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海外博览

科学家发现距今250万年“汤恩幼儿”死亡证据(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5月24日15:54

距今250多万年的“小脚化石”。

  题记

  在南非探亲。到了约堡,只休息一天,我就要女儿陪着去参观金山大学人类起源研究中心了。研究中心入口处的大屏幕上写着英文字“Welcome home”,我认识,其意为“欢迎回家”。意思很清楚,不管你是什么肤色人种,来到这里就像回家一样。这里的“回家”不是“宾至如归”的那种做客的感觉,而是实实在在的“家”,寓意着你的祖先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由于南非科学家发现了“汤恩幼儿”古猿头骨化石、“普莱斯夫人”头骨化石以及南方古猿完整骨架“小脚化石”,确定了南非“人类摇篮”的地位,加之现代基因科学的介入,使人类起源研究进展迅速,证明世界上所有人的祖先都是从非洲走出去的。目前,“走出非洲”之说虽然还不被所有古人类学家所认定,但非洲人特别是南非人是这样认为的。无论哪种肤色的人来到这里,对南非人来说都有着归宗认祖的美好而自豪的感觉。

  研究中心是几年前建设的,历史不长,但采用的是声光影综合技术,展示南非人类起源及古人类创造的艺术。踏进展厅看到的就是丰富的石器,从打砸器、砍击器、刮削器到石钻、石斧,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制作特别精细。尤为令人兴奋的是看到了那块有刻划纹的石块,距今七万多年,世界上独一无二。还有一块地图,以地层的颜色标出世界上的古人类遗址,非洲的遗址最多,时间也最早,其次是中国的元谋、周口店的古人类遗址,再次是欧洲大陆的古人类遗址,美洲人类起源遗址几乎是空白。我急切地来参观,是为了实现我多年的夙愿,也是为访问南非古人类学家罗纳德·克拉克教授作准备。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开始写作《寻找中国金字塔》一书,首章即是“人类的童年”,从考古资料中发现,起码在五千年前,东方和西方的先民在意识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都崇拜太阳,崇拜巨石,崇拜十字符号,崇拜生殖器,也有近似的神话传说。我还实地采访了元谋、蓝田、周口店及马坝等古人类遗址。非洲古人类遗址如同竞赛一样地被发现,美女露西骸骨的出土使遗址发掘进入高潮。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即向往非洲,想享受一次“人类摇篮”里的梦。克拉克教授发现的“小脚化石”,距今250多万年,而且还在发掘中,我怎能放过这个机会呢?还是女儿善解人意,在我来到之前,她就和克拉克教授相约,并告知我在南非逗留的时间,教授也答应了。但是,3个月过去了,一直找不到这位不用手机的学者。在离开非洲前几天,教授突然来电话说,次日要陪我去斯托克方丹山洞。

  2月22日清晨,我们随着克拉克教授的车子出发,穿行在约翰内斯堡北部静谧的山谷之中,那就是“人类摇篮”之地了。这里发现的人类祖先化石占全球总数的一半,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人类摇篮”是系列考古遗址的总称,其中最著名的和最重要的是斯托克方丹山洞。

  考古研究就像侦探破案

  在进斯托克方丹山洞之前,教授拿出他复制的“小脚”模型。克拉克教授有名言:搞考古就像搞侦探,要在多疑中有着敏感的发现。的确,听他讲述发现“小脚化石”的经过,就像听侦探故事。

  1994年,他在岩洞考古现场搭建的大棚里一盒零碎的猴骨中,发现了4块南方古猿足部化石。这使他感到奇怪,这4块石化为什么会孤零零地混在猴骨之中?带着这个疑问,他继续寻找。在以后的3年里,他又陆续在金山大学标本室里另一些没有归类的碎骨中,发现3块可以与前4块相拼接的化石,还有一块胫骨——一只完整的脚出现了。特别是那块胫骨,使他认为这只脚不会是孤立的,肯定还有其他骨骼存在。他就让两位黑人助手拿胫骨到洞里去,大海捞针般地搜索,居然在一片坚硬的被称为“角砾岩”的沉积岩之中找到胫骨的对接处,沿着这个线索继续扩大发掘范围,居然发掘出一副完整的骨架,经过科学测定,他生活在250多万年前。这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去山洞的甬道两旁,有许多洞中生物化石的线描图,其中就有“小脚”,克拉克教授要我脱鞋把脚放上去比一比,所谓的“小脚”并不比我的脚小,但和教授的脚相比,显然是小得多了。

  我们随着教授走下长长的阶梯,进入潮湿的岩洞,迎面就是大铁门,一般参观者到此就要止步了。我们穿过铁门,教授的两位黑人助手在前面引路,我们就随着大电筒的光束,来到挖掘现场,最先看到的是那只“小脚”,教授的胫骨模型,正好和“小脚”的接口相衔接,他们就从这里开始,一点一点地把整个骨架清理出来。当灯光照着古猿全身时,我真的屏住呼吸了,教授又详细地给我讲述了挖掘过程,然后他双膝落地,倾身侧俯在“小脚石化”之上,把自己的头放在化石头骨旁。女儿笑着说:“他们是一双"睡美人"。”克拉克教授解释道:“这样你们就能对比头骨的大小了。”

  从“小脚化石”沉睡的地方向洞顶看去,有一缕阳光照射洞口,可看到在微风中摇摆的树枝。教授告诉我们那是天然洞口,和我们站的地方相距50米。为什么在50米深的山洞里,只有孤立的一具“小脚化石”,而没有发现其他动物的化石?教授解释说,当年小脚古猿可能在丛林中寻找食物,失脚掉进洞里。那“小脚化石”的碎骨又为什么会到洞外,和猴子的骨化石混在一起呢?教授解释说,这里是白云石岩洞,可以烧制石灰,洞内有爆炸开采的痕迹,离洞不远的地方就有烧制石灰的窑口,碎骨大概是开采白云石时带到洞外的。

  告别“小脚化石”,教授带领我们从一个侧洞进入范围庞大的岩洞。这是一个发育于白云岩的喀斯特溶洞,能看到洞壁残留的当年采掘的痕迹。像我们看到的许多地下溶洞一样,洞顶洞壁悬着各种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洞内也有几个考古坑,那是教授的学生为做博士论文挖掘的。

  由原路返回时,又走上用水泥浇成的阶梯,教授说这是专门为理查德修的,他失去双脚,是坐着轮椅来这参观的。理查德是何许人物,受到克拉克教授如此隆重的接待?

  理查德出生于有“人类学第一家庭”之称的利基家族,父亲是路易斯·利基,母亲是玛丽·利基。人类学界称赞道:自达尔文提出猿猴进化成人的学说被大多数人接受后,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便开始大规模地寻找和发掘早期人类的遗存,玛丽和路易斯夫妇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人类学研究的道路是曲折的。英国古人类学家辟尔丹用现代人的下骸骨与黑猩猩的头盖骨配在一起,当时轰动世界,认为人类起源中心在欧洲。他骗了50年,结果被揭穿了。继之是亚洲众多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人类起源说又转移到亚洲。出生于英国传教士家庭的路易斯,很小就随父母到肯尼亚,生活在非洲人部落里。1929年,他发现特殊手斧,把非洲大峡谷的年代提前了,以后又用不断的发现并用珍贵的实物来证明他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与路易斯冲动的骑士风格不同,玛丽的风格是沉着、稳重、细密。1959年,她发现了世界闻名的原始人——“津吉人”的头盖骨,距今175万年。1964年,路易斯找到近代人种——“灵敏人”的石器遗存;1978年,玛丽发现距今350万—380万年的原始人的脚印。他们的第二个儿子理查德,从呱呱坠地时就随父母在野外生活,对古人类遗存和化石相当熟悉。1968年,23岁的他在肯尼亚找到第一块重要化石,4年后又发现距今180万年的近代人种骨架,以后又发现距今160万年的非洲近代直立人骨架、黑人头盖骨,等等。对这样的学者,克拉克怎能不以最高礼遇待之呢?更为重要的是,克拉克在大学时学的是文物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利基家族的仓库里做文物保管工作。路易斯·利基发现他的才能和潜力,就对他说:“你做管理工作太可惜了,还是离开这里去读学位吧。”这样,克拉克就投奔到路易斯长期合作伙伴菲利普·托拜厄斯的门下。

  克拉克教授并不知道,和他相见之前,我在女儿的帮助下,对他的学术背景已经作了一番“侦探”。

  世界上最珍贵的保险柜

  克拉克教授继续带领我们参观。距藏有“小脚化石”不远的地方,有标明M4和M5的考古坑,坑上已经架起铁制人行通道,看来是供旅游参观的。我看到一张M4坑的照片,在一群参观者的包围中,克拉克正在讲解,面前的桌子上还堆着化石。但他并没有给我们介绍这个坑,而是指着M5坑的一个小洞口说:“布鲁姆在那里发现了"普莱斯夫人"。”洞口有一块铜牌,标明“普莱斯夫人”就曾沉睡在这里。1947年,南非人类学家劳伯特·布鲁姆在这里发现一个属于中年雌性的头颅骨化石,学者们判定她距今260万—280万年,是首例完整的南方古猿非洲种头骨化石。正因为有了“小脚化石”和“普莱斯夫人”的发现,斯托克方丹山洞堪称南非年代最古老的遗址,而且所藏南方古猿化石最丰富,迄今已发掘出600件人科化石,9000余件石器和动物化石。这些都和克拉克的老师菲利普·托拜厄斯是分不开的。

  确定南非“人类摇篮”文明地位的“小脚化石”、“普莱斯夫人”和“汤恩幼儿”,我已见到两个,但当记者养成的那种“得寸进尺”的欲望盎然,我又向克拉克教授提出,我还想看看“汤恩幼儿”。教授一口答应:“好吧,改日到办公室来吧。”

  “汤恩幼儿”是南非人类学家雷蒙·达特发现的。1924年,雷蒙·达特在南非近金伯利的汤恩发现了一些骨头及头颅骨碎片。这具头颅骨有点像猿,但有人类的特征,如有眼窝、牙齿及枕骨等。达特指定它是猿与人之间的物种,并命名为非洲南方古猿。但是学界并没有接受达特的说法。布鲁姆发现“普莱斯夫人”后,将其与“汤恩幼儿”比较,发现缺乏面部突出部分,与较近代的人亚科相似。这两个化石后来都编入非洲南方古猿中,对达特的说法作了有力的支持。

  2月25日,我们如约来到金山大学医学院,穿越几道门才到克拉克教授所说的办公室,中间放着长长的桌子,上面铺着毡毯,周围的玻璃橱内摆着各种化石,我知道那些都是模型,真的化石不会就这样摆在玻璃橱内。这个办公室是克拉克的老师托拜厄斯教授的。

  在全球人类学家中,托拜厄斯是何等了得的人物!他16岁考入金山大学,获得遗传学、古人类学双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从此就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达特公布“汤恩幼儿”那年,托拜厄斯恰巧诞生,以后达特又成了他的老师。他选择化石研究和这有点关系。达特退休后,托拜厄斯又接替达特任过32年金山大学医学院解剖系主任。

  当年和托拜厄斯一起学习染色体和基因的布兰纳,是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托拜厄斯则获得过人类学、古化石研究领域中几十个世界级金奖,其中有好几个都使他勘称“南非第一人”,托拜厄斯也曾3次获诺贝尔奖提名,但因为他研究的是古人类、古化石,而诺贝尔并没有这个领域的奖项。他研究的领域广泛,著作四十余种,在全球权威性刊物上发表论文一千多篇,许多著作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必读之物。他和利基夫妇合作达20年之久,利基发现的古化石,大都是经过托拜厄斯的研究测定后才定位的。1967年,托拜厄斯对利基夫妇发现的东非OLDU-VA1头骨(“亲爱的男孩”)进行了全面论述,准确测定为170万年前。他由此写作的专著也成为世界上第一本全面描述早期人类头骨的书。我很想拜访这位古人类学家,克拉克教授也热情帮助相约。但老人在病中,何况他年事已高,只好作罢。

  克拉克教授打开保险柜的门,小心地取出一个头骨化石,我以为是“汤恩幼儿”,不由得激动起来。教授把化石放在我的手中,说:“这是300万年前的古猿头颅骨化石,你掂掂它的分量。”我掂了掂,的确有些分量。教授所说的分量当然不是完全指它的重量,还含着300万年的历史分量。我知道他不是“汤恩幼儿”,紧张的心情就轻松了许多。教授接着又给我看了几种化石,都是数百万年前的。女儿在一旁说,这个保险柜是 世界上最珍贵的保险柜,本来要搬到新建的实验室去,但克拉克整天守在门口,几次都没搬成。

  找到“汤恩幼儿”死亡证据

  当克拉克教授双手把“汤恩幼儿”捧在桌上,并让我用手去抚摸时,我的心情反而平静了。

  随后,克拉克教授从玻璃橱内取出北京猿人头盖骨模型,告诉我,“汤恩幼儿”的眼窝、牙齿及枕骨大孔,和北京猿人有相似的地方,显示它有人类的姿态,不过北京猿人只有50万年的历史,比250万年历史的“汤恩幼儿”要年轻得多了。

  他还向我讲了黑猩猩和人类的区别:一是古人类上颌骨和牙齿之间有一条缝,人类进化之后,这条缝消失了,不过在胎儿时还有;二是人类有尾骨,是完全多余的,黑猩猩没有尾骨。由此,教授说,如果人是由上帝造的,为什么不造得更完美些,而要留下废物尾骨和颌齿间裂缝的缺陷呢?

  克拉克教授向我介绍了雷蒙·达特发现“汤恩幼儿”时的情况:这个头颅骨化石本来是在悬崖上的,也是开采石灰岩时炸出来的,被岩石包裹着,不知是什么东西。达特用他太太织毛衣的金属针,从岩石中一点一点地把它挑出来,经清洗之后,还发现头颅骨上有伤痕。布鲁姆发现“普莱斯夫人”巩固了达特的“汤恩幼儿”在人类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汤恩幼儿”的头颅骨为什么会落在悬崖之上?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答。田野考古时经常会遇到有一些动物的残骸聚集在一起的情景,如最常见的猴子残骸化石,也有古猿骨骼化石,不但聚在一起,而且还有伤痕。考古学家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古猿或古人类的生存竞争,如同类之间或与其他动物相互撕杀的结果。

  我抚摸着“汤恩幼儿”,有着亲手打开中国古代画卷的那种感觉,浸沉在无尽的享受之中,不想再向克拉克教授发问了。这时,教授指着化石眼窝,说:“你看看这里。”我看了一阵,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他指指说,眼窝的底部有一个小洞和几条锯齿状的裂缝,头骨的顶部也有凹陷下去的地方,这是被飞雕尖嘴啄过的痕迹,说明“汤恩幼儿”是被飞雕叼上悬崖的。他说着两臂张开作出飞雕盘旋的样子。自1924年“汤恩幼儿”头骨被发现以来的80多年中,曾有30位科学家有机会研究这个化石,但从没有人发现这一隐藏在眼窝深处的秘密,结果被克拉克和他的同伴伯杰发现了。克拉克介绍说,现在的南非仍有这种飞雕,身长1米,翅膀张开有4米多,常在树林的上空盘旋,发现小动物就俯冲下来用后爪抓起,去哺育它的子女。它最爱吃的是猴子。

  由此,克拉克指出“汤恩幼儿”死亡在悬崖上的原因,同时也揭示了死于雕爪下的猎物的一些共同特征:头顶部凹陷有裂口,这是雕爪抓出来的,旁边有锁眼状的伤痕,这是利嘴啄出来的;眼窝底部的小洞和裂纹,是飞雕挖食其眼睛和啄食其脑子留下的痕迹。其实,克拉克在1995年的一篇论文中就指出:“汤恩幼儿”可能是死于鹰爪之下,但还无法找到足够的证据,直到2006年1月,在一次科学研讨会上,他们才宣布“汤恩幼儿”死于雕爪的确凿证据,揭开了这200多万年的悬案。

  克拉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学风极为严谨而为人又极为低调的人类学家。从发现“小脚化石”的1997年到现在,已经13个年头过去了,我们看到“小脚化石”的骨骼全部暴露了,从人类学家到政要乃至像我这样的外行,不知有多少人来参观过,也有着零星的媒体报道,正式的学术报告却没有公布过。我想向他要一份“小脚化石”的学术报告,他说:“你明年再来,就可以看到学术报告了,但到时候也不会再让你到岩洞里看"小脚化石"了。”

  教授拿出他1974年的博士论文,论文扉页上引述了一位侦探小说作家的话:医生、侦探及考古学家,都要具备同样的气质,调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发现可疑的东西。

  后记

  从南非归来一个多月后,4月9日出版的美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公布了南方古猿 “塞迪巴”(Austra opithecus-sedba)的发现。发现者是金山大学的李·伯格教授。

  在南非的时候,我就听过李·伯格教授发现“塞迪巴”的故事。2008年8月的一个周末,伯格和他9岁的儿子麦修一起在马拉帕远足,麦修踢翻的一块石头,竟然是南方古猿头骨化石,也就是雄性少年“塞迪巴”的头骨化石。根据这一发现,伯格继续组织发掘,又挖出一具成年雌性化石,还有一具一岁半的孩童化石正在挖掘。这几具骨骼化石都是在同一个岩洞中发现的。这个洞穴没有受到食腐动物的打扰,化石保存得非常完好。这些类人动物化石有独特的盆骨特征和小颗牙齿,而且腿骨发达,表明能更好地行走和奔跑。这种特征与早期人类一致。他们应是从南方古猿非洲种进化而来的。

  伯格的学术报告虽然还没有发表,但他和儿子这一传奇性的发现,已经成为媒体热点,在南非广为流传。“塞迪巴”的年限在195万年至178万年之间,比露西要晚100多万年,比“小脚化石”要晚50多万年,但他们的特征意味着从较早时期原始人向人类的演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从《自然》杂志的文章中还可知道,研究人员在马拉帕洞穴中还发现了至少25种其他动物化石,其中包括齿虎、野猫、棕色鬣狗、野狗、羚羊及马。研究人员还提出,在“塞迪巴”化石沉积的时候,马拉帕洞穴有几十米之深,洞穴居住方式可能是寻找水的动物的一个死亡陷阱。

  伯格和克拉克都是菲莉普·托拜厄斯的弟子,但两人关系微妙。我在安排采访时,也费了些心思,这次采访克拉克,明年来南非时再采访伯格。在去斯托克方丹山洞参观“小脚化石”时,我知道这里距发现“塞迪巴”的马拉帕洞只有15公里,仍只字不提此事。

  “塞迪巴”从发现到呈之于公众,伯格只用了两年,而克拉克对“小脚化石”已经挖掘了14年,至今化石还在洞中。这是南非媒体热炒的话题。据我实地采访观察和听到的一些消息来判断,部分是由两个人的性格和工作方法不同所造成的。克拉克是极为典型的英国人,伯格则是标本式的美国人。“塞迪巴”的发现公布之后,国际舆论,南非媒体,来自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的古人类学家都进行了宣传和评论,唯独克拉克没有任何评论。但是,学术界和南非公众都希望两位教授不计前嫌,合作研究,将“小脚化石”和“塞迪巴”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那样对人类起源以及演变的研究,肯定会有更大的贡献。

  克拉克已经向世界许诺:明年“小脚化石”出洞,相关的学术报告也将发表。我们期待着人类进化史研究光辉时刻的到来。 (来源:文汇报)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