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环球》杂志 > 精彩报道

巴菲特的百味仲夏

来源:《环球》杂志
2010年06月21日14:38

  巴菲特的百味仲夏

  《环球》杂志记者/谢黎

  “在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要贪婪”,这个投资哲学被“股神”沃伦·巴菲特践行了大半生。

  近几个月来,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关于金融监管和改革,关于二次探底和复苏、关于发展和投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人心惶惶中,巴菲特在做什么,似乎就成了一个风向标。也许,从巴菲特的言行和细节里,人们可以感受出某种基调。

  焦灼:力挺高盛

  巴菲特,这个被美国人称为“除父亲外最值得尊敬的男人”的传奇投资者,之前似乎一直与批评绝缘。而高盛也曾多年被视为华尔街的“模范生”。这二者多年来保持着“铁杆”关系。

  但随着4月16日美国证券监督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一纸诉状,高盛的欺诈丑闻甚嚣尘上,“巨大的吸血乌贼”成了高盛的新外号。美国证交会、公诉机关、国会、股东、客户都纷纷站到了高盛的对立面。

  巴菲特可以说是高盛“欺诈门”被揭开后的最大受害者。2008年9月,巴菲特在高盛急需救援的情况下买下高盛的50亿美元认股权证,并且高盛同意巴菲特可以在未来4年内任何时候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认购高盛股票,并为这些认股权证支付10%的年息。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内,高盛股价的触底反弹让巴菲特的投资得到了巨大回报。

  巴菲特一度对这笔交易津津乐道,他告诉媒体2008年9月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忙碌的一个月份,他打发走了一个又一个低眉顺眼前来寻求帮助的华尔街公司。当高盛的电话打来时,巴菲特正坐在办公室里,腿翘在桌上、喝着樱桃可乐、吃着坚果,然后他花十五分钟便敲定了向高盛投资50亿美元的交易。此举被许多投资者看作是巴菲特投向美国金融系统的一个信任票。

  但如今,高盛成了美国金融改革的整肃对象,“欺诈门”使高盛股价大幅缩水。按照4月16日高盛的收盘价计算,巴菲特一夜之间损失达10.2亿美元。

  虽然损失惨重,但在力挺高盛的声音中,最响亮的仍属巴菲特。5月1日,巴菲特在股东会上对高盛的强烈辩护世所皆知,他放言“100%支持高盛”。显然,巴菲特对于他当天的发言是做过精心准备的。在开场前的电影里,他再一次播放了他当年为所罗门兄弟丑闻而在国会前作证的录像,“公司亏钱,我还能理解;破坏公司的声誉哪怕一丝一点,我决不放过。”巴菲特说,他不会抛出所持高盛股票,他的公司凭这些股票可得到每年5亿美元股息收益。“我爱这笔投资。我们的优先股股票每秒带来15美元。‘滴答’、‘滴答’、‘滴答’,每秒15美元,我们睡觉的时候他们还在付钱。”

  巴菲特认为,如果老虎跑出来造成危害,责怪老虎是荒唐的,该怪的是白痴的养虎人。言下之意是认为高盛背了黑锅。但不可否认,巴菲特在高盛有数十亿美元投资,这让他的声音听起来虚弱不少。许多媒体都如此形容道:“巴菲特被视为美国商业良心的象征,但他现在牵连的,却是华尔街的贪婪和对投资者利益的背叛。”

  在金融危机中,高盛曾经是“大到不能倒”的典型,但随着经济的复苏,力促华尔街反思并进行改革的奥巴马政府已经腾出手来拿“典型”开刀。人们也由此看到了美国金融监管走向严苛的必然趋势。

  高盛无疑正面临信誉扫地的风险,同时还必然承受客户流失之痛。巴菲特力挺高盛,也是在拿自己的声誉押宝。正如巴菲特传记《滚雪球》作者艾丽斯·施罗德女士说,巴菲特其实就是当事人,“只要他是一个投资者,他就必须维护这些投资”。当然,面对美国上下对华尔街的一致抨击,巴菲特也聪明地留了后路。在股东大会上,他就留有余地地说,他不会因美国证交会的起诉而对高盛投反对票,但“如果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我们将在那时继续看一下情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巴菲特为高盛头疼的时候,他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后称伯克希尔)公司也被盯上了。据《华尔街日报》消息“证交会审查伯克希尔有关铁路公司收购案的信息披露”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在审查伯克希尔260亿美元收购伯灵顿北方圣菲铁路公司的交易。审查的关键在于交易达成前伯灵顿铁路公司的其他股东有没有得到知会。评论人士认为,这个时候巴菲特高调支持高盛,与遭遇美国证交会调查可能有关。从证券市场交易信息披露这方面看,许多舞弊欺诈都是因交易相关各方信息不对称而发生。美国证交会从这个角度入手调查,确实值得关注。

  无奈:来自听证会的传票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说“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评级机构一直备受诟病。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三家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被认为在危机中表现糟糕,而且在公司或主权债务中的反应或“马后炮”、或助涨杀跌引发恐慌。另外,还有观点表明,在过去疯狂投资的十余年间,三大评级机构不仅没有中立、客观地评定债券的信用度,反而在收取了高额评级费后,为“有毒债券”贴上“优质”的标记。因此,评级机构也被人暗讽为金融领域的“米其林指南”。

  美国当地时间6月2号,巴菲特在纽约接受了美国国会金融调查委员会的听证,这也是巴菲特第一次为国会调查评级机构接受听证。他既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帮凶,也非评级机构这个“金融市场看门人”的员工,但他却有着双重身份——专业“参谋”和评级机构穆迪的大股东。巴菲特此番出席听证会,实属无奈。委员会给他的传票上赫然写着:“现饬令你出庭作证”,这令他无法拒绝。

  据了解,这传票背后还有一段颇有趣的由来:早在5月12日,巴菲特就收到了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执行董事温迪·埃德伯格的信件,表示巴菲特对一些议题的看法将对该委员会有“巨大价值”。信上说,该委员会拟首先安排与巴菲特的“私下访谈”,继而写道“我们可能要求您出席委员会的听证会”。而相关事宜则与委员会总顾问加里·科恩联系。对这一邀约,巴菲特的决定是拒绝。巴菲特的助理黛比打电话给科恩,表示这一态度,科恩感到不悦,告诉黛比“这不是一份邀请,而是命令”,并表示将发送另一封“措辞不同”的信件。5月17日,巴菲特确实收到了第二封措辞不同的信件,但仍保持大体温和的表态,只是在结尾加重了口气“我们不希望采用强制措施确保您的合作,也确信此举并非必要。”而巴菲特还是认为无论“私下访谈”还是出席听证会,都于人无益,也浪费自己的时间。巴菲特打电话告诉科恩,自己将不会志愿作证。于是,5月25日,巴菲特真的收到了传票。

  在这次的听证会上,巴菲特的态度很明确的是为评级机构辩护。巴菲特认为,穆迪、标准普尔等信用评级服务机构不过是错过了信贷危机的预警信号。他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上的所有人,包括房地美、房利美,美国国会、媒体、投资人和购房者都不相信次贷危机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恶化到这种程度,所以评级机构不可能作出和所有人不同的判断。巴菲特坦白承认如果他能预见到次贷危机会变得这么严重,会早就卖出穆迪的股份。但事实上,巴菲特对现在的情况似乎早就有所预计。作为穆迪最大的股东之一,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公司自去年7月起连续六次抛售穆迪股份,持股量下降明显。

  而据5月2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美国将建立起一个新的自我监管机构,来管理信用评级机构。这样可以防范信用评级机构目前又要争夺客户,又要向客户收费,又给客户评级这样“利益自我冲突”的商业模式。

  坚持:价值投资的乐趣

  “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如今,巴菲特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已风靡世界,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

  每年5月,巴菲特会在奥马哈小城召开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这被奉为“奥马哈的朝圣”。每年一度的股东大会,几乎成了世界经济形势的“晴雨表”。45年前,巴菲特接手公司时,其股价是19美元;到2010年股价已经上涨了近8000多倍,达每股12万美元。在美国,卖一股伯克希尔的A股股票,就可以购买一套小型公寓。参加大会的人数亦从1982年的15人发展到今年的3.7万人,增长了2466倍。据称,今年赴现场取经的亚洲人比例在继续上升,主要以中国人和印度人为主。

  跟2008年公司收入净下滑115亿美元,“经济前景困惑,犹如被丢进一场羽毛球比赛的小鸟”相比,2009年巴菲特获得了大丰收。其公司在2009年这一年中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度过危机,大部分生意都获得收益,净收入为281亿美元。他认为:“我们在过去的这两年里为了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投入了大量金钱。但这是最理想的投资阶段:最害怕的时期正是投资的最好时机。”

  “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引人入胜,简直可以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如果需要的话,我们简直愿意花钱来保留我们的工作(但请不要告诉公司委员会)”,在日前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不无幽默地说。他甚至告诉股东们“当天上开始下金子时,赶紧拿桶来接,而不是顶针”。

  但是,在乐观的同时,巴菲特在本次股东大会上也毫不讳言自己对通胀的担忧。“通胀威胁正在抬头”,巴菲特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各国央行向经济注入了数万亿美元的资金、利率被削减至历史新低。“出现严重通胀的概率已经上升,不单单是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此时‘让我们断药’可能比当初实施刺激计划更加困难。”

  此外,巴菲特也开始对新兴市场的关注。拿中国来说,在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回答了57个问题,其中有6次谈到中国。他对中国经济非常看好。他看好中国的理由是“中国存在各种各样的机会”。他认为,未来十年中国仍将“好事不断”。事实上,在中国市场上,巴菲特的投资获利尤其丰厚。在其投资伙伴芒格的力促之下,比亚迪交易使巴菲特获利近9倍。

  当然,他抱以最大信心的,是美国经济。他相信日前收购的全美第二大铁路运营商北伯林顿铁路公司,在今后100年都是“优质资产”。巴菲特形容自己这笔最大收购是对美国经济前景“押上全部赌注”。

  来源:2010年6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