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美俄间谍案 > 10美俄间谍案消息

美俄间谍案尘埃落定 评论怀疑FBI夸大渗透计划

来源:北京晚报
2010年07月12日15:07

  间谍?别逗了

  10人换4人,美俄间谍案周末尘埃落定,这也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俄两国间最大规模的间谍交换行动。

  而大红大紫的美女间谍安娜·查普曼或许根本不想被换走,她曾明确表示想留在美国,甚至被《纽约邮报》在头版位置冠名为“爱美国的间谍”。美国副总统拜登也借此在电视访谈中大开玩笑:“我们美国有没有这么性感的间谍?……把她送回去可不是我的决定。”

  这一案件高潮迭出的原因也在这儿,一反常规的出位情节,加上隐形墨水、接头暗号、秘密投递之类的间谍片通用素材,甚至还有诸如美女间谍曾试图接近英国王子之类的绯闻可看。

  10名“俄罗斯间谍”,因“在美国深度潜伏多年、通过与美国智库和政府官员建立联系搜集美国对俄政策等情报”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逮捕。这一大案,紧跟着美俄总统温情的“汉堡包外交”横空出世,貌似要震荡美俄间的新联系,最后却突然以“大团圆”结局收场?不管是“预谋论”还是“阴谋论”,此案个中蹊跷,外人未必琢磨得透,但它的分量轻重,学者百姓各自心中有数。

  美国副总统拜登说,4换10并不亏,换回来的4人都非常出色,而送走的10名俄罗斯间谍虽然在美国呆了很长时间,但却没做什么。美国赢了吗?谁是赢家——

  间谍们赢了?

  莱昂·阿隆(美国著名智库“企业研究所”俄罗斯问题专家):

  我们用无能的或沉睡的间谍换回了遭到政治压迫的受害者,这对美国来说其实是一个挽回面子的策略,也等于承认了,从国家安全上讲,把这10个间谍关进监狱并不会有什么好处。

  大卫·史密斯(美国军控谈判专家):

  我们从俄罗斯换出来的那些家伙才是赢家,其次就是那帮两手空空的人(指未获得什么重要情报的10名俄罗斯间谍)。

  案发后,美俄两国都表示,此案不会损害两国关系。美国人对此表示“很无聊”,而往来美俄的俄罗斯人却感到“很受伤”——

  随便说点网上能查到的资料,房租和学费就有着落了

  尤里·曼彻尔(现居莫斯科,为位于西雅图的一家研究所主持有关俄罗斯的研究项目):

  一位美国朋友留言给我:“我爱这些报道,它们说有一群俄罗斯人赚钱的方式是与美国人交朋友。我希望美国也能有这样的项目,我将非常乐意参与。你能想像吗?到时候只要随便说点在网上就能查到的资料,我的房租和学费就有着落了。”

  这个普通的美国人把间谍案简明扼要地概括为四点:这是搞笑、尴尬且无聊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像我一样的俄罗斯人来说,对那些真诚地反对美国移民障碍的人、挑战金融危机的人、通过申请并且努力学习以获取美国大学学位的人、找到一生挚友的人、爱上美国文化和美景的人以及无意地将自己所知与美俄友人、家庭、企业或是政府机构分享的人来说,是伤害极大的,我所在的研究所的所有项目都是对公众开放的。如果有人认为他们无法从网上公布的数千篇文章中得到足够的信息,我们欢迎他们的加入。如果一个“间谍”或者“特工”缺钱的话,那么,一次旅行就可以搞定了。最近恰好有两个智库年会,一个在迈阿密举行,将有来自30个国家和上百个智库以及政府机构的500余人出席,另一个在费城举行。只要告诉主办方你负有任何一国的外交使命,他们就会给你安排VIP座位,甚至可能要求你与听众分享你的看法。最后你可以收获数以百计的名片和一些真诚的友谊。毕竟,这是2010年,而不是1968年。

  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活跃着间谍和情报人员。但是谁能阻止下一次“9·11”或者莫斯科地铁爆炸这样的悲剧呢?此外,美国间谍在俄罗斯,或者反之,都有可能发现对他们所监视的国家来说非常有用的情报,有人可能希望他们共享这些情报。

  站在俄罗斯侨民的立场上,我希望最近的间谍事件能够改善美俄关系。有时候,好事开始之前总需要有些坏事发生。在俄罗斯,人们认为故事的背后还有故事,人们很难相信美国智库的工作是独立的而且是真正有价值的。可能现在,莫斯科的当权者会发现,收集情报和理解文化差异是有一些新方法的。

  安德烈·杜德金(圣彼得堡一家娱乐公司的老板,音乐制作人):

  这伤害了俄罗斯的形象。俄罗斯政府指望不可靠的数据和报告,对国家来说没什么好处,另外这对做跨国生意的私营企业主也有损害。

  克里姆林宫应利用好互联网,这样才花费更少且不会被逮捕

  布鲁斯·查普曼(美国智库“发现”研究所主任,前白宫官员):

  有人认为他们搞到的东西就是克里姆林宫想要的,比如对美国生活的印象,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人的想法。果真如此,这就是无谓的政府开支的最好样本,俄罗斯公众就有必要像美国的茶党一样,要求他们纳的税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克里姆林宫应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应该发起更多的会议和交流,让来自美俄的见解和经历各不相同的人们互相学习。这才是更有建设性的、花费更少而且几乎不会被逮捕。

  我怀疑FBI是在夸大此事

  托马斯·里克斯(美国资深军事记者,国家安全问题专家):

  一个“渗透”智库的长期计划?那不是一个需要很多年努力或冒多大风险才能完成的事。我认为有人在骗莫斯科的钱,“是的,同志,我们计划在5到10年内渗透那些智库。所以,请送点资金来,好买辆新车。”我也怀疑FBI是在夸大此事。  

  安东·沃斯塔科夫(英国天空新闻的莫斯科制作人):

  我一点也不认为这损害了俄罗斯的形象。如果说有谁受损的话,应该是美国情报机构的形象受损了。目前还没有指控被证实或者至少说得通,包括对安娜·查普曼的指控。在莫斯科的职业圈里,她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企业主。

  美俄基本情绪稳定,让俄罗斯总理普京显得很突兀,他指责美国当局在此事件上“失去控制”,于是又激起了坊间的阴谋论,中国专家也有看法——

  俄美好归好,核心利益不会让步

  马晓霖(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

  在梅德韦杰夫对美国总统展开汉堡外交、重新拉近关系的时候,突然爆出跟踪了10年的间谍案的确非常蹊跷,至今内幕不详,只能做些猜测。猜测的落脚点是,第一,奥巴马的政敌或对立者出于中期选举的目的,或者反对与俄罗斯改善关系的目的,或者要表达对克格勃出身的普京的不满而抛出此案,以便显示对梅德韦杰夫的好感,离间梅普关系。第二,或许是美国对俄罗斯的一种策略,向其表示,美俄好归好,但是,核心利益不会让步。

  从宏观和长远看,美俄角逐、竞争、相互提防和互挖墙脚的关系实质不会改变,双方由于冷战旧账和大国利益之争,不可能成为亲密无间的同盟。但是,双方由于力量不对称、不均衡,也由于各有软肋,决定了双方也在很多问题上相互合作、彼此妥协甚至相互利用,简单地说,合作中有争斗,争斗中有合作,因为谁都想做世界的唯一霸主。至于间谍案,只是美俄关系中的一段小波澜,不会掀起更大的涟漪,将会很快过去,绝不会冲击双方的关系基础,因为彼此刺探情报是心照不宣的惯例,问题只在于是否拿它做文章。此事如果继续扩大,必然引起俄方的报复,届时美国反而不好收场。

  [围观]

  @郑渊洁:据说,俄罗斯在英国可能安插了20名非法特工。所谓非法特工,是指在大使馆工作之外的特工。在大使馆工作的人属于合法特工。用我们的话说,非法特工就是山寨特工。别的山寨是假货,山寨特工却是货真价实的间谍。

  @美国网友迈格·拉尔克:请注意这些人已经活动了“数十年”,换句话说,他们是在冷战时期受训的,美俄还在僵持,他们又能为自己做什么呢?我很反感美国政府还未从冷战中走出来,同时也并未寻求与俄罗斯建立盟友关系。当下是反恐时代,我们需要彼此合作、分享情报,而不是强迫对方用如此无能的方式来收集一切情报。

  @美国网友詹姆斯·布朗:我也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让我觉得好笑的是,被控为俄罗斯间谍、接受审判的这些人都已经美国化了。我们的媒体总体上来说对俄罗斯的一切都抱有偏见。

  @到处跑: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居然还有人用什么隐形墨水,去公众场合交换大量现金……谁会相信?

  @俞飞龙:从俄罗斯的反应来看,这群人可能不是什么间谍,而是一帮洗钱的家伙。

  @长堤内:不要用冷战的思维考虑这些间谍,他们不过是出国时为了办理手续方便,或者是梦想有一点外快,和资金上捉襟见肘的俄罗斯间谍机关做了一笔交易的可怜人。对于间谍机构,用得着他们的时候就用一下,不过如此。这是没有直接冲突的各方互相认可的游戏。和上个世纪你死我活的间谍故事根本不是一回事。

(责任编辑:news4)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