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域外华闻

留新中国女生遇害 华社反思应关爱留学生群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6月10日10:14
  中新网6月10日电 新西兰华人女留学生李佳懿遇害案,震惊奥克兰华社。面对这一令人伤痛的命案,连日来不少人都在提出一个值得深思问题——为什么一个接一个的惨案总是发生在海外留学生身上?海外华社该如何关爱我们的中国学子?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10日刊发了署名“南太井娃”的评论文章探析问题阐述己见。

  文章内容如下:

  新西兰女留学生李佳懿被三个留学生杀害,死者十八岁,三名疑凶分别是十八、十九、二十岁。都很年轻,也都是留学生。李佳懿是带着少女的梦猝然遇害的,她的枉死尤令人痛惜!这几个孩子都是他们父母唯一的孩子,从十月怀胎到养大成人,做父母的耗尽心血,是可以想见的。自己的孩子出了事,父母有多伤心,也完全可以体察。女儿遇害,父母与爱女天人永隔,自是悲痛莫名;而儿子杀了人的,做父母的眼见孩子面对法律制裁,可能要在铁窗后面坐牢十数载,前程尽毁,其心亦碎。所以我说,李佳懿事件是四个家庭的悲剧。

  许多人把李佳懿事件视为中国留学生的问题,有人甚至重提数年前的“留学垃圾”一说,认为在中国留学生中,的确存在这么一个占据相当比例的,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未能完成任何学业,鬼混游荡,最后完全脱离学校,成为垃圾的一个小群体。

  在新西兰发生的中国留学生问题,其实也是世界上其它中国留学生比较多的国家,同样存在与发生的问题。留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由于年纪偏小,环境适应能力弱,对困难的承受能力也较差。受学习因素,经济因素,感情因素,文化差异因素等诱因的影响,往往容易误入迷途,甚至以身试法。

  每一次悲剧发生,社会一片哗然之余,都会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重新检讨海外学生政策,敦促强化学校及寄宿家庭对留学生的督教。作为华社本身,自然也在哀悼死者、谴责罪犯之余,又一次慨叹事件给华社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巳经一次又一次见到父母痛失孩儿的伤心泪,见到法庭上面无表情的罪犯。我们希望这一次是终结,但很可惜,下一次又发生了,留学生犯罪问题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社会噩梦的反复轮回。

  个人认为,这些孩子并不是来留学以后才学坏的,除了年纪偏小的孩子,一般在十八到二十岁这个年龄,已经应该具备独立的判断与自我控制能力,也应该明白知法守法是做人的根本。目前出现在中国留学生中的问题,其根源还在于留学生在原居地的社会环境与家庭影响。

  在最近中国“两会”上,主管文化教育的全国政协常委会副秘书长潘贵玉和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騋,不约而同地拿出两份相似提案,对中国当前青少年的精神面貌状况表示担忧。

  据潘贵玉公布的调查数据: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而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2007年比1997年下降了11%。另外,近年来,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超过了30%,性犯罪案件占18%到25%,并呈上升趋势。

  有篇文章曾经指出:有些年轻人不愿自食其力去直面就业压力,宁愿“吃爹啃娘”;一些女孩宁肯当老翁“二奶”,也不嫁年轻穷人,过胼手胝足的平常人生;“富二代”则觉得自己天生贵族,高人一等;而“农二代”,则急欲脱贫致富,失去民工父母身上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打拼精神……

  在一项针对全球23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有近半数的三十五岁以下受访者认为“金钱就是成功”。 “拜金主义”的泛滥,毒害了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而独生子女又在家庭中受父母与四老的过度溺爱娇宠,盲目追求最好物资,最好学校,最好环境。

  而学校和社会培养体系,过于偏重知识和学历,忽视人格的塑造,忽视对民族优良品格和文化的传承。

  在日趋复杂的现代社会,青少年的价值观培养、心理健康培养,远远重于对才艺的培养,对学问的培养。前者为本,后者为未;前者为源,后者为流。可惜许多为人父母者与青少年,至今未意识到这一点。仍以考名次、上名校为求学目标,本地一些华人亦推波助澜,时不时鼓吹青少年“成功”事迹,甚至上升至“华社之荣、民族之光”的高度褒扬之。而在案发之后,只顾追揭案情,而对华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及人格塑造之缺失,不去作深入调查与深刻探讨,这是有待改进的。

  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我们的自夸与自满只能满足一些人的自恋或自大心理,对从根本上去推动华人青少年在异国他乡健康成长,在远离父母的新环境自强自立,并无多大裨益。

  留学生犯罪的问题,反映出年青人缺乏诚实、善良等等的基本道德,也暴露了我们无法恪守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讲求忠恕与孝道的核心价值观,对下一代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在分享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却拒绝吸收其精神文明里的精粹。这导致不少留学生来新西兰之后,除了欣赏此地气候宜人与风景迷人,无法察知本地社会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看不到新西兰自主自信又尊重他人的国民精神,也不愿虚心了解学习本地传统文化,反而轻视新西兰为弹丸小国,没啥了不起。由于没有把出国留学视为体验人生、感受文化与掌握知识的宝贵机会,所以在种种诱因之下,造成少数年轻人自甘堕落甚至误触法网。当然要从根本上,在短时间内作扭转,绝非易事,中国也在竭力寻求重建道德文化的支撑点,在此的议论,并非归咎于谁,而是后学对一种现象产生根源的不成熟探讨。或有偏颇不当之处,仍待就教于各位前辈。

  作为华社的一员,对李佳懿之死,我亦深感内疚与自责。我觉得我们这些作长辈的,没有很好地去关心与帮助这些孩子们。我亦不赞成在事发之后去指责与斥骂这些孩子们。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是善良、可爱而又好学上进的好孩子,往往一杯泡面,就陪伴着他们在图书馆苦读至夜深。有谁知道这些孤枕独眠的孩子,会有多想自己的父母与温暖的家。

  除了学校、学生会与寄宿家庭,我们华社其实也应该成为一个关爱留学生的大家庭!他们,也是我们华社大家庭的成员之一。

  我们有那么多侨领、社团组织,几乎大陆每个省市都在这里有了个同乡会,对这些来自大陆各省市的留学生,是不是也应尽点父老乡亲之责呢?

  华社的人力财力资源本极有限,与其热衷于搞那些讲排场闹哄哄的活动,何不分头去关心那些孤立无助的孩子们呢?

  在搞文娱活动时也把孩子们请来同乐;在他们的学生签证或涉法发生问题时提供必要帮助;过年过节分头邀请孩子们一起过节,消弭他们的思亲望乡之苦;到监狱去探望失足青年,辅导及鼓励他们之洗面革心,重返社会……如果有心去做,乐意去做,我们是可以为孩子们做些事情的。一通电话,一顿晚饭,一点关怀,有可能消除一个孩子的孤独或自暴自弃;可能从犯罪的边缘,拉回一个险些失足的孩子。

  我们的社团组织本已够多的了,但似乎还缺少这么一个有实际功能,有益社会国家的组织关注留学生团体。

  尽管我是从不参加社团组织的,但如果有朝一日关注留学生团体成立,我一定参加。(南太井娃)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