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0中国凉都.六盘水网络媒体行 > 六盘水媒体行消息

凉都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六盘水实现华丽转型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8月02日12:09
  贵州省六盘水市有着“中国凉都”的美誉,近年走上了一条经济转型发展之路,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牌效应逐渐凸显。为更好地展示“中国凉都”新形象,彰显新时期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走进六盘水——全国主流网络媒体“中国凉都行”》大型采访活动在7月27日到30日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经济网和六盘水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来自全国的20余家中央及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记者共同参与,走进夜郎故地、乌蒙之巅。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川、滇、黔、桂四省结合部。经过四十余年的开发和建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六盘水市已经成为贵州、乃至江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初步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制造等支柱工业,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正在崛起。

  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37.5亿元,比2000年增长2.5倍和3.3倍,年均增长15%和17.6%,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3143元增加到14422元。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4.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116元和3083元,六盘水市已经成为“南贵昆经济带”一颗璀灿的明珠。

  六盘水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锰、锌等矿产资源达30余种,曾一度被冠以“江南煤都”、“电都”、“钢城”等称号。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也会因资源枯竭而衰。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必然面临转型升级的过程。六盘水深谋远虑,提早开始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推进节能减排、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等举措,全市主要工业污染物基本达标排放,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如今的六盘水已经初步搭建起了“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企业层面的“小循环”、集中区层面的“中循环”以及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有机结构,六盘水正阔步走在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大道上。

  近年来,六盘水市紧紧抓住气候资源优势,大做气候文章,生态旅游呈现一派繁荣。2005年,六盘水市通过我国有关气象专家论证和权威部门评审,获得“中国凉都”称号,成为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打造的都市品牌。同年又以其优越的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宜居程度、城市品牌和综合竞争力等,继2004年和2006年再度上榜“中国特色城市二百强”。2009年六盘水市荣获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并被批准为国家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据了解,去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287.86万人次,较上年增长47.32%。目前,全市上下正在掀起“双创双建”,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建全国循环经济城市、全国生态宜居城市的热潮,努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城市。

  第七届“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也于7月28日拉开帷幕,从2004年开始举办以来,每一届“凉都消夏文化节”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商贸、会展等系列活动,目前,已经成为六盘水市打造“凉都”城市品牌强有力的支撑和重要平台。

  今年,消夏文化节的主旨是以“凉都”品牌带动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多部门联袂推广,突出营造“凉都”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六盘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7月28日至8月18日为集中活动时间,活动主要包括文艺演出、文化展览、体育竞技和商贸旅游等四大类24个活动。将进一步展示六盘水的城市新形象和凉都风采,扩大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有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