕊对这个城市的喜爱。

  在她的印象里,春天应该是一个温润的季节,万物复苏,充满朝气。没想到,今年的3月,郑州下了场泥雨,又刮了几天的大风。“这些与我对大城市的期望截然相反。”简蕊说,小时候,她的憧憬是,大城市的天蓝蓝的,高楼林立,人们温文尔雅。在郑州工作的7年,她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春天,她要承受风沙的袭击,出门戴口罩,回家满嘴还都是沙。

  “每次只要下一点雨,我的车都会成为泥巴车,嘴里永远是在咀嚼沙子的感觉,天永远是灰蒙蒙的。”简蕊说,这样的气候让她对郑州这个城市喜欢不起来,“一想到我的肺里经常都要呼吸这样的空气,心情就沮丧万分。”虽然在这里已生活7年,有了很好的事业基础和社交圈子,简蕊和老公还是在筹划着,如果郑州的环境一直不改善,过几年就到别的城市去发展。

  郑州发展越来越快,像吕伟和简蕊这样的郑州人在享受经济上富足的同时,也尝到了粗放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风沙来袭、就医难……他们已经觉察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看上去宏观并有点抽象的词语,距离他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正在影响着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也在积极地盼望着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尽快转变,从而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

  奋斗十年没有“家”

  张颖是“裸婚”一族,在郑州已经打拼十年的她,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家”。

  “我是大学毕业直奔郑州找的工作。”张颖说,刚开始,与当下的许多大学生一样,工作也换了好几轮,有因为工作不对口而辞职的,也有因工作太累了而辞职的。“那时的生活过得相当潇洒,直到认识了现在的老公,才感觉要收收心了,得好好工作挣钱。”张颖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都来自偏远的农村,从小一起长大,五年前登记结婚,因工作原因,一直两地分居,她在郑州一家广告公司做文员,而丈夫则在老家许昌的一个学校教书。平时只有节假日才能见上一面。

  “我属于‘裸婚’一族,结婚时没车没房没钻戒,就这样步入婚姻的殿堂。”张颖说,因为双方家里都不宽裕,所以两人没有买房就登记结婚了,想着等工作几年有了一定的积蓄再贷款买房。

  然而,生活并没有朝着张颖预期的轨道前行,“没想到现在的房价涨得这么厉害,早知道10年前就是借钱我也买房。”张颖说,自己的工资每月有2000多元,老公一个月1000多元,除了衣食住行的开销,每月攒1000元都算不错了,加上前几年父亲生病住院花了很多钱,现在夫妻俩的积蓄只有4万元,“现在郑州的房子动辄五六千元一平方米,4万元够买个厕所吧?就是付了首付,一个月2000多元的按揭也付不起啊。”

  张颖说,虽然自己结婚了,工作也基本稳定,但是仍感觉自己像浮萍一样,漂浮无根,连个孩子也不敢要。记者问她为什么不回许昌老家,她想了一会儿,说自己可能已经适应了郑州的生活,如果回去的话,感觉会很迷茫,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记者追问她对“家”的定义是什么,张颖说,以前,她对“家”的定义是夫妻两人之间有感情,现在她对“家”的定义就是房子……

  对于张颖这样的“无房族”而言,最大的“民生”,就是政府能够采取宏观调控政策,让他们买得起一套房子。

  【破解之路】破解民生难题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卢书记的报告切中了我们河南发展中问题的要害”

  “从全国来看,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也难以为继。”4月7日,在全省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的发言,铿锵有力。

  卢展工说,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审视自身的发展方式问题,并且从对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审视转变到了对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审视。从河南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仍将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重点思考和破解的难题,而破解这些难题的根本途径就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卢展工书记的报告切中了我们河南发展中问题的要害。”学员们认为,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入全国前五,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

  一如既往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4月8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在全省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作专题报告,报告中,这样的语句不断出现。

  郭庚茂说,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把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强土地、矿产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防治,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郭庚茂还表示,将要积极解决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民生改善和大局稳定。

  全力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在统筹协调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重视民生建设。民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标准和保障。”叶县县委书记闫廷瑞说,要大幅度增加群众收入,必须拓宽就业途径、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环境。就叶县来说,一方面要发挥岩盐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盐矿及盐化工产业的产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发挥好比较优势,叶县粮食和畜产品加工业优势明显,要加快科技研发,努力拉长这些传统产业的链条,提升其科技含量,扩大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的一点是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淇县县委书记朱言志认为,加快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实行绿色财税政策,逐步把征税重点转向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

  在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机制下,那些经济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的地区,会受到更多激励,尽管这些地区可能发展效益、质量并不显著。为此,河南物资集团董事长张翔建议,今后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保护等问题,要将促进城乡就业增长、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等列入考核内容,研究这些指标的统计方法和考核办法,让考核能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环境。 记者 王秋欣

  延伸阅读:白领“逃离北上广” 转移二线城市能否梦想成真

  许多白领一旦真的回归之后,并不意味着就能得到原先憧憬的幸福,他们会发现,习惯了一线城市的生存思维之后,反而在老家遭遇水土不服。比如有人总结说:小城市的资源分配重亲缘轻能力;小城市文化娱乐形式贫乏,日子虽然安逸,但缺少生活乐趣;小城市的工作琐碎,如果在大城市待惯了,回去以后会感到自己很多能力得不到发挥,产生另一种失落感…[详细

  网友驳杨澜建议蚁族去二线城市:小城市要靠爹

  潘石屹:我个人的经验:乡里比村里机会多,县里比乡里机会多,省城比县城机会多,首都比省城机会多。与刚参加工作的朋友们一起分享。网友坐标1:大城市的发展机会相对还公平一点,你到二、三线城市看看,想找个好工作没有个好爹是不行的…[详细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news3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