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9日晚21点左右,北京市京广桥附近的央视新大楼北配楼发生火灾。 中新社发 刘云松 摄
2009年的元宵节,央视新址北配楼一场大火,让北京市消防局防火部火灾调查员袁春迎来了工作以来最重大的考验。
钛锌板如冰雹般落下 袁春忘不了去年2月9日晚上,他一路狂奔赶到央视新址楼下时看到的场面。由上而下蔓延的大火已经将崭新的央视大楼北配楼烧成了一把火炬。楼体的西侧和北侧烈焰冲天,外立面铺装的昂贵的钛锌板在烈火炙烤下断裂、破碎,细小碎片如冰雹般撒下,靠近楼体的地面上几无藏身之地。
“最早接到报警的红庙中队,刚走到一半,就呼叫支援。大概的意思是"能来的全来吧!"我们一下就明白了,这回事儿可大了。”袁春说,火灾调查员虽然不直接参与灭火,但同样到场越早越好,也许早到一分钟,就能用最快的速度判断出起火点。到场后的袁春,拿起摄像机,顶着漫天纷纷而下的钛锌板碎片,围着火场紧张拍摄,寻找可能的起火点。碎片砸在头盔上,不停地咚咚作响。
央视录像提供最直接证据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准确的起火原因,袁春和他的同事们当晚就展开工作。勘察周边环境时,很快发现了大楼西南角的礼花阵地,周边的群众、交警以及部分央视员工在接受调查时表示,大火是在燃放礼花时烧起来的。“礼花弹打得特别高,已经高过了楼顶。”闻听此言,袁春心里有了底。
调查中,一名央视员工透露,为了拍摄这次礼花表演,央视还在国贸桥、附近的三环高架桥以及大门口旁边一个宿舍楼楼顶上,设置了三个机位。很快,当时的拍摄者和所拍摄的录像资料全被找到。“说实话,人家拍的水平真是高,整个燃放过程和火灾初起阶段纤毫毕见。火刚烧起来的时候,只是冒黑烟,没过几分钟,明火越烧越大,最后完全失控。”袁春说。 三天后楼道内仍炙热逼人
火灾次日,调查员们开始进入现场,逐层查看。这座标高159米的大楼说是30层,但在中间的第26层还分为5层,实际层高是34层。电梯早已停用。袁春带着沉重的装备,一步一步在狼藉的楼道里攀爬。在顶层,首先要爬上一个20多米的铁梯子,进入顶层上边的夹层。夹层上有个擦窗机的检修孔,从检修孔再向上爬,才能到达楼顶。虽然此时还是冬末春初,但楼道内丝毫不冷,炙烤过几个小时的楼道在三天之后仍然炙热逼人。
调查中袁春很快发现,顶层所有的燃烧痕迹都证明,火焰最早是从检修孔附近烧起来的。“这座楼的最外层是钛锌板,然后里面分别是防水层、保温层、隔气层等,其中防水层和保温层都是可燃的。”袁春说,这有点像工地里常用的彩钢板建筑,着火的时候,并不是最外层的金属开始着,而是里面的保温层,而且起火后,是顺着里面蔓延,扑救极其艰难。“顶层的外面也铺着钛锌板,燃点400多摄氏度。烟花落上去本不至于烧起来,但是勘察的时候我发现,检修孔的门燃烧痕迹不一样,可以肯定当时门没关,这扇门只有一米多宽,一米多长,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破绽,让烟花落了进来,点燃了防水层。”
18天内出具结案报告 细致而科学的调查持续了整整18天,所有证据翔实充分。2月27日,消防局提交了结案报告,得到了各个有关方面的认可。
2000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袁春进入消防局,2005年开始火查工作。5年中,他参与的现场调查达300余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作为火查员,最高的境界就是把每一件经手的案件都办成原因清晰、证据确凿的铁案!我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袁春说。(记者 安然)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