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美俄间谍案 > 10美俄间谍案消息

美媒称最大反俄势力在伦敦 维也纳商业间谍居多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2010年07月18日14:28

  杨美萍 国际周刊专稿

  闹得沸沸扬扬的美俄间谍案日前落下帷幕,其中美女间谍查普曼的经历和戏剧性的结尾让世界媒体瞠目结舌,而查普曼曾居住过的英国城市伦敦和间谍交换地点维也纳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美国媒体称,伦敦聚集着大量的俄罗斯人,这使它成为“间谍的温床”,而维也纳更是有名的“间谍之都”,这两个城市出现在美俄间谍风波中,一点也不奇怪。

  【伦敦:反俄势力大本营】

  俄罗斯人遍布各阶层

  安娜·查普曼的英国前夫在她落网后曾接受采访,披露这位美女间谍婚后的转变。他说,在他们婚姻的最后阶段,查普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她变得非常神秘,常常一个人去和‘俄罗斯朋友’见面,我猜那是因为她在和俄罗斯政府联系。 ”

  他还说,从2002年到2007年,查普曼在英国的这几年,正好是她从一个幼稚但野心勃勃的年轻学生发展成久经世故、擅玩阴谋的名流人物的时候。

  熟悉英俄关系的观察家们不会对伦敦出现在这场冷战式间谍风波中感到惊讶,这个城市本来就被称为“泰晤士河上的莫斯科”或“伦敦格勒”,那里聚集了大量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几乎遍布伦敦社会的各个阶层。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批银行家、学生、难民等各种身份的人涌入后,已经有数以万计的俄罗斯人落户英国。在有些年份,英国政府发出的签证甚至超过十万份。

  在切尔西国王大道的奢侈品店里听到俄语是很平常的事。整个伦敦市,至少已经创办了四份俄语报纸,俄罗斯食品商店、俄语学校和俄罗斯律师事务所更是比比皆是。

  伦敦大学学院学生奥尔加·亚特塞娃11岁就因父亲工作需要移居伦敦,她说,有钱的莫斯科父母把孩子送到英国读书已经形成一种趋势。而这些孩子回到俄罗斯后就进入家族企业工作。

  亚特塞娃对自己的身份有着矛盾的心情。她说:“我的人生一半是在莫斯科度过的,另一半是在伦敦。 ”

  她很羡慕那些融入英国社会的俄罗斯寡头们,“我喜欢的是,他们为英国社会作贡献的方式,既有慈善事业,也有投资。他们并不把自己隔离开来,而是融入这个社会。 ”

  最大反俄势力在伦敦

  不过,自2006年俄罗斯前特工列维年科在伦敦被谋杀后,英俄两国关系就弥漫着重重疑云。俄罗斯曾宣布驻俄英国文化处官员为间谍,最终导致两国相互驱逐外交官,外交关系迅速跌至冷战时代。

  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国际安全研究室主任乔纳森·伊亚尔说:“可以说,这次美俄间谍风波是俄罗斯安全部在伦敦活动的小插曲。 ”

  而英国媒体最近则援引匿名情报专家的话报道称,俄罗斯目前在英国部署的间谍人数之多堪比前苏联时期的克格勃。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要在那里部署这么多人手呢?最明显的解释是,伦敦是很多反对俄罗斯现总理、前总统普京的富豪寡头聚集的地方。

  伊亚尔说:“如果你要找反对克林姆林宫的最大势力,那不在俄罗斯国内,而是在伦敦。在这里,有的是人愿意花钱进行各种活动。 ”

  在伦敦,普京最大的敌人是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 2001年,他和克里姆林宫决裂后就逃往到英国。俄罗斯政府多次试图将他引渡回国均没有成功。英国媒体称,别列佐夫斯基在伦敦至少遇到过一次暗杀。2007年,他宣布将策划一场新的俄罗斯革命。现在,别列佐夫斯基已经取得了英国护照,他的盟友还包括流亡伦敦的车臣流亡分子扎卡耶夫。

  据悉,2000年抵达伦敦的列维年科曾为别列佐夫斯基雇用。他还说过,自己曾接到命令,要暗杀别列佐夫斯基。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亚历克斯·普拉夫达说:“在历史上,英国和苏联就一直存在情报方面的纠纷。但是近来,莫斯科开始把英国看成是潜在的反俄中心,而别列佐夫斯基和扎卡耶夫的存在更是证明英国政府愿意为他们提供庇护的证据。 ”

  而在本次换谍行动中,被俄罗斯释放的四名西方间谍之一、核专家伊戈尔·苏佳金也开始在伦敦生活。又多了一名反对克里姆林宫的人士,俄罗斯的特工们恐怕更不会撤退了。

  【维也纳:著名的“间谍之都”】

  一个多世纪的情报中心

  美俄这次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交换间谍。这再次提醒人们,一个多世纪以来,维也纳一直在欧洲间谍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堪称“间谍之都”。

  维也纳位处欧洲中心,连接欧洲各国。它的间谍史要追溯到19世纪末期,那时的奥匈帝国还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当时奥匈帝国各地都有势力派遣特务进入维也纳。随着奥匈帝国瓦解,一战后的中欧又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动荡,越来越多的间谍机构开始在维也纳驻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段时期,维也纳自然成为了欧洲的情报中心。希特勒上台后,德国也把维也纳当成收集情报的好地方。

  作为“间谍之都”,维也纳最出名的时候是在1945年到1955年间。二战结束后,这座城市被英、美、法、苏分区占领长达10年,也自此成为东西欧的间谍战场。各国情报机构纷纷在维也纳设立分号,其中最活跃的当属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俄罗斯克格勃。

  据说当时来自各国的间谍布满了维也纳的地下水道。这一情景还被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写成小说《第三个人》,后来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奥地利情报、宣传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齐格费里德·比尔说:“奥地利到处是难民和来讨生活的人。这些外国人当中,很多人都有特务们需要的信息。有些告密者被生活所迫,甚至拿情报换食物和酒。 ”

  美英曾采取代号为“白银计划”的行动,破解苏联司令部的电缆网络图,窃听苏联的电话内容。苏联1984年成功反间,在当地收买美国中情局特工霍华德,取得美国在莫斯科间谍网的资料,多名美国间谍被驱逐出境。

  目前商业间谍居多

  二战后,奥地利保持了中立国的身份,再加上维也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成为召开国际会议的理想地点,自然也逃不过各国间谍们的青睐。到现代,维也纳仍然是联合国的总部之一,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欧洲安全合作组织等数不清的国际机构总部所在地,外交人员多达一万七千人,有分析家估计,当中有一半与各国情报机构有关。

  比尔说:“所有在冷战时期在维也纳活动过的情报机构现在仍然存在。 ”但他估计,目前活跃在维也纳的间谍人数约为2000人到3000人,其中很多人都是商业间谍,政治间谍已经很少见了。

  而奥地利内政部今年的一份报告指出,该国依然是“外国情报机构活动的重要舞台”。报告称:“外交使团和国际机构中情报人员的人数依然非常高。 ”

  此外,奥地利法律规定,对奥地利以外的国家进行间谍活动不算犯罪,这更吸引了大量间谍的涌入。比尔说:“在维也纳,当局总是在该闭只眼的时候闭眼,该睁只眼的时候睁眼。 ”

  作家保罗伦德凡曾在维也纳做过几十年记者,他回忆冷战时代的维也纳说:“这里没有真正的反间谍人员,你可以为所欲为。当年曾有一个笑话说:在维也纳,间谍可比士兵还多。 ”

  维也纳人挺兴奋

  此次美俄交换间谍的行动或许让人们回忆起了维也纳 “间谍之都”的名号,但是也显示了它在各国间谍战中作用已经发生了变化。维也纳或许是间谍的活动中心,但以前柏林才是各国经常交换被俘间谍的地方。

  虽然奥地利政府对此次美俄的做法没有发表评论,但是分析人士认为,奥当局肯定也在其中发回了作用。

  维也纳人似乎对这则新闻并不感到惊慌,反而似乎还为这个城市在间谍史上的作用感到兴奋。就在间谍交换当晚,市民克里斯特尔·利兹还出门散步。她表示,自己听说维也纳被称为“间谍之都”时很惊讶,“我敢肯定间谍们都做得很成功,但是我不认为他们需要出动这么多人手。 ”

(责任编辑:news5)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