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八旬抗战老兵“回家”(组图)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5月20日02:52

  “终于回来了。”昨日,82岁的抗战老兵张斗在亲人坟头浇酒。当日,在本报读者付志海的帮助下,张斗重返门头沟抗战故地。而京城摩托车迷们则驾驶17辆摩托车,为老人保驾护航。此前,曾在门头沟上苇甸村参加抗战的张斗通过本报发出求助,欲重游抗战故地、祭扫哥哥墓地,寻热心人陪伴同行。本报记者 孙纯霞 摄

  昨日,82岁的老人张斗看望多年未见的92岁亲姐姐,老太太握着他的手不肯让他走。本报记者 孙纯霞 摄

  社区互助热线 67106666

  “终于回来了。”昨日上午,82岁的抗战老兵张斗在本报读者付志海的帮助下,重返门头沟抗战故地。

  而京城摩托车迷们则驾驶17辆摩托车,为老人保驾护航。

  返故地

  摩托车队“护航”老兵

  昨日清晨5点,老兵张斗很早就起来,收拾好1952年补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证明书》以及仅存的4枚战争纪念章。

  家住西直河的本报读者付志海也起了个大早,把金杯车里外擦了个遍,还特地在车窗上挂起18个自制的彩葫芦。“想让老爷子高兴,图个喜庆。”付志海说。7点半,付志海在呼家楼接上老人及其家人,重返老人期待已久的老家和抗战故地。

  莲石路出口处,“全副武装”的17辆摩托车的车迷们,已在此等候。“车友们看到帖子就自发赶来,帮助并见证老人实现心愿。”车友“笑姐”说。摩托车队降低车速,在金杯车前开路。

  见战友

  旧时战友见面泪汪汪

  张斗的战斗生涯,从老家门头沟上苇甸村开始,从县大队到独立营,再到东北军区整训28团。《转业证明》记录:1947年,张斗在宛平大队缴敌一排,立大功一次;沙岭子战役中,立小功一次。

  上苇甸村村民说,抗战期间,村子曾被日军放火烧了十二三次,村头的土墙上,至今还有焦黑的痕迹。

  位于村东北的老宅,张斗自转业后就没回来住过,张斗的弟妹李玉梅还居住在此。一见到张斗,71岁的李玉梅张罗着要烧炕,“岁数大了,怕冷。”

  “一点没变,还是老样子。”张斗坐在炕头,儿媳张秀兰已经给他把4枚纪念章一一别上。

  屋外的台阶上,81岁的张田坐在太阳底下,执意不肯进屋。“我不进去,只要见他一面就行。”张田和张斗是儿时玩伴,也是一起参加抗日的战友。“抗日战争时期都拼死拼活,没投过降,也没当过俘虏。”张田握着张斗的手,抹了把眼泪。

  张田当年是区小队成员,和多数在县大队、区小队参加抗战的人一样,他也没有公职,战斗结束后只能继续务农。

  祭祖坟

  “我家是革命家庭”

  张家的祖坟,立着4个坟头。张斗拔掉坟头的杂草,握着酒瓶,默默地把白酒洒在坟头四周。距离上次祭扫,已有5个年头。

  “我家是革命家庭。”张斗说,父亲张德奎(音)上世纪40年代初就参加抗日,跟部队走了。大哥在埋地雷时被误炸身亡。当侦查员的二哥,则被奸细出卖,落入日军手中,尸首一直没有找到。如今祖坟上,唯独缺了二哥的坟头。

  看亲人

  两位老人相见难别离

  “兄弟,我想你啊!”上苇甸29号,92岁的大姐张云珍坐在炕上,看见张斗进来,孩子般哭了起来。张云珍抓着弟弟的手,不愿让他回去,不停地问:“你多会儿还来呀?你准会来吗?”

  张斗安慰她:“过几天还来。”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老人自己知道,过几天,他并不会回来。

  本报记者 姚瑶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赵志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