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2010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 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评论

透视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5月26日00:54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熊争艳、郝亚琳、韩洁)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5日在北京落幕。规模空前的团队和涉及众多领域的成果,着眼当下的问题和关注长远的发展,艰苦凝聚的共识和坦率探讨的分歧,表明此次对话在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空前的。

  量与质

  积跬步,方至千里。

  “我回忆了一下,自2005年开始举行战略对话,加上去年的战略与经济对话,战略对话已进行100多个小时。”在此轮对话结束之际,国务委员戴秉国发出一腔肺腑之言。

  岂止是战略对话。经济对话脱胎于2006年建立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也走过了四载春秋,并在这个年贸易额3000多亿美元的经贸关系中充当“润滑剂”和“减压阀”。

  首度在北京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不是之前两个对话的简单合并,它意味着一种机制的提升,更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成熟。它与中美60多个其他合作机制一起,共同保证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妥处分歧,扩大共识。

  中外媒体报道此轮对话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豪华”一词。理由很简单——美国派出的代表团阵容强大,规模空前。领衔的美国国务卿克林顿、财政部长盖特纳在中国已家喻户晓,更有商务部长骆家辉、贸易代表柯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威拉德等10多位高官,整个代表团更达200人之众。

  中方的团队也不逊色。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的麾下,是中国外交、财政、能源、商务、贸易、金融、科技、交通、卫生等部门的重量级人物。

  经过两天闭门对话,双方形成战略、经济、能源等3份成果文件,签署8个合作协议。

  难怪克林顿说:这轮对话体现的不仅是量,更在于质。

  虚与实

  作为两国之间最高规格的定期对话,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实效到底如何?

  “对话不同于谈判,不以具体成果作为评价标准。”王岐山副总理的这番讲话,也许扫除了很多人对这个机制的误解。 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说,这是一个战略性对话的平台,侧重思想的交流,一些具体问题可通过其他交流合作机制解决。

  这场更侧重于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问题的对话,也绝不是一场“清谈会”。双方对于自己的核心关切,没有半点遮遮掩掩。

  中国明确呼吁美国不再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坚定表示“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制定货币政策主要考虑国内因素”;中国呼吁美国制定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合与分

  在经历了年初的种种波折后,中美两个大国能够再次坐在一起深度互动,这本身就足以让外界瞩目。而本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所取得的成果,更让人看到中美未来在诸多领域的广阔合作前景。

  25日下午,在召开全体会暨总结性会谈后,中美双方发布了能源安全合作联合声明,介绍了本轮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所取得的成果。双方在整个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签署了八项合作协议,涉及能源、环保、核能利用、融资、贸易等多个领域。

  其中,战略对话取得了26项具体成果,既包括近期马上要付诸实施的一些具体合作项目,也包括一些长期性、战略性的长远合作目标;经济对话中,双方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促进贸易和投资、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在调整经济结构、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加强金融领域合作、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合作等方面做出多项具体承诺。

  中美人文交流也迈出关键一步。双方宣布启动一系列人文交流项目,包括美国未来4年派遣10万名学生来华留学,中方未来4年派遣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实施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等。

  应该说,在国际形势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中美两国都意识到,尽管彼此有太多的不一样,但同舟共济、携手合作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这也是双方代表团成员在对话中反复强调的。

  在盖特纳期待美中“风雨同舟”时,如何穿越风雨,依然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本轮对话中,中美双方就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许多问题开诚布公,坦诚相见。“没能在每一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戴秉国和克林顿都并不讳言双方间存在的分歧。从零和博弈的对手,到互利共赢的伙伴,走过30多年风雨历程的中美关系已能够理性、坦然地面对其中的不和谐音。

  而事实上,这些分歧恰恰凸显了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平台作为双方对话、交流、沟通渠道的价值和意义。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