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7月02日16:02
  内容提要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和弊端暴露的淋漓尽致,危机也表明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是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在未来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应当把握的重点是:发挥中国在亚洲金融合作中的作用、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促进改革、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价权、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国际金融体系是有关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国际金融活动等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国际金融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融关系的集中反映,构成了国际金融活动的基础,国际金融机构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载体,其职能又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性安排紧密相关;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行客观要求与其相适应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予以配合,而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开展有关国际金融监管活动。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和弊端,危机也表明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极端重要性。

  一、国际货币与监管体系的现状及其缺陷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缺陷和弊端突出表现为: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等三方面的秩序和纪律弱化而无序,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乏力导致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扩张无序且无度,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机制偏畸或偏颇、其危机缓解救助机制更显狭隘,这都加剧了国际金融的风险因素,大大降低了其应有功能和作用,甚至对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与局限性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始于1976年牙买加协定的签订,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的特征:

  首先,国际储备货币以美元为主,美元仍然面临"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之后,美元发行失去了黄金储备的硬约束,发行规模迅速攀升。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持续的逆差,美元大量输出,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出口推动型国家则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美元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占比长期居于高位。尽管1999年欧元的诞生打破了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欧元发行规模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取代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元作为全球主导国际货币的地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统计,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美元的占比仍然高达63%,远高于其他储备货币的比例。

  牙买加协议的签订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美元所面临的"特里芬难题",即保持美元币值的稳定与满足全球经济增长所要求的持续的美元供应之间的矛盾。但在现行货币体系下,随着美国赤字规模的不断攀升,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日益加重,保持美元币值的稳定的难度也日益加大,而与此同时,美元仍然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主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全球贸易的不断深化又客观要求美元的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而,美元实际上并未真正摆脱"特里芬难题"。

  其次,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多样化的国际汇率制度安排。国际汇率制度安排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浮动汇率制、中间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其中中间汇率制又包括爬行盯住、水平带内盯住等多种汇率制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对其187个成员国的统计,已经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有86个。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新对汇率制度进行了细分,将韩国也列为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尽管实行纯粹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并不占绝对多数,但是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储备货币发行国大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因此,浮动汇率制度成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的汇率制度安排。

  再次,国际收支调解手段趋于多样化。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主权国家可用于调节国际收支的方法较多,既包括传统的采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等经济政策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同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其也可以较快的通过商业性的国际融资手段来获取调整国际收支的必要资源。此外,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还可以求助国际金融机构协助本国开展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尽管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是由其所依存的全球实体经济格局所决定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开展,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经济的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元泛滥导致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制度性约束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重要根源。近年来,美国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发行泛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全球货币供应量被无限放大,从而使得资产泡沫越积越大,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引爆了金融危机,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

  第二,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剧烈波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主要的国际货币汇率经常大起大落、变化不定,汇率体系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加剧了外汇风险,与其相伴的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的剧烈波动,阻碍了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第三,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积重难返。由于国际收支的各种调节方式都不同程度存在不足,特别是IMF开展救援活动的严格条件性和国际商业性融资的短期快速流动性,在很大程度降低了主权国家调节国际收支的有效性,致使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获得彻底的改善。

  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其必然性,这是由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决定的,同时也是美国过度利用国际货币体系缺陷获取巨大利益的必然结果"。[1](P6)无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的根源。

  2.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

  近年来,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出现了两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主要发达国家的监管模式由分业监管逐渐向综合监管过渡;二是全球统一监管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全球银行业的监管标准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制定的有关标准日渐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基本依据等等。尽管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国际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相应的必要调整,但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却充分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着众多的缺陷:

  首先,对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金融创新过度,远远超出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国际金融监管缺乏协调机制。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国际金融监管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从而无法及时控制并阻断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如果说是监管不力导致危机爆发,那么监管国际合作不到位和全球治理缺失则是危机蔓延的重要根源。"[2](P34)

  再次,国际金融机构的监管失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过去也没有充分履行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应尽的监管职责,致使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断积聚,并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尽快制定普遍接受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和规范,完善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和监管制度,建立覆盖全球特别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期预警机制,提高早期应对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1](P6)

  二、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布雷顿森林机构,成立于二战后初期,其重要职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以美元为中心、以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为目标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世界银行则提供以稳定欧洲和发展中国家为目标的战后重建和发展援助机制。布雷顿森林机构为战后世界经济从废墟中发展起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尽管布雷顿森林机构仍然存在,但由于其受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指导思想僵化等因素所制约,难以反映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变迁、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本不能适应,因而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全球金融经济事务之中应有的作用。

  从总体上来看,布雷顿森林机构存在着制度设计缺陷、指导思想僵化和危机管理失职三大严重问题:

  1.制度设计缺陷

  布雷顿森林机构在决策机制方面存在诸多不尽合理之处,迫切需要进行变革。突出表现为三个不合理:

  一是份额确定与调整不合理。布雷顿森林机构各成员国的份额,与成员国的利益密切相关。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例,份额的大小决定着成员国可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资金与特别提款权的数额,也决定着发言权和投票权的大小。份额是投票权分配制度的基础,而份额计算公式则又是关键所在。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计算公式的参数及权重的选择缺乏科学依据,尽管份额计算公式包括GDP、储备规模、经常项目收支、开放程度等变量,但忽略了人口、经济增长等重要因素。更有甚者,在历次份额分配中,份额计算公式中有关参数和权重的调整不仅没有公开程序,而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种状况,势必影响份额计算公式作为决定成员国份额客观依据的公平性与合理性。由此得出的投票权夸大了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份量,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在份额分配中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以中国为例,2008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贸易国、第三大经济体,GDP占全球GDP的6.4%,但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份额分别仅为3.66%和2.78%,与中国的经济实力严重不符。[3](P45)

  二是决策与治理机制不合理。布雷顿森林机构投票权是其成员国行使权利、参与国际治理的基础。投票权分为基本投票权和加权投票权,前者是成员国拥有的固定投票权,反映主权平等原则;后者则随成员国份额的增加而增加,体现成员国的贡献度。这种制度安排导致两种投票权比率严重失调,"一国一票"为基础的主权平等原则最终为"美元"决定投票权的原则所取代。当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比例分别是44:56和43:57。少数发达国家的投票权占绝对优势,美国更是"一国独大"的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77%的投票权,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投票权所占比例分别为6.02%、5.88%、4.85%和4.85%,这五个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8.37%的投票权。从世界银行的情况来看,美国的投票权为16.36%,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投票权所占比例分别为7.85%、4.48%、4.30%和4.30%,五大国控制了世界银行37.29%的投票权。投票权过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导致其拥有了实际否决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章程,除有特别规定之外,这两大机构所做的决议,必须获得半数以上投票权才能通过,重大决议则需要获得85%以上投票权,这实际上赋予了美国在这两大机构重大决议上的决策权和否决权。

  三是高管遴选机制不合理。长期以来,布雷顿森林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遴选机制不透明,缺乏规范的标准和程序。从表面上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由执行董事会推选产生,但实际上,总裁人选始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股东的政府秘密决定,由美欧等西方国家政府相互协商产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和世界银行行长分别由欧洲人和美国人担任已成为惯例。布雷顿森林机构高级管理层由美欧国家主导,不仅难以体现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而且从根本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对布雷顿森林机构管理层进行监督与问责的基础,使布雷顿森林机构成为发达国家控制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平台。

  2.指导思想僵化

  长期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思想,政策取向片面强调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贷款条件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在运作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本末倒置,把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作为目的,而不是将其作为实现稳定发展的手段。

  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例,其居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载体,成立之初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协助成员国干预市场汇率的波动;二是监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为发生严重逆差的成员国提供资金援助并协助其执行调整计划;三是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账户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并消除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汇兑限制。但在实际运作中并未能对成员国一视同仁,带有明显的偏见:对于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监管缺位,放任其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投机盛行;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则监管过度推崇紧缩性宏观政策、资本账户自由化、浮动汇率等经济理念,过多纠缠于汇率政策问题,在提供救助时往往对被救助国附加不切实际的苛刻条件,反而加重了成员国的危机。这种僵化的指导思想不仅造成其在政策上偏离基金组织的宗旨,而且也导致基金组织沦为少数发达国家借以实现本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场所。

  长期以来,由于布雷顿森林机构的运行偏离了其纠正和补充市场失灵的全球公共职能的轨道,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无序状态,加剧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3](P45)

  3.危机管理失职

  近二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各种类型的金融危机此起彼伏,布雷顿森林机构作为世界经济的治理者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监管者,没能有效预测和预防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工作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失职。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不仅对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显得束手无策,而且也无法有效预防区域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地带,这是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构建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秩序紊乱,世界主要经济体无一幸免地出现经济大幅度下滑。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仅没有预测到危机的爆发,而且在危机爆发后仍然严重低估危机的破坏性,对美国这一危机始发国也没能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在危机的救助过程中也受制于资源短缺。作为金融危机的救助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爆发的危机显得无能为力,这不仅充分暴露出现行国际金融机构指导思想僵化所产生的严重弊端,而且也表明了国际金融机构体系自身改革的迫切性。

  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是建立在旧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上的,目前已根本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意见与分歧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经过三次G20峰会的协调和磋商,各经济体对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阐述了各自的看法,并在某些方面达成了部分共识,包括加强IMF在国际金融监管中作用,充实IMF的资金实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和代表性等。尽管这些改革的具体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但总体方向和思路已经形成。但与此同时,各国出于对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难免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美国是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也是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最大的受益者,因而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的主要主张就是尽可能维护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之中的核心地位。在三次G20峰会中,美国极力呼吁全球各国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合作,引导全球经济尽快走出金融危机,同时也在寻求全球经济更加均衡的发展模式;在涉及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时,美国极力唱多美元,维护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美国赞成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同意将IMF的5%股权配额移交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此外,美国还建议把IMF理事会席位从24个减少至20个,但却强调这些席位主要应由一些欧盟国家让出。

  欧洲国家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问题上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特别强调加强对对冲基金、评级机构和避税天堂等的监管,其提出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对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施加严格的薪酬限制手段。此外,欧洲国家也支持对IMF进行改革并提高发展中国家发言权,但对于美国提出的减少理事会席位却极力反对,同时欧盟也呼吁应当取消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大事务中的一票否决权。在此基础上,欧洲国家还提出应当尝试开征金融交易税,抑制全球投机性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短期内的大规模流动。

  以"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思路是:寻求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地位;在国际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得到改善的前提下,提升IMF等机构在国际金融中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国际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综上可见,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问题上,各方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体系之中的地位问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思路有其合理性,目前已在许多方面达成了共识。例如,在IMF改革过程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所占的配额比例将至少会提高5%,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也将至少增加3%。但是,欧洲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分歧较为严重,欧盟提出的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关于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严格的薪酬限制的建议并没有得到美国的全力支持;而对金融交易税的提出,美国财长盖特纳也认为时机并未成熟。显而易见,美国之所以对欧盟的建议反应冷淡,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力图维护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在IMF的话语权争夺方面,欧美双方也互不相让,各执一词,美国要求减少欧洲国家在IMF中理事会的席位,而欧洲国家却拿美国的一票否决权来反向施压。欧美国家作为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之中的重要力量,两者之间的严重分歧无疑会阻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顺利推进。

  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中国战略思路

  1.中国关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主张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充分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缺陷与弊端,同时也强有力地表明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G20领导人第一次金融峰会上,胡锦涛主席阐述了中国关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和原则的基本主张: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四项基本原则。[4]这是中国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领域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问题提出的全面而系统的创新性主张。

  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四项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内涵,与改革的目标也是内在统一和互相促进的:"全面性"强调的是要进行总体设计,既要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货币体系、金融组织,又要完善国际金融规则和程序,既要反映金融监管的普遍规律和原则,又要考虑不同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和特征;"均衡性"就是要注重统筹兼顾,平衡体现各方利益,形成各方更广泛有效参与的决策和管理机制,尤其要体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渐进性"强调改革要循序渐进,在保持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前提下,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达到改革目标;"实效性"要求讲求效果,所有改革举措都应该有利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

  中国参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话语权;应赋予国际金融机构更多的监管职能,加强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监督;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加强区域性的货币合作。

  2.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侧重点

  根据上述中国关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考虑到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认为在未来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应当把握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发挥中国在亚洲金融合作中的作用。"中国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中国与亚洲金融一体化的程度。"[5](P29)以亚洲为战略依托,发挥中国在亚洲金融合作中的作用,争取更多的地缘经济空间。亚洲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地区,亚洲地区的贸易和金融一体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的崛起不能脱离亚洲,应以亚洲为战略依托:一是亚洲地区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能够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二是中国在亚洲的事务中已经占据了较为主导的地位,亚洲在全球经济政治领域的地位的提升会有效地促进中国的发展;三是本轮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的进程加快,这一过程的推进会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以及亚洲地区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之中话语权的提升,中国理应在其中有所作为。当然,亚洲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已成为亚洲许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动力。

  其次,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促进改革。团结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有着许多共同的主张,这些国家如能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无疑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声音,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更为彻底的改革。因此,中国未来应通过"金砖四国"领导人会谈、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增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问题上的共识,共同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

  再次,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深化沪港两地的联动,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有助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定价权和话语权的提高,进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2009年3月,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决定。未来,应进一步加大相应政策的实施力度,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此同时,应积极探索上海和香港两地合理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模式,促进两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构建符合中国战略利益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

  第四,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和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进程。"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复杂决策程序相比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更有助于实现中国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6](P17)尽管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现在确有必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必要的条件。适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防范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元龙.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与实施[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9).

  Wang Yuanlong.Reform Strategy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and its carry out[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09,(9).

  [2]丁志杰.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任重道远[J],中国外汇,2009,(6).

  Ding Zhijie. The hard dut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ion Cooperation[J].China Foreign Exchange, 2009,(6).

  [3]朱光耀.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由共识进入实践[J],理论视野,2009,(11).

  Zhu Guangyao. From Consensus to Pratice: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J]. Theoretical Horizon, 2009,(11).

  [4]胡锦涛.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在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1-16.

  Hu Jintao. Cooperate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Address on the summit meeting of Financial Market and World Economy[N]. People"s Daily, 2008-11-16.

  [5]高海红.中国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J],国际经济评论,2009,(5-6).

  Which Role will China Play in Asian Regional Financail Cooperation[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9,(5-6).

  [6]王元龙.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9,(7).

  Wang Yuanlong. Studies on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J].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2009,(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