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国际观察

英报:美国与阿塔利班谈判将使奥巴马颜面尽失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7月06日10:27
  新华网北京7月6日电 英国《卫报》网站7月3日刊载文章 《林肯、罗斯福还是尼克松———看奥巴马如何抉择(作者马修·帕特里奇)》,称美国在阿富汗战场的失败让美颜面扫地,谈判也是一种风险,声场必须让塔利班“无条件投降”才能赢回颜面。文章摘录如下:

  奥巴马总统的换帅(由戴维·彼得雷乌斯接替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决定再次引起了有关美国在阿富汗开展行动是否值当的讨论。虽然有一些积极迹象,比如很多塔利班指挥官在去年被打死,但一种共识似乎正在形成———这场战争其实失败了。

  那么,是否有一种可以力挽狂澜、在一个政治上可行的时间范围内对塔利班予以决定性一击的战略呢?增兵政策为何不像在伊拉克那样行之有效?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奥巴马去年12月作出的承诺———“从2011年7月起开始撤回驻阿美军”并公开否认“无限升级我们的战争努力”———是部分原因。值得称赞的是,奥巴马试图将7月撤军的最后期限重新定义为“一个使阿富汗政府得以担负起更多责任的过渡时期”。

  不管施展巧计完成自己强加的撤军任务的意图是否可信,美国的这样一个想法可能同样具有破坏性,即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与塔利班谈判制订一项挽回颜面的协议。实际上,任命彼得雷乌斯的决定可能更凸显了这一局面。已经有报道称,彼得雷乌斯认为,增兵阿富汗的主要目的是迫使塔利班按照美国的要求来到谈判桌前,而非消灭他们或加强阿富汗的民主制度。

  奥巴马和彼得雷乌斯可能试图遵循理查德·尼克松的战略。在越南战争时期,尼克松下令对北越进行轰炸,使其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并使巴黎和谈在1973年1月成功结束。此前,双方签订的一项协议以失败告终。这使尼克松得以撤回余下美军,同时声称自己“达成了一项体面的协议”。但是,一旦美军离开,北越人很快就违反了协议,且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表明,在一只眼睛总盯着出口的情况下签署的协议常常沦为一纸空文。

  与尼克松不同,亚伯拉罕·林肯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均将“无条件投降”的理念应用到美国内战和二战中,以增加民众对持续参战的支持。虽然林肯没有发表罗斯福那般直率的声明———“我们与轴心国政府或任何轴心国集团订立协定的惟一条件是卡萨布兰卡会议上所说的无条件投降”。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同詹姆斯·麦克弗森的观点,即林肯发表的由两部分组成的《解放宣言》排除了完胜之外其他结果的可能性。奥巴马可以遵照他们的做法,排除未来与塔利班进行谈判的可能性,并放言美军不会承认塔利班和卡尔扎伊之间的任何协议。

  当然,美国也不可能奉行彻头彻尾的强硬立场,因为一些前塔利班成员现在在阿富汗政府和议会任职。但是,与塔利班进行正式谈判或允许这种讨论是有风险的:叛乱分子可能会得寸进尺地继续恐吓阿富汗民众,并阻止当地人民与北约部队并肩作战。

  此外,暗示最终目标是通过与塔利班谈判商定解决方案、而非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阿富汗可能会强化人们有关奥巴马是一个优柔寡断的领导人的印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奥巴马将一时的政治考虑置于履行自己之前作出的赢得战争的承诺之前,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马修·帕特里奇)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