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7月25日消息(记者舒晶晶)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50分报道,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今天将在巴西开幕,中国有两个项目参加了申报工作。去年申遗受挫的嵩山历史建筑群改名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继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和湘、闽、赣、浙等地的丹霞地貌景区,则被组合成“中国丹霞”,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不难发现,一股“申遗热”正在席卷国内各地。当“中国丹霞”和“天地之中”这两个项目的评选结果悬而未决时,已有消息称,厦门鼓浪屿和天山天池等地已经在为下一轮申遗做准备了。那么,“申遗”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各地“申遗”是为了保护文化、自然遗产,还是另有他意?请听中央台记者舒晶晶的报道。
少林寺一景(资料图) 今年的申遗,“天地之中”与“中国丹霞”都是采用捆绑的办法,几处拥有共性的遗产项目一起打包,同进退。捆绑的形式已经不是第一次采用,2007年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申报了世界自然遗产。
同时,在“天地之中”项目里,千年古刹少林寺依然最为抢眼,少林寺难道没有实力单独申遗么?以打包的形式是否为了帮助其他几处遗产项目一荣俱荣呢?
清华大学副教授、参与了“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文化价值评估工作的刘畅教授认为,这种捆绑申报的方式是一种趋势,而少林寺需要放在整个中华文化的视野当中去理解才更准确。
刘畅:这是一个特点也是一个趋势,也不能叫打包,因为它就是将一些共性的遗产,因为它很难把这个价值割裂开,它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看才具备突出普遍价值。少林寺它毕竟是应该在整个中国文化领域这个大视野去理解他才能把它理解得更加准确,所以我们中国申报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为了站在更高瞻远瞩这样一个文化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现象。 捆绑申遗是有讲究的,实现1+1>2要动一番脑筋。嵩山历史建筑群去年申遗失败之后,经过一年的筹备,全新推出“天地之中”的理念。“天地之中”这四个字听上去很大,中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教授对此做出了解释。
嵩山群山(资料图) 刘庆柱:帝在中原,历来在中国来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嵩山在现在华夏文明来说也是居中的地方。应该说这个地方是策源地,最早文明出现的地方,国家形成的地方。
换名字也好,补充申报材料也罢,都是为了能够申遗成功。那么,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号究竟能为景区和游客带来什么?能够成功申遗固然是好事,但是专家表示,申遗并不是一时之事,一旦成为世界遗产意味着将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刘畅:世界文化遗产这个事情其实它申报之后的意义和作用远远大于它申报那么一瞬间的成功感,以后保护这些申报成功的遗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任务,实际长远来说它带来了很多的责任,如果说效益的话更在于百年以后的效益。
刘畅认为,申遗成功对于当下来说,责任大于效益。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申遗成功之后的景区门票涨价却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门票价格上调幅度从40%至300%不等。包括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九寨沟、黄山、武当山在内的许多景点门票价格,也都是在成为“世遗”后大幅提高的。 门票涨价的原因无外乎两种,其一,当初为了申遗,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需要有所回报;其二,成为“世遗”后,需要更细致地保护,保护就需要钱,就得从门票里拿。可是人们也注意到,有些景点用于维护方面的支出和门票收入并不成比例。比如西安兵马俑一年好几亿的门票收入,但是用在景区维护上只有几百万。
少林寺一景(资料图) 清华大学教授吕舟:一旦出现这种现象,有经费没有用在保护上,保护跟不上,那么很简单,那么世界文化遗产组织会给它亮黄牌,亮黄牌当然是为了帮助它,当然实在不行会在名录里面剔除。这种现象是在以往大会中出现过,真造成这种后果那显然是各方面都不愿意看到的。
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一个国家一年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只能各申报一项,目的是适当向世界遗产尚无或数量较少的国家倾斜。面对世界遗产申报时面临的更严格考验,我们应以理智、平和的心态看待申遗结果,申遗地点的推出也要多一些审慎稳健,少一些盲目跟风。
(责任编辑:刘士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