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新闻嘉宾访谈

不光政府要适应信息公开 公众也要适应

来源:搜狐嘉宾访谈
2010年05月19日15:48

    并无媒体在此传播中渲染暴力 公众有刻板印象

  记者:但有不少言论认为媒体渲染暴力,同情凶手,像您是搞传媒研究的,你见过哪家媒体在渲染暴力,同情凶手吗?

  展江:我没有见过。

  记者:肯定是没有,通过检索,我们也没有看到,但为什么受众有这样的印象呢?

  展江:可能有的凶手社会处在底层,有媒体的报道了他的命运,但这不是同情他的犯罪行为、严重的反社会行为,不可能有这种(同情的)问题。

  记者:您能从传播学上解释一下什么叫渲染暴力?

  展江:渲染暴力通常是什么?一个影视作品,包括对一些凶杀案事后的一些情节,绘声绘色的描述,那个往往是日常暴力,这个事实确实存在,越是刺激的案情可能越有人看,满足一种心理。但是媒体在发生这种连环杀人事件的时候,接二连三,自己会产生一种自律机制了。所以我绝不认为是媒体造成的,媒体平时是有这种可能的,就是影视节目,虚构节目的,武打片、凶杀片,看起来打打杀杀,那种东西的效果根据研究到底是促进了犯罪的增加,还是没有这个效果,现在也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总的看法是不宜向青少年传播。国外的做法就是分级制度,电视和电影的分级制度。

  记者:也就是公众现在的印象停留在以往的报道中的,并不是现在的报道有这种渲染?

  展江:是有这样的印象。公众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不适应媒体走向开放。媒体又很强大,中国又是一个大国,你13亿人发生了七八个案子,时间拉的比较近,然后先后报道间隔比较短,他就会有这种感觉。但假设河南、河北各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一起,就不一样了。当然具体分析了那些案件基本情况,凶手的身份,就像温总理说的,要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要建设和谐社会你肯定要消除不和谐因素,一些不和谐因素在某些时候特别严重,但是这跟媒体一点关系都没有,反过来说媒体的报道肯定能够促进社会的反思。

  不光政府要适应信息公开 公众也要适应

  记者:最起码在校园安全方面加强了很多。

  展江:对,还有一点,我们最近十年来社会透明度大大增加,但是别忘了,七八年前,我们中国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突发事件,什么是信息公开,那种背景之下,可能全国同一个时间发生了同类事件,我们都不知道。你以为那个时候就好吗?

  传播学上有一个说法叫议程设制,现在用得滥了,好像我们主动报道什么他就会怎么样怎么样,炒作一个事情,不是这样的,这种事情不是炒作的。

  关于媒体有没有这么大的作用,历史上也有反证,比如美国有一个特别有名的记者林肯佩根斯曾经报道纽约的犯罪,他就天天趴在警察局,哪哪有抢劫,哪哪有凶杀,哪哪有盗窃,他集中报道一段时间以后,他有一个标题叫做“我掀起了一次犯罪潮”。这个记者感觉着纽约社会治安特别差,一个案件接一个案件,其实统计数据表明,在这个记者做这个报道,做这个报道以前和以后,纽约市的犯罪率是稳定的,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增加只是媒体的报道所导致的一个印象。

  说媒体导致犯罪,这是没谱的事,这样说会妨碍我们反思社会深层矛盾,而且会阻碍我们整个法制的进程,政府信息公开。我刚才说了,政府信息公开是世界各国经历了各种事件考验一种制度,像国外也有连环杀人案,一个人杀几十个人,人心慌慌,而且国外不允许像中国这种限期破案,挂牌督战,可是几年,二十年这个人就逍遥法外。民众是有恐慌,但恐慌不也是让他保持警惕一种动力吗?反过来你没有这种警惕可能更危险。

  记者:某一种程度上,你刚刚提到我们的政府在进行信息公开,其实我们公众其实也要适应这种信息公开。

  展江:对,我刚才说了,我们这个信息公开是最近几年一大进步,这个进步算起来从03年孙志刚与sars事件开始的,才七年,七年来逐步逐步公开,像矿难,虽然不断有瞒报,但是现在总的来说,发生重大灾害如果不报道,不披露现在很少了,而且地方有些官员被惩罚的力度也很大,这是很大的进步

  记者:现在我们感觉到矿难多,可是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可以看到,建国后最大的矿难不是在改革开放,而是在毛泽东时期的大同矿难,死了600多人,因为没有广泛报道,所以大家都不知道。

  展江:这就跟通海大地震一样(发生在文革时,死了1万多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徐春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