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滨大楼在1938年曾作为犹太难民接待站。大批行李堆积在收容所外。犹太难民登上卡车。志愿人员开车把犹太难民送到接待中心。难民收容所容纳200人的大房间。为犹太难民临时搭建的淋浴设施。抵达上海的犹太难民正在进餐。虹口地区的救护车随时准备接送患重病的犹太难民专为犹太难民建立的华德路犹太医院。医生们正在为犹太难民检查身体。 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委员会(CFA)主席米歇尔·斯皮尔曼
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JDC)为救助难民,在上海设立办事处。这是办事处旧址。
CFA的领导成员合影 1940年时上海希伯来救济会及收容所的领导成员名单及其活动情况。该会在救济犹太难民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著名的米尔经学院的师生们奇迹般地逃脱了大屠杀的魔爪,从欧洲来到上海。图示师生们在上海阿哈龙会堂内继续学习。
佐拉赫·瓦尔哈夫蒂格,1962年至1974年间任以色列宗教部长。他曾于1941年来到上海,为滞留立陶宛和日本的波兰犹太难民进入上海做了大量工作。他在《难民和幸存者》一书中详叙了在上海的经历
一个来自德国的犹太难民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一门新的语言——希伯来语。
嘉道理学校校长露茜·哈特维希 前已提到,嘉道理学校是由霍瑞斯·嘉道理于1939年在虹口创办的。该校的大部分学生是难民子弟。
嘉道理学校的学生在上课。在虹口也建立了主要吸收犹太难民子女的幼儿院。嘉道理学校的成绩报告单。课程中包括希伯来语。犹太难民组织——中欧犹太协会的代表们合影犹太难民办的德文刊物《黄报半月刊》阿道尔夫·约瑟夫·斯托费尔(1888-1944),弗洛依德的学生,《黄报半月刊》主编。 《上海犹太早报》 (后改名《上海回声报》) 是上海历时最久的德文犹太人报纸
奥西·列文, 上海德文犹太刊物的杰出编辑。另一份犹太难民办的德文报纸《八点钟晚报》。1943-1944年的犹太日历, 由J.M.埃伦堡在上海编印。1943年在上海出版的犹太作家短篇小说选。 难民们举行逾越节 宗教活动。犹太难民中的锡安主义组织十分活跃, 这是他们组织纪念报告会的海报。《流浪的犹太人》是战时上海出版的许多意第绪语书籍之一。犹太难民豪斯特·列维担任了XMHA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 犹太难民们积极参加上海外侨音乐家协会的活动, 这是当年的会员证。
犹太难民们经常组织戏剧表演, 他们还上演过意第绪戏剧。犹太难民组织的足球队在上海颇有名气。1943年虹口收容所俱乐部乒乓球赛冠军。在国际饭店前留影。犹太难民在做体操。唐山饭店的外景舟山路上的维也纳咖啡馆。家庭聚会。在虹口罗伊屋顶花园餐厅消夏的人们。公平路上一家犹太人开的杂货店。华德路的路易斯咖啡馆以出售掼奶油而闻名。 (来源:新华国际)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