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2014年通水 库区水可直接饮用

来源:大河网
2010年06月18日07:53
  首席记者 郭启朝 文

  伴随着移民的正式迁出,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6月15日,记者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岸边的一条公路,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工地。工地上,施工正在紧张进行,装载车往来穿梭,挖掘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说,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既是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也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丹江水将从这里出发,一路北去,最后流入北京颐和园团城湖。根据计划,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汛后通水。

  库区水质优良 可以直接饮用

  在陶岔渠首,水质自动监测站的仪表24小时不停地运转,记录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的数据。“数据显示,库区为二类水质,酸碱度7.9。”工作人员一边说着,一边捧起水喝了一口,“现在的水质,已经达到了可以直接饮用的标准。”

  这些年,淅川县为了保护水源,狠抓植树造林。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告诉记者:“荒山、荒沟、荒坡、荒滩面积很大的淅川县,如今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6.1%,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淅川县保护水源的第二招,是关了一大批支柱企业。他们先后关闭了造纸厂、水泥厂等企业,淘汰铁合金电石炉30多个,并先后投入3.6亿元建设治污设施。而早在2003年,淅川县就不再批准制药、造纸、酿造、印染、电镀、制

  革等用水量大、排污水量也大的企业项目。2009年,全县工业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他们还投巨资兴建了淅川县污水处理中心,该中心2008年5月开始运营,日处理污水占淅川县城市污水的近70%。

  淅川古城遗址 正在紧张发掘

  6月15日,记者在淅川县马蹬镇高庄村的淅川古城遗址发掘现场看到,来自南京大学考古系的几位专家正在铲土。

  专家雷立智告诉记者,淅川古城遗址是1998年发现、2008年开始发掘的,但发掘了三个月,发掘现场就被水淹了。一直到了今年,水才落下去。两个月前,专家们见古城遗址露出水面,于是又开始发掘。目前,古城的四至、城墙、四个城门及城内功能区全部确定。根据发掘分析,此古城遗址可能是南朝宋时期的淅川县城,与《淅川县志》记载的“南朝宋置淅川县于此(马蹬),旋废”吻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也是一座文物宝库。经文物部门勘查论证,淅川县有发掘文物点共128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库区文物发掘的重点县。

  2005年,国家文物局开始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区的文物实施抢救性发掘。5年来,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49家单位的上百名考古专家汇集淅川。

  “每年来淅川的考古发掘队都在10个到20个,目前,淅川县境内还有6个文物考古发掘队在忙碌。”淅川县文物局副局长刘国奇说。

  刘国奇说,通过5年的发掘,已完成发掘项目65个,发掘面积9万多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000余座,灰坑4000余个,陶窑、井、房基等其他遗迹50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7000余件。其中重大发现除了马蹬淅川古城遗址外,还有下王岗遗址。

  下王岗遗址位于淅川县滔河镇扒河村,该遗址从史前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到西周、明清、近代,都没有断层。在一个发掘坑的横切面上,记者清晰地看到从古至今、从下到上的文化堆积层。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日期的日趋临近,地上文物搬迁也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据刘国奇讲,淅川境内需要整体搬迁的地上文物一共有11处:一块石刻,即盛湾乡宋湾村迅阳观遗存的一块碑刻;两座古桥,滔河镇朱家桥、大石桥乡的大石桥;八座古建筑,一座古寺庙,两座祠堂,五座古宅。目前,淅川县政府正在为这些地上古建筑进行选址。
(责任编辑:news3)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