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画家吴冠中辞世 > 10吴冠中逝世消息

吴冠中苦涩初恋无疾而终 两度焚画杜绝次品(图)

来源:京华时报
2010年06月27日04:01

  吴冠中作品《高昌遗址》。 资料图片

  1992年3月,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吴冠中个人画展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举行。这是吴冠中先生忙里偷闲在白金汉宫前写生。 新华社供图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忍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吴冠中自传书题为《我负丹青》。一个“负”字意味深长,道出了大师在艺术上的永不满足。

  弃电从艺

  1919年,吴冠中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北渠村,地地道道的农村,典型的鱼米之乡。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吴冠中的童年没有玩具。父亲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糊了一个万花筒,这就是吴冠中童年唯一的玩具。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就成了他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

  考进浙大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后,暑假军训,吴冠中和国立杭州艺专预科的朱德群被编在同一个班。一天,朱德群带吴冠中参观艺专。吴冠中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受到强烈的冲击。于是,17岁的吴冠中抛弃电机科,转学入艺专。朱德群影响了吴冠中的一生。

  赴法留学

  1936年,吴冠中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吴大羽、蔡威廉、潘天授(后改为“寿”)、刘开渠、李超士、雷圭元等教授。校图书馆里画册及期刊以法国的最多,塞尚、梵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吴冠中爱上了这些完全不为中国人所知的西方现代美术大师。

  1943年,吴冠中到沙坪坝重庆大学建筑系任助教,教素描和水彩。他在青年宫办了第一次个展,还认识了朱碧琴,后来她成了他的妻子。

  1946年暑期,教育部选送战后第一批留学生。年终发榜,吴冠中被录取了。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油画系共四位教授,其中三位都属现代派,只一位最老的杜拜(J·DuPas)属学院派。在国内人们只信写实技巧,对现代艺术所表达的情和美极少人体会。吴冠中就选杜拜的教室,摸学院派的家底。后来,因不喜欢杜拜的作品,吴冠中投至苏弗尔皮教授门下。

  粪筐画家

  三年公费读完,吴冠中回国已是1950年的夏天,被分配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当时,国内受苏联现实主义画风影响很重,吴冠中介绍的波提切利、夏凡纳、塞尚、梵高、高更等人,同学们一无所知。有人说吴冠中是在宣扬资产阶级的形式主义,他被调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教绘画课程。后来他又离开清华,到艺术学院任教。

  文化大革命爆发,吴冠中到河北获鹿县李村劳动。那段背朝青天、面向黄土的生活,使吴冠中重温了童年的乡土之情。在部队劳动锻炼的时候,他背着老乡家的粪筐,那高高的背把正好做画架,筐里盛颜料什物,到地里写生。同学们笑吴冠中是“粪筐画家”。

  探索杂交

  粉碎“四人帮”后,他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画中寻求现代化。1979年,吴冠中的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的油画和水墨画正是他探索的杂交品种。

  1980年,在一次油画座谈会上,根据自己的绘画经验与思考,吴冠中对“内容决定形式”的提法打了一个问号。吴冠中的观点掀起了对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讨论,攻击他的文章连篇累牍。

  1987年9月,香港艺术中心为吴冠中举办回顾展。林风眠看完画展只说了一句评语:基本功不错啊。1992年,大英博物馆举办吴冠中——一个20世纪的中国画家展。《先锋论坛报》艺术主管梅利柯恩看完画展后发表了题为《开辟通往中国新航道的画家》的文章。他开头便说:“发现一位大师,其作品可能成为绘画艺术巨变的标志。”

  1999年文化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吴冠中艺术展,占用楼下三个大厅,规模和规格都不小,用文化部的名义为一个在世画家举办个展,尚属首例。

  法国获誉

  2002年春,香港艺术馆举办吴冠中的大型回顾展。他们不仅张挂了吴冠中的作品,而且通读和理解了他的艺术探索,剖析他探索方向中的脉络,将手法演进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面貌并列展出,令观众易于看清作者的创作追求。吴冠中的展览3月6日在香港艺术馆开幕,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同日投票通过吸收吴冠中为通讯院士。吴冠中属首位中国人通讯院士。

  吴冠中一生以特立独行的姿态探索着自己提出的绘画理论,不闻争议,宠辱不惊。

  吴冠中如是说

  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为青年画家指点迷津

  如果活着不能创作,不许染丹青,我要那么长寿干吗?我这人死也要亮着眼睛死!

  ——吴冠中视力下降有失明的危险

  我最佩服的作家是鲁迅,鲁迅就是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鲁迅先生的作品既有思想又有感情,具有唤醒中国人灵魂的震撼性力量。就社会而言,100个齐白石也不敌1个鲁迅。

  ——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

  在下放几年里,我吸取很多教训,其中重要一个就是认识到美盲不等于文盲,前者是审美缺陷。过去在农民院子写生,我常常会拿一幅并不好的作品给他们看,他们会说画得像。我再拿出一幅画得满意的作品给他们看,他们则说“美”。从这里我知道,尽管他们没有文化,但是他们不是美盲,相反很多文化程度很高的,却是知识越丰富越是美盲。

  ——谈“美盲”

  大学应该把好苗子招进来,再因材施教。对报考美术学院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他讲明利害,学美术等于殉道,将来的前途、生活都没有保障。如果他学画的冲动就像往草上浇开水都浇不死,这样的人才可以学。现在的情况是,教育产业化,大学扩招,学艺术的学生大量增加,他们就是为考个大学,学校多收学生多赚钱,但将来学生毕业,社会容纳不下这么多搞艺术的,他们的出路在哪里?我很担心这个问题。

  ——谈教育

  我对美术教育很失望,现在学生考美术许多都是因为美术专业文化课要求低,可以通过考美术达到上大学的目的,这是我极力反对的。真正该学美术的人应该是思想成熟,因为手是听从思想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始终认为,“笔墨等于零”的原因,没有灵魂、没有灵感的作品,画得再好看,也不会成为历经时间考验的好作品。

  ——谈美育

  本报记者卜昌伟 朱雅清整理

  生平逸事

  苦涩初恋无疾而终

  1938年,19岁的吴冠中因足部感染就诊于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长期出入门诊部,吴冠中对经常替自己换药的一位护士心生好感。内向的吴冠中给对方写了一封长信,全篇没有一个“爱”字,仅仅只是介绍自己并希望得到回音。未想数月后,吴冠中才得知自己弄错了护士的名字,心仪的女生叫“陈寿麟”而不是“陈克如”。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吴冠中的《忆初恋》被刊登。陈寿麟的儿子通过编辑部联系上吴冠中,让二位老人重叙友情。

  学成回国从头做起

  1950年,吴冠中在法国结束了3年公费留学之后,毅然选择回国从事文艺工作。在离开巴黎之前一年,吴冠中给老师、中国油画大师吴大羽写信。吴冠中在信中写道:“一个穷僻农村里的孩子,爬到了这个西洋寻求欢乐的社会中心地巴黎,到处看、听。一年半来,我知道这个社会、这个人群与我不相干。踏破铁鞋无觅处,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赶快回去,从头做起。”

  两度焚画杜绝次品

  对于自己不满意的画作,吴冠中坚持一定要毁,不愿谬种流传。在他的艺术年表中,记载着他两次焚画经历,一次是1966年,“文革”初期,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张作品和从法国带回来的外国画册和书籍,全部毁坏后烧掉。另一次是1991年,他的画在市场上价格已经卖得很高了,他把自己在二十多年里不满意的作品集中起来,一次烧毁200多张作品。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